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8)
- 2023(269)
- 2022(227)
- 2021(272)
- 2020(169)
- 2019(406)
- 2018(351)
- 2017(529)
- 2016(282)
- 2015(340)
- 2014(300)
- 2013(305)
- 2012(330)
- 2011(304)
- 2010(320)
- 2009(300)
- 2008(307)
- 2007(239)
- 2006(242)
- 2005(255)
- 学科
- 济(1083)
- 经济(1078)
- 中国(608)
- 管理(437)
- 教育(401)
- 业(387)
- 学(381)
- 方法(341)
- 史(334)
- 企(331)
- 企业(331)
- 农(285)
- 数学(268)
- 数学方法(267)
- 理论(264)
- 财(256)
- 和(255)
- 体(230)
- 制(200)
- 地方(199)
- 问题(193)
- 融(187)
- 金融(187)
- 研究(184)
- 革(178)
- 业经(176)
- 农业(176)
- 行(169)
- 银(169)
- 银行(169)
- 机构
- 大学(5000)
- 学院(4430)
- 研究(2000)
- 济(1486)
- 经济(1425)
- 中国(1300)
- 京(1111)
- 管理(1099)
- 范(1073)
- 师范(1071)
- 科学(1034)
- 所(997)
- 师范大学(925)
- 理学(915)
- 理学院(897)
- 研究所(897)
- 教育(880)
- 管理学(859)
- 管理学院(853)
- 财(830)
- 北京(766)
- 中心(744)
- 院(682)
- 财经(615)
- 江(607)
- 社会(601)
- 经(570)
- 研究院(548)
- 州(545)
- 研究中心(525)
共检索到7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正宏
陈正宏:各位下午好!今天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跟大家来讨论绣像小说的问题。我在大学之前就读了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也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对绣像小说的关心,是这几年才开始的。因为现在大家知道,出版界、教育
关键词:
八十年代 文学青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马翔
康拉德的小说揭示了"世纪末"人与自然、文化他者直面时的精神冲突,隐含了"自我发现"的主题,展现个体在原始情境中被现代文明体系遮蔽的生命能量,呈现出原始主义倾向,其独特性表现为非理性情绪(内心的自然属性)在原始情境中的涌现,个体因自然力对自我意识的冲击而支离破碎,强烈的个体意识使其无法忍受被群体(自然)力量消解后的痛苦。原始主义是西方文明自我反思的镜像,康拉德的小说折射出西方文化个体意识传统在"世纪末"的历史形态,并借此反省原始主义本身,构成文明反思的双重镜像效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庆彦
明清易代,民族政权转移,面对突变,汉族士人生活和心理受到深刻影响,因选择道路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但他们的基本着眼点还是华夷之变的民族意识上,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痛苦造成了对清王朝产生的潜意识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小说创作的风貌,小说家多陷入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与反思之中,并通过借写历史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但也存有很大的偏狭性。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文人心态 历史小说 民族意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开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的关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改变了以往与历史"正面冲突"的写作策略,她仅将"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一种文化注脚隐藏于故事背后,历史得以从主流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滑脱出来。而伴随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后退,个体的生命景象却得到了彰显。论文分析了作家历史取材和审美倾向的转变,认为严歌苓更加注重与民间话语的平等对话,有意加重了历史小说的民间意味。但与此同时,其创作也表现出用日常化、简单化的历史取代历史复杂性的缺憾。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民间意识 严歌苓 《床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波
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皆为史著纪传体的模式,历史面貌是依据众多英雄人物参与历史事变得以直接展示;而现代历史小说则特别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与力量,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把重点摆在“写人”这一点上,写人的个性,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的七情六欲,使历史小说真正成为一门写人的艺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保欣 荆亚平
地方志作为史学、地学的结合物,与小说具有叙事同源性关系。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方志与小说多有相通之处,且志家与小说家亦有身份的互换。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地方"的发现与方志成规模进入小说,是中国小说历史结构中"国家/地方""国家史/地方史"叙述再平衡的产物。"地方"、地方志进入小说,其小说史意义是引发了当代小说的说"小"与"小"说化,且重构着"中国"的地理、历史、美学、语言的多元性。
关键词:
地方志 当代小说 历史观照 当下逻辑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在当代乡村青年中出现了一股"穿越小说热",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一种时间、社会地位颠倒的逻辑。它既与阶层继替有关,又与循环史观相连。改变阶层地位而不得,又受消费主义刺激,现实批判无力,使得"穿越"小说成了部分乡村青年的人生"镜像"。
关键词:
穿越小说 阶层继替 人生镜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主持人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一直在呼应时代主题、关注社会人生过程中,相互激发,砥砺前行,形成了互动相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经典路径与特色鲜明的历史传统。面对这些丰富繁杂的文学经验,众多学者回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术才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面对"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经典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礼永
无论是私塾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时代,还是旧私塾、新学堂并立相争的近代教育时代,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一直都存在。惟此事过于隐讳,不易捕捉,今借助近代亲历者的回忆及传奇、小说等材料加以证明。同时依据科学原则加以分析归类后发现私塾中的欺凌现象有四种表现,近代新式学堂又多了六种表现。应该指出,这些现象的产生虽有家庭背景在作祟,然而更多牵涉到为师的责任及学校的职责,且于今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私塾 学堂 欺凌 传记 教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家思 刘璨
晓风的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景。它以诗意化的艺术构思,将高校"墙内"的人生状况与"墙外"的社会生活相融合,构造了壮阔的诗境,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流变,显示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小说采用双线并进与意识流发散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以诗性叙事形成符号化隐喻,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拓展叙事张力,不仅客观地描写历史,而且冷峻地批判现实;运用内外融合的描写方式,写人心,剖人性,叙人情,描精神,深刻揭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突出人物描写的力度与深度;创新叙事话语模式,将诗文交织,议论辨析并举,并追求散文诗的意境,既晓畅典雅,又醇厚通达,富于韵味,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无缝对接、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的完美交融。小说对社会充满理想期待,对健康人性热切呼唤,显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湖山之间》 艺术特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宇
张怡微凭借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在"80后"写作群体中独树一帜,从空间角度分析张怡微的小说,发现工人新村这一地理空间形式是作者主要观察和描写的对象。张怡微从城市景观的阶层印痕和个体的地理身份流变出发,以后辈的眼光重新打量摩登上海的背面——工人新村,揭露被现代主流精神遮蔽的阶级历史和异质空间,为文学上海版图的型构带来新生机。在外部变迁的时代震颤下,她又从工人新村的普通居民和凡俗日常入手,向内透视新村的公共和家庭空间,揭示在有限的空间肌理当中,空间经验如何作用于邻里和家庭等复杂的人际交往互动中,在此前提下,以反家庭的"家族试验"为空间和现代个体寻找新的情感联结。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钰铮
毛姆因其塑造了诸多在婚恋关系中不忠的女性形象而被认为有厌女情结,但实际上,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之后,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蒙昧到觉醒并最终走向自觉的嬗变。这反映了毛姆本人态度的变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毛姆在写作中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处在世纪之交的女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对此表示理解与同情。
关键词:
毛姆 女性意识 历时性 社会历史因素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连锦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接纳与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绝对中心地位相对弱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作家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的追求有关。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带有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印迹。注重个人化历史真实的阐释,偶然性叙事的彰显,民间价值的弘扬,颓废感伤美学的追求是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特色。擅长抒情、擅长细腻描写的苏童使其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风格更为隐喻,更具魅力。
关键词:
苏童 新历史主义小说 历史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道军 张永禄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文海
一名学农田水利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到头来却成了曾国藩研究的学者,曾几何时,一部一百多万字,分三大卷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知从哪儿冷不丁地冒出来,赫赫然站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居然名声雀起、好评如潮。难怪有人说,这真是谜一样的作者写了一个谜一样人物的令人着迷的小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