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
- 2023(631)
- 2022(409)
- 2021(320)
- 2020(253)
- 2019(530)
- 2018(566)
- 2017(1004)
- 2016(532)
- 2015(650)
- 2014(638)
- 2013(684)
- 2012(630)
- 2011(612)
- 2010(647)
- 2009(551)
- 2008(591)
- 2007(606)
- 2006(503)
- 2005(404)
- 学科
- 济(2773)
- 经济(2772)
- 管理(1621)
- 地方(1562)
- 中国(1308)
- 农(1293)
- 业(936)
- 发(914)
- 农业(868)
- 业经(793)
- 土地(785)
- 资源(738)
- 环境(704)
- 地方经济(694)
- 发展(653)
- 展(653)
- 城市(525)
- 企(501)
- 企业(501)
- 农业经济(472)
- 及其(455)
- 学(455)
- 策(423)
- 建设(417)
- 财(413)
- 化(405)
- 方针(401)
- 和(397)
- 划(396)
- 政策(395)
- 机构
- 学院(7594)
- 大学(7175)
- 研究(2982)
- 济(2682)
- 经济(2584)
- 管理(2504)
- 中国(2349)
- 理学(1942)
- 理学院(1913)
- 科学(1881)
- 管理学(1871)
- 管理学院(1859)
- 京(1800)
- 农(1689)
- 江(1563)
- 省(1505)
- 中心(1465)
- 所(1458)
- 财(1407)
- 农业(1268)
- 研究所(1257)
- 州(1234)
- 业大(1232)
- 范(1229)
- 师范(1222)
- 院(1205)
- 北京(1141)
- 发(993)
- 技术(967)
- 市(947)
共检索到14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冰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践表明,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庆斌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46.6%,2010年预计会达到47.6%左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未来10~20年,我国的城镇化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将会产生更加旺盛的住房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段进军
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大量理论揭示出这样规律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非但没有缓和,反而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朝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稀缺问题日益凸显。合理配置好、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目前,在我国3.73亿亩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65%以上。因此,合理地进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丽群 邓群钊 林永钦 毛燕玲 刘建生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1) 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 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建国 梁红岩
城镇化建设应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小城镇的推动力是产业行为。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把引导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城镇化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陈默 张静雯
长期以来,城镇化带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必然"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耕地保护的"必须"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城乡统筹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则有可能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提出的"城乡土地使用联动规划"是在综合考虑当前已有相关规划类型,在编制要求和方法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探索的一种既具有"城乡整体"的总体规划理念,又与当前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城市——乡村联动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方法。文章试图以规划为平台落实城乡统筹、以联动方式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变化,为解决用地增长和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必然"和"必须"的和谐统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中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由于快速城市化,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矛盾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用地远比农村居住用地节约,城市化有助于减少耕地的流失;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极可能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论文针对国外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我国城市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历程,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由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均用地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的差距。结果认为,中国城镇人均用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远...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展 耕地流失 耕地保护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旭 张宏义
现有总人口787.5万人,设有建制镇107个,乡集镇149个,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123.57平方公里,建制镇平均规模达1.314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目前已有6个镇被评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23个镇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34小乡镇被评为市文明乡镇、22个镇被评为省卫生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玮 胡燕 曹昌智
面对现实系统研究了传统村落的存续特征和现状,论述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因、特色及其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的内在联系,运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揭示了传统村落危在旦夕的严峻性,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症结所在,呼吁全社会抢救和保护传统村落。并就如何按照传统村落的存续特征,促进保护与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治彦 余永华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主要历史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地区差异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万里 陈玮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建设土地需求快速增加,而农村建设用地并未相应减少,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住宅(宅基地)许多被空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章结合农村进城定居各类人群的特点,从重点人群着手,探索农村宅基地跨区域流转的改革,提出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耕地总量和质量保护思路、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的操作模式以及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保护 宅基地 流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