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1)
2023(2316)
2022(1951)
2021(2061)
2020(1775)
2019(4263)
2018(4608)
2017(7561)
2016(4641)
2015(5345)
2014(5402)
2013(4606)
2012(3906)
2011(3532)
2010(3762)
2009(3575)
2008(3632)
2007(3013)
2006(2910)
2005(2619)
作者
(9824)
(8420)
(8339)
(8136)
(5357)
(3951)
(3940)
(3289)
(3175)
(2984)
(2829)
(2818)
(2778)
(2740)
(2542)
(2489)
(2472)
(2440)
(2430)
(2399)
(2215)
(2009)
(1987)
(1982)
(1956)
(1945)
(1925)
(1803)
(1662)
(1658)
学科
管理(13047)
(12013)
经济(11988)
(10986)
企业(10986)
(10576)
(7084)
教育(6349)
(5828)
体制(5241)
中国(5201)
(5173)
教学(4306)
方法(4061)
理论(3874)
业经(3778)
数学(3372)
数学方法(3338)
(2944)
(2919)
银行(2919)
技术(2865)
人事(2844)
人事管理(2843)
(2823)
(2768)
(2759)
税收(2720)
(2707)
(2693)
机构
大学(56439)
学院(50507)
管理(19231)
(18979)
研究(18482)
经济(18476)
理学(16304)
理学院(16087)
管理学(15784)
管理学院(15657)
中国(13085)
(12191)
(11651)
教育(10136)
(9767)
师范(9721)
科学(9473)
(8839)
(8553)
北京(8158)
师范大学(7913)
财经(7860)
中心(7698)
研究所(7491)
(7139)
(6948)
(6573)
(6062)
业大(5905)
财经大学(5738)
基金
项目(30146)
研究(26514)
科学(24332)
基金(20257)
(16358)
国家(16153)
社会(16117)
教育(15223)
社会科(15101)
社会科学(15096)
科学基金(14381)
(12587)
编号(11738)
成果(11444)
(10506)
基金项目(10451)
课题(9484)
大学(8734)
自然(8027)
(8004)
自然科(7841)
自然科学(7840)
资助(7762)
自然科学基金(7699)
项目编号(7484)
(7369)
(7339)
(7297)
规划(7278)
重点(6969)
期刊
(24167)
经济(24167)
研究(23869)
教育(21353)
中国(18622)
(10586)
管理(8443)
大学(6507)
学报(6032)
(5447)
(5447)
金融(5447)
科学(5342)
高等(4993)
技术(4618)
财经(4291)
高等教育(4243)
学学(4236)
职业(4188)
经济研究(3789)
(3757)
图书(3673)
业经(3642)
农业(3365)
书馆(2793)
图书馆(2793)
改革(2763)
(2763)
(2737)
成人(2697)
共检索到92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在绩效管理和量化评价的驱使下,为追逐可量化的绩效指标,现代大学有成为绩效大学的风险。绩效大学是以绩效为杠杆推动改革的产物,反映了现代大学对关键绩效指标的崇拜。与声誉本位的大学不同,绩效大学热衷以可量化的指标作为证据来回应政府和社会的需求。表面上,那些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为政府和社会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了依据,但在刚性排名和强制排序的规则下,对绩效的强制测量导致了绩效主义。绩效激励的关键在于以何为绩效、如何测量,并提供何种激励,才能形成符合大学组织特性,并且有利于教育和学术发展的绩效文化。现代大学对卓越的追求应体现在通过创新创造绩效,而不是被绩效指标所困扰。在绩效管理和量化评价难以避免的当下,现代大学只有成为管理绩效的主体,而不是被绩效管理所左右,才能超越绩效主义,实现绩效赋能。未来,改革的出路不是简单地强化或淡化绩效分析,而是更加合理地使用绩效管理和评价工具,建立科学的绩效分析体系,并基于科学的绩效分析体系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君  
如果说成长需要梦想和勇气,那么,拒绝超出能力的成长似乎需要更大的理智和决断。以创造奇迹的心态经营企业,迟早会成为奇迹的负累。因此,我们要说:创造一飞冲天的奇迹很难,比创造奇迹更难的是,让飞翔的奇迹回到真实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雨丹  
本文以日本国立大学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不同阶段国立大学的特点,分析国立大学在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时代性及国立大学与时代共进的发展趋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雁  丁继安  
成长经历是源于生活的实践,是人生成长的历程,是烙有未来意义的当下事件,其中蕴含着演化人文素质的机制。大学生成长经历有着自身的特性。关注大学生成长经历的高校人文教育变革,就是以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作为人文教育课程规划的基础,以经历成长中的事件为中心,通过建构最优学习经历,整合知识、情感、技能学习,实现对传统学科型高校人文教育的超越。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丽   徐昕汝   蒋蜀革  
<正>2024年2月15日,OpenAI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受到全球瞩目。未来,生成式AI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各行各业,为企业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并彻底颠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疆界的认知。Sora:生成式AI的里程碑跃迁与传统AI技术不同,生成式AI不仅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和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而且能够生成全新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生成式AI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士衍  
约莫35年前,我在一篇小文中提出"法外求法"和"法内求法"的法理生成之道。如今,这两种虽然有别、但又相互支持的法理生成之道,已被不同兴趣的学人各取所需,形成中国法学多元发展的明显格局。前些年纷纷攘攘、至今仍余韵未息的所谓"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正是其鲜活展示。"法外求法"的意旨,在于从社会生活、日常交往中寻求法的一般道理。法和法理不外乎生活,不外乎人们日常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位法学者如果对生活的道理不闻不问、漠不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向艳  
<正>数字经济衍生出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当前,真正享受到数字化转型红利的大多是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型企业或大型国企。中小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活下去,处于从传统生产、服务、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更需要技术、工具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我国中小企业不乏拥有数字化理念的管理者,但囿于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法和实践能力不足,以及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王晴晴  王若昕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炜  
学校组织变革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其涉及学校中的各种群体、各个机构及各项活动而且体现出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从而使校长的领导作用更加凸显。笔者认为,学校组织变革的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塑,这就需要校长具备良好的文化领导力。为此,校长应扮演"唤醒者"、"播种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在诊断文化、共享领导、传通意义、建构专业共同体和培育信任中强化文化领导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江源  王官诚  
妥协是解决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之一。一个在教育制度变革问题上存在尖锐对立而又不能通过适切让步与妥协达成某种"共识"的社会,不仅教育制度变革本身难以实现,而且容易引发教育秩序的混乱。"妥协之道"是教育制度变革顺利推进所必需的一种公共理性。"妥协之道"不仅是相关行为主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且有着深刻的理性基础和理性维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大学的变革就是从大学到学科,再从学科到大学交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制度层面上,学科的逻辑永远是分裂主义的,大学的逻辑则是多科主义的。学科分裂的逻辑导致了分科的大学,大学的多科主义则导致了学科的松散联合。今天大学变革的目标应是在跨学科学科与跨学科大学的制度框架下,使学科成为大学的学科,而不仅是在大学里的学科;使大学成为基于学科的大学,而不只是拥有某些学科的大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慧洁   潘懋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安德鲁·汉密尔顿   丁奎岭   顾赛   张平文   乔恩森·弗兰普顿   高松   詹妮弗·迪克森   黄如  
<正>全球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来自耶鲁、牛津和纽约大学的展望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各国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学术、社会和经济利益。它不仅提供了跨学科的新视角,也给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增加对所访问国家的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大学,采用的国际化途径也不同。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的文化、历史、政治的视角都呈现出来,这对访问学者或者国际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国际化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或令人惊喜的结果,但也有失败的案例。
关键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建如  周志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而增大,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就需要改变其人力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人力资本构成,改变并积累高职院校培养特定规格毕业生的能力。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场域启动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示范校建设项目。本文考察了示范校的建设过程,认为组织学习是高职院校新能力生成与组织变革的重要机制,但该机制的作用效果受到高职院校领导与组织管理体制、资源获得与激励机制、既有知识和可能获得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并指出项目制虽能促进组织学习,也会产生学习陷阱,影响场域内的知识创新。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刁羽   薛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对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探析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和挑战性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展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通过其强大的生成性功能嵌入到学科服务平台的技术端、管理端、用户端等层面,以此推动学科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