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3)
2023(11979)
2022(10069)
2021(9515)
2020(7625)
2019(16942)
2018(17263)
2017(29730)
2016(16883)
2015(18514)
2014(18400)
2013(16820)
2012(15074)
2011(13747)
2010(14177)
2009(12992)
2008(12622)
2007(11328)
2006(10240)
2005(9208)
作者
(42552)
(35095)
(35074)
(33586)
(22319)
(16978)
(16099)
(13526)
(13309)
(12767)
(11961)
(11795)
(11392)
(11016)
(10995)
(10776)
(10529)
(10368)
(10255)
(10035)
(8906)
(8618)
(8253)
(8232)
(8176)
(7925)
(7730)
(7705)
(6983)
(6971)
学科
(55275)
经济(55209)
管理(48333)
(42875)
(37812)
企业(37812)
中国(22736)
教育(21938)
技术(17696)
地方(17436)
方法(16414)
(16021)
业经(15079)
(14843)
(14779)
理论(14335)
数学(13035)
数学方法(12776)
(12698)
技术管理(11915)
教学(11620)
(10505)
银行(10493)
农业(10489)
(10171)
(10125)
地方经济(10105)
(9940)
金融(9938)
(9608)
机构
学院(213866)
大学(212863)
(77523)
管理(76040)
经济(75451)
研究(75341)
理学(64101)
理学院(63221)
管理学(62012)
管理学院(61531)
中国(53423)
(46458)
科学(44143)
(39768)
师范(39519)
(38895)
(36789)
(36786)
教育(35037)
中心(33601)
研究所(32819)
师范大学(31972)
北京(30116)
(29356)
财经(28856)
技术(28490)
(27982)
(26840)
职业(26003)
(25880)
基金
项目(136000)
研究(111783)
科学(109741)
基金(92725)
(78980)
国家(78130)
社会(68505)
科学基金(67673)
社会科(64569)
社会科学(64558)
教育(58387)
(57576)
编号(49088)
(49032)
基金项目(48087)
成果(42218)
自然(39859)
自然科(38943)
自然科学(38934)
自然科学基金(38201)
课题(38072)
资助(34958)
(34107)
重点(32561)
(32367)
(32340)
创新(30797)
(29957)
规划(29902)
项目编号(29624)
期刊
(95920)
经济(95920)
研究(76933)
教育(63033)
中国(60494)
管理(31700)
(31590)
科学(25889)
学报(25811)
技术(24861)
(24855)
大学(21005)
(19726)
金融(19726)
学学(17641)
职业(17315)
业经(17273)
农业(16471)
经济研究(14817)
财经(13693)
(13033)
论坛(13033)
(12073)
图书(11964)
科技(11533)
技术教育(11157)
职业技术(11157)
职业技术教育(11157)
问题(10860)
(10742)
共检索到350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睿文   关晶  
新加坡虽未有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提法,但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已有将三者协同发展的实践,具体表现在建立“三教”转换通道、实行课程教学改革、创设技术学士学位、构建学分兑换机制与设立继续教育中心等方面。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应通过在“三教”间建立灵活的衔接转换机制、实施终身教育取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增设职业本科技术学位、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推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模式革新等方式,将三类教育统筹协同,实现创新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江颖   刘述  
党和国家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新时代用系统化思维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统筹“三教”,对其中的公因子专业教育进行协同创新,能够促进相互融通、加快协同发展以及破除边界束缚。但是,当前“三教”中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面临政策制度支撑力较弱、课程体系兼容性较差、教学方法互鉴性不够、成果资历上互通性不足、产教融合上共享性欠缺的实践困囿,由此提出了行动方略,包括:制度政策环境的支撑、课程教学体系的重塑、数智技术方法的应用、学习成果资历的沟通以及产学校地合作的构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芳  郭扬  
文章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脉络与特征的分析,归纳出德国在统筹这三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包括基于法律制度体系和组织协调方式的动力机制、基于多级融通体系和融合调节方式的运行机制、基于质量监控体系和统筹管理模式的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在统筹三类教育协同创新中借鉴的基本思路: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价值认同、高质量改革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立足国情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技能型社会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炜杰  
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要突破发展窘境,必须改变其教育供给局限于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导向、学历教育的现状,这正是其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因。县域经济社会和学生需求变化同样呼唤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本质上是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范式的转型,实现教育供给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已初步具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要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调研发展需求、构建目标体系、打通课程壁垒、推进教师改革、推进组织变革、建设保障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树超  郭文富  
新百年新征程,党的二十大为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新路径,这就是通过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简称“三教”)协同创新之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三教”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中国   李鑫月   赵薇  
“三教”协同创新通过突破制度、资源壁垒,建立转换机制等路径,实现其核心归旨即耦合“三教”关系,使得“三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教”协同创新有利于赋能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改革顺利进行,专业定位更加明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生源质量欠佳、资源共享存在壁垒、横向管理不统一、社会认可度低等现实挑战。基于“三教”协同创新视域,学历继续教育面对现实挑战,应顺应时代潮流,破解割裂难题;完善管培制度,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树立新时代科学人才观,促使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鲍桂楠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探索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构建互惠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光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更是制度创新问题。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园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坤  左晓琴  
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教育重要的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任茵  
文章针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全员""全时间""全空间"三方面协同,促使思想政治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全面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冰  
结合扩招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多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下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明确了产学研模式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以期培养出更多社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合格优秀人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士明  王帆  梁裕  
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职业岗位的嬗变,高职院校为提升其适应性必须深化"三教"改革。加强教师与企业合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及名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优化师资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推动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开发具有专业特征或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教材及融媒体教材,保证教材编写人员结构合理,加强教材选取审核;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增强教法对课程的适应性,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融创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以此增强高职院校适应性发展,助力产业变革,打造技能型社会,加速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樊恭烋  
到2020年我国要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企业也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意味着今后十几年内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要为工厂、企业培养出数量巨大的、能完成自主创新任务的科技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力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创新是协同创新与成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耦合点。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于创新机制的缺乏,协同创新与成人高等教育的融合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在这方面,"项目+主体"模式恰好顺应了协同创新理论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保忠  
我国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核心在于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等方面不断进步,但在机制创新、供需结构、产学结合、校企协作等方面仍存在矛盾。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一流理念为导向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以要素联动为引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多方参与为路径打造校企实践基地、以效果反馈为目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德艾  王频  李芳  
"三教"改革需要教师能力、教材质量、教法优化的"三效提升",智慧网络学习空间是推动"三教"改革的重要工具。从可为的内在机理上看,智慧网络学习空间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智慧教育理念的融合,凭术育人和尊道育心的术道融合能助力教师、教材、教法的生态共生和学习者"激内辐外"的协同良育;从有为的功能机制上看,智慧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化管理、智慧化协同、交互化生成功能能为教师赋能、为教材赋值,为教法赋智;从应为的建设路径来看,智慧网络学习空间应不断集成空间要素,耦合空间功能,服务于生态课堂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实现教师的多面复合、教材的多维融合、教法的多样恰合,进而促进课堂生态的循进优化,以更好地为"三教"改革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