- 年份
- 2024(6194)
- 2023(8835)
- 2022(7454)
- 2021(6651)
- 2020(5405)
- 2019(12231)
- 2018(12066)
- 2017(21689)
- 2016(12115)
- 2015(13380)
- 2014(13335)
- 2013(13159)
- 2012(12771)
- 2011(11648)
- 2010(11875)
- 2009(10713)
- 2008(10422)
- 2007(9426)
- 2006(8617)
- 2005(7956)
- 学科
- 济(52373)
- 经济(52330)
- 业(29228)
- 管理(27924)
- 企(20892)
- 企业(20892)
- 地方(18246)
- 中国(18229)
- 农(16611)
- 方法(15699)
- 学(13478)
- 数学(13388)
- 数学方法(13241)
- 业经(13148)
- 农业(11758)
- 地方经济(10320)
- 发(10229)
- 制(9969)
- 融(9599)
- 金融(9598)
- 银(9463)
- 银行(9409)
- 教育(9300)
- 行(9242)
- 贸(9084)
- 贸易(9073)
- 环境(9001)
- 易(8690)
- 技术(8603)
- 财(8546)
- 机构
- 学院(173984)
- 大学(173591)
- 研究(71257)
- 济(67854)
- 经济(66167)
- 管理(58928)
- 中国(50968)
- 理学(49801)
- 理学院(49025)
- 管理学(47934)
- 管理学院(47618)
- 科学(46869)
- 农(41567)
- 京(38493)
- 所(38325)
- 研究所(35027)
- 农业(32827)
- 业大(30999)
- 中心(30903)
- 财(29047)
- 江(28967)
- 范(25965)
- 院(25538)
- 师范(25535)
- 省(25203)
- 北京(24733)
- 州(23346)
- 技术(22258)
- 财经(22196)
- 科学院(21657)
- 基金
- 项目(116306)
- 科学(89833)
- 研究(81541)
- 基金(81167)
- 家(73397)
- 国家(72712)
- 科学基金(60261)
- 社会(49777)
- 省(48832)
- 社会科(47099)
- 社会科学(47090)
- 基金项目(42714)
- 划(41038)
- 自然(39697)
- 自然科(38752)
- 自然科学(38732)
- 自然科学基金(38043)
- 教育(37809)
- 资助(32775)
- 编号(32314)
- 发(32006)
- 重点(27483)
- 成果(26354)
- 课题(24905)
- 发展(24858)
- 创(24636)
- 展(24439)
- 部(24145)
- 计划(23698)
- 创新(23061)
共检索到280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建华 李智 周志华
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缓解作用。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出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通过计数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来分析草甘膦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将斑马鱼饲养在含有维生素C的草甘膦水体中48 h,通过观察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遗传损伤的缓解作用。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39±0.06)g/L。高浓度草甘膦(0.64~1.28 g/L)对斑马鱼具有极强的致死性,中、...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武焕阳 丁诗华 唐毅 李云 伍莎 张薪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硫丹对草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随硫丹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96 h),各暴露组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均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但96 h后较高浓度组(0.36μg/L、0.71μg/L)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并未进一步提高。结果表明,杀虫剂硫丹对草鱼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特定条件下随暴露浓度的增加或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熊斌 王杨科 解雷 路宏朝 王琦
为探究维生素C对镉导致鲫(Carassius auratus)红细胞微核的干预作用,用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作对照组,设置0.5 mg/L的镉溶液分别添加1、2、3 g/L的维生素C(VC)三组作为实验组。在染毒后的第5、10、15、20天分别取鲫尾部血液制作血涂片,镜检并统计红细胞微核率。结果显示: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对照组,镉诱发鲫红细胞产生微核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回归函数为:y=0.158 7x+2.516 7(R2=0.935 7);实验组随着VC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核率降低,其中以0.5 mg/L Cd2++3 g/L VC组处理20 d的微核率最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新颖 安志兴 吴月红 张涌
取新生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原代体外分散培养,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和分化程度。结果表明,2和20nmol/L维生素C组对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200nmol/L维生素C组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进一步观察发现,该处理的细胞突起数目、长度、胞体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维生素C 海马神经细胞 体外培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 mg/L、20 mg/L、25 mg/L、30 mg/L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 mg/L、20 mg/L、25 mg/L、30 mg/L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丁磊 吴康 张伟明 黄鹤忠
以Cd2+浓度1.25mg·kg-1腹腔注射染鲫,以富含T、B、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效应细胞,用亚显微形态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CM)等方法进行Cd2+诱导鲫PBMC凋亡的研究。电镜显示染镉细胞的染色质边聚、中聚并向胞浆突出和断裂,胞浆内细胞器结构不清晰并见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对照细胞的核呈马蹄形,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可辨。SCGE显示染镉细胞呈现DNA边聚化的彗星小头及DNA片段移动形成的彗星尾,对照细胞的核骨架边缘清晰;染镉处理14、17和21d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4%、16.4%和5.6%,明显...
关键词:
镉 鲫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凋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牛虹博 胡鹏 程鹏丽 储旭 胡春兰 陈良标
为了研究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基因与鱼类低温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Eco RI和Age1酶切构建plko.1-dusp1-sh RNA1,plko.1-dusp1-shRNA2,plko.1-negative control(nc),plko.1-EGFP的重组质粒,并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CMV-DR8.9.1、pCMV-VSVG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经293T细胞包装的病毒,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刚 赵彩红
用5种不同剂量的三氯杀螨醇(d icofo l,DCF)分别对48只中华蟾蜍(B uf o g arg arizans)成体进行体腔注射法染毒1~4次,观察并统计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核异常及细胞异常的细胞数。结果表明,注射DCF后所有剂量组均能引起中华蟾蜍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除5,10 m g/kg剂量组在第1次注射后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注射剂量和次数均引起核异常细胞率升高,DCF对细胞膜与细胞质的影响小于其对细胞核的影响,在4次注射中以第2次注射后对红细胞的毒性效应最大。说明DCF是一种强诱变剂,对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
关键词:
三氯杀螨醇 中华蟾蜍 红细胞 指示动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冬杰 刘娣
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了在体外培养的猪成纤维细胞内分别添加终浓度为0.5,5,10,30μg/μL的维生素A后,分别作用12,24,48和72 h后,视黄酸受体γ基因(RARγ)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分别作用24和72 h后,会出现抑制RARγ基因表达的现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细香 卢昌义 黄荣昌
为探究低浓度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五种不同品牌、不同体积分数的洗发剂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显示,洗发剂所诱导的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在品牌与体积分数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且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P<0.01)。试验表明目前常用的洗发剂大多具有致突变活性,尤其飘柔、舒蕾两种洗发剂致突变活性更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嘉程 王静 宋红兵 吴艳玲 肖天放 林瑞意
使用维生素C(V_C)处理猪睾丸(ST)细胞,探究其促进ST细胞增殖活力的作用机制,为促进雄性动物生殖系统发育提供依据。通过检测不同浓度V_C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ST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以确定V_C的最佳作用条件,并检测V_C最佳作用条件下对ST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根据RNA-seq测序数据筛选V_C试验组(采用250μmol·L~(-1) V_C处理ST细胞72 h)与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处理ST细胞72 h)ST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1)用250μmol·L~(-1) V_C处理72 h极显著提高了ST细胞增殖活力(P<0.01),且效果最佳;(2)与对照组相比,V_C试验组极显著降低了ST细胞内ROS含量、细胞凋亡比例及G0/G1期的细胞比例(P<0.01),同时极显著提高了S期的细胞比例(P<0.01);(3)根据RNA-seq测序数据共筛选出1 66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 052个上调基因、616个下调基因;(4)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富集在细胞周期、细胞活力、细胞发育、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中,其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显著性富集通路包括黏附斑激酶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磷酸肌醇代谢信号通路等。综上,V_C可能通过调控ST细胞周期、凋亡、自噬、代谢的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继而提高ST细胞的增殖活力。
关键词:
维生素C 猪睾丸细胞 细胞增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阿寿 梁亚全 高淳仁
斑节对虾对磷酸酯化维生素C的需求量研究韩阿寿,梁亚全,高淳仁(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斑节对虾,维生素C,需求量QUANTIFICATIONOFVITAMINC(STAY-C)REQUIREMENTSOFJUVENILESHRIMP,...
关键词:
斑节对虾,维生素C,需求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志昊 尤锋 王英芳 文爱韵 马得友 徐永立 张培军
研究了极低氧(0.2、1.0、2.0 mg/L)、低氧(3.0、5.0 mg/L)和高氧(11.0、14.0 mg/L)处理28 d期间,大菱鲆幼鱼外周血红细胞核异常以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抗氧化平衡中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极低氧条件下,0.2、1.0和2.0 mg/L组的实验鱼分别在处理2 h、1 d和2 d内全部死亡,其余各组则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溶解氧(DO)对大菱鲆核异常包括微核及总核异常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累积效应,到28 d时才在5.0、14.0 mg/L组和对照组中(正常充气,约7.0 mg/L)观察到微核...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杰 周天红 刘选辉 冯士彬 辜丽川 李玉 吴金节 王希春
[目的]本试验以犬肾小管上皮细胞(Madin-Daby canine kidney cell, MDCK)为模型,研究赭曲霉毒素A(OTA)对MDCK的毒性作用以及番茄红素(lycopene, LYC)对细胞损伤的缓解效应。[方法]将对数生长期MDCK,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添加)、OTA组(15μmol·L~(-1) OTA)、LYC组(55μmol·L~(-1) LYC)、O+L组(15μmol·L~(-1) OTA+55μmol·L~(-1) LYC),处理36 h,研究OTA对MDCK细胞结构、细胞凋亡、肾功能相关指标、氧化与抗氧化、炎性因子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LYC在OTA致MDCK损伤中的缓解作用。[结果]OTA作用导致细胞发生明显皱缩,细胞数量骤减;电镜结果显示OTA能够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损伤,MDCK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ROS)水平与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肾功能相关指标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肾损伤分子1(KIM-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极显著增加了MDCK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6(IL-6)、干扰素18(IL-18)及干扰素1β(IL-1β)的水平(P<0.01);OTA可诱导MDCK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而LYC能够有效减缓OTA造成的损伤,LYC组与OTA处理组相比形态较饱满,细胞间衔接紧密,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LDH、ROS、MDA水平(含量)降低,SOD、CAT、GSH-Px活性升高,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OTA能够抑制MDCK活性,改变细胞形态,导致肾功能指标、氧化与抗氧化功能与细胞炎性因子异常,加快细胞凋亡;LYC能够显著缓解OTA对MDCK的损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