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7)
- 2023(10214)
- 2022(8600)
- 2021(7905)
- 2020(6338)
- 2019(14812)
- 2018(14564)
- 2017(27758)
- 2016(15047)
- 2015(16849)
- 2014(16852)
- 2013(16488)
- 2012(15415)
- 2011(14152)
- 2010(14656)
- 2009(13229)
- 2008(12909)
- 2007(11428)
- 2006(10315)
- 2005(9513)
- 学科
- 济(73431)
- 经济(73376)
- 管理(37882)
- 业(36778)
- 方法(28071)
- 企(27804)
- 企业(27804)
- 数学(25305)
- 数学方法(24788)
- 地方(23383)
- 中国(22292)
- 农(19331)
- 贸(17872)
- 贸易(17859)
- 易(17380)
- 业经(15650)
- 地方经济(13490)
- 财(13315)
- 农业(13187)
- 出(12388)
- 学(12369)
- 发(11669)
- 融(11368)
- 金融(11367)
- 环境(11245)
- 技术(11107)
- 银(10899)
- 银行(10887)
- 制(10711)
- 行(10676)
- 机构
- 学院(213007)
- 大学(208528)
- 济(89986)
- 经济(88102)
- 管理(79469)
- 研究(76192)
- 理学(67703)
- 理学院(66882)
- 管理学(65377)
- 管理学院(64993)
- 中国(57777)
- 科学(46644)
- 京(45588)
- 财(39361)
- 所(38961)
- 研究所(35171)
- 农(35050)
- 中心(34454)
- 江(33660)
- 财经(30375)
- 业大(30209)
- 范(30021)
- 师范(29735)
- 北京(29227)
- 院(27903)
- 经济学(27719)
- 经(27446)
- 州(27305)
- 农业(27110)
- 经济学院(24912)
- 基金
- 项目(140720)
- 科学(111447)
- 研究(104219)
- 基金(99805)
- 家(87034)
- 国家(86346)
- 科学基金(73953)
- 社会(65964)
- 社会科(62734)
- 社会科学(62720)
- 省(57743)
- 基金项目(51568)
- 教育(48401)
- 划(47866)
- 自然(46572)
- 自然科(45528)
- 自然科学(45520)
- 自然科学基金(44630)
- 编号(42600)
- 资助(41852)
- 发(36767)
- 成果(33813)
- 重点(32525)
- 课题(31054)
- 部(30159)
- 创(29872)
- 发展(29617)
- 展(29141)
- 创新(27952)
- 国家社会(27124)
- 期刊
- 济(104364)
- 经济(104364)
- 研究(64977)
- 中国(48643)
- 农(33150)
- 管理(30962)
- 学报(30414)
- 科学(29560)
- 教育(28422)
- 财(28259)
- 大学(23380)
- 农业(23068)
- 技术(21948)
- 学学(21817)
- 融(21326)
- 金融(21326)
- 业经(18670)
- 经济研究(17392)
- 财经(14387)
- 问题(13773)
- 业(12641)
- 统计(12568)
- 经(12468)
- 贸(12419)
- 策(11685)
- 技术经济(11486)
- 商业(10774)
- 资源(10710)
- 国际(10708)
- 科技(10472)
共检索到333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本文从我国当前统筹区域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要求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由于缺乏用于研究我国区域间经济关系的有效数量分析工具而造成的对我国当前区域间经济关系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相关的实证研究方面,使得当前对我国区域经济关系的了解和把握不充分,指出了研制和开发我国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开创和突破,将为我国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投入产出 经济关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亚雄 刘宇 李继峰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区域间贸易系数的估算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制方法和具体步骤做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并研制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使其很难具备比较完整、准确的调查统计数据基础,这决定了它的研制工作必须将调查统计数据与科学推算方法密切结合。在模型研制当中,我们结合国家统计局全国投入产出调查中反映各省间流入、流出的调查数据和运输量统计等基础数据,采用典型调查和非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利用各省表的信息,并以全国表作为总量控制,进行平衡调整。
关键词:
区域投入产出 贸易系数 非竞争型 列系数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雪妮
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加剧了水危机的可能,将虚拟水战略运用在我国区域间贸易为缓解贫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提供了理论思路。本文以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研究2002-2007年我国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以论证我国现有的区域间贸易是否真正起到了缓解贫水压力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由于用水效率的不同及部门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各地区不同部门直接用水系数、间接用水系数和拉动系数各不相同;部分贫水地区更多的输出用水系数大的产品,而富水地区更多的输出用水系数较低的商品;区域间虚拟水贸易仅缓解我国部分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部分贫水地区大量净输出虚拟水,富水地区虚拟水大量净流入或仅仅保持了当地...
关键词:
虚拟水 贸易 中国 投入产出 区域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铁成 刘力
在事件活动领域,相对于体育活动,关于会展活动经济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何将与会展相关的产业和区域全部纳入其中以避免失真和漏损,是会展经济影响研究的难点之一。该研究首次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通过将波及的12个产业部门进行归并,计算了我国30个省区会展产业的区域及区域间影响力,并以广交会为案例,进行了会展间接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会展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而且几乎所有的省区都会产生相互间的波及效应;在总产出层面,会展产业的影响力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汪桥红 史安娜
R&D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存在着溢出效应。笔者分析了R&D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强度,同时计算了技术乘数。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乘数较小的部门生产技术,而技术乘数较大的部门使用技术,R&D溢出主要从技术生产部门流向技术使用部门;各区域的产业技术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刘红光
全球化贸易下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碳转移"以及"碳泄漏"等碳污染效应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键时期,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的相关碳污染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中国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对中国八大区域间以出口和消费为导向的产业转移规模、流向和行业进行定量测评,并与2007年中国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结合,以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问题。所得结论是,通过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北和东北等地区成为碳排放转入和碳泄漏重灾区,京...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 定量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雄 赵坤
本文建立了一个反映我国地区间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北京与周边和我国其它区域的区域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然后测算奥运会投资对这三个区域经济的拉动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奥运会投资拉动北京经济2002—2007年均多增长约2个百分点;同时,奥运会投资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带动北京之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大于对北京经济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商勇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
开放 价值创造 区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相雪梅 赵炳新
文章基于网络k-壳结构,分析了产业波动区域间扩散的内在机理,分别考虑产业间跨区域供给和需求,构建了区域赋权影响k-壳供给网络和需求网络,并选定三类结构指标,量化了产业波动跨区域扩散导致的区域间总量波动的相互影响强度,明确了各区域在多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影响力。实例分析验证了基于k-壳结构研究产业波动区域间扩散效应的有效性,在区域经济稳定和增长、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驱动一个地区GDP增长的最终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比较和探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根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特点,对于我国决策机构有效地统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帮助。然而,由于过去我们一直缺乏可用于这一方面研究的有效的实证研究工具,因此对于我国区域间GDP增长根源的研究很不深入,始终停留在表面的定性研究上,未能揭示出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本文就是要通过研制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我国各大区域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贡献做实证性追溯。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投入产出 最终需求 带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