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55)
2023(5019)
2022(4115)
2021(4035)
2020(3265)
2019(7649)
2018(7267)
2017(13637)
2016(6975)
2015(8206)
2014(7820)
2013(7892)
2012(7502)
2011(6915)
2010(6685)
2009(6152)
2008(6026)
2007(5057)
2006(4484)
2005(4198)
作者
(18703)
(15855)
(15763)
(15067)
(10246)
(7573)
(7054)
(6129)
(6119)
(5649)
(5388)
(5280)
(5215)
(5146)
(4972)
(4841)
(4677)
(4544)
(4438)
(4185)
(3992)
(3759)
(3722)
(3662)
(3590)
(3515)
(3371)
(3259)
(3191)
(3150)
学科
(34590)
经济(34547)
(17244)
方法(15568)
管理(15200)
数学(14619)
数学方法(14572)
中国(13754)
(10863)
企业(10863)
(10385)
(9545)
(9363)
贸易(9357)
(9268)
收入(8689)
农业(7167)
(6044)
关系(5942)
(5854)
(5837)
银行(5835)
(5766)
金融(5766)
(5726)
业经(5425)
国民(5189)
(5058)
(4877)
环境(4744)
机构
大学(106139)
学院(101439)
(57365)
经济(56813)
研究(43274)
管理(37385)
中国(33865)
理学(32260)
理学院(31899)
管理学(31623)
管理学院(31432)
(24291)
(23176)
科学(21818)
(21009)
经济学(20542)
财经(19764)
研究所(19272)
经济学院(18616)
(18530)
中心(18078)
北京(15613)
(15071)
财经大学(15065)
(14209)
科学院(13249)
(13115)
师范(13046)
研究中心(12927)
社会(12523)
基金
项目(68413)
科学(55741)
基金(54561)
研究(51485)
(48949)
国家(48167)
科学基金(40265)
社会(37495)
社会科(35704)
社会科学(35696)
基金项目(27366)
自然(22968)
资助(22868)
教育(22583)
自然科(22476)
自然科学(22467)
自然科学基金(22141)
(20812)
(19388)
中国(18571)
国家社会(18074)
(17845)
编号(17763)
教育部(15860)
重点(15685)
成果(15334)
(15016)
人文(14407)
社科(14133)
重大(14040)
期刊
(58802)
经济(58802)
研究(36781)
中国(20711)
(16764)
科学(15346)
管理(14521)
学报(14319)
(13280)
大学(11672)
经济研究(11459)
学学(10922)
财经(10651)
世界(9755)
农业(9582)
(9539)
金融(9539)
(9524)
(9419)
国际(8823)
问题(8339)
教育(8117)
技术(6848)
(6493)
业经(6362)
技术经济(5342)
统计(5280)
经济问题(5008)
社会(4499)
(4296)
共检索到157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延辉   赖东鹏  
发展经济和提升民众福利水平,是现代国家维系其合法性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基于CSS 2021调查数据,可以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两条路径探讨收入变化对中国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绝对收入与国家认同呈非线性关系,即绝对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国家认同,这一效应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第二,客观收入差距对国家认同具有负向影响,但在绝对收入和国家认同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客观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绝对收入对国家认同的促进效应就越强;第三,主观分配公平感在绝对收入和国家认同之间发挥中介效应,高收入群体因为主观分配公平感更强而具有更高的国家认同。这些发现为提升国家认同水平提供了一些政策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巫强  周波  
利用CGSS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了四种相对收入度量指标的特点之后,本文首选相对收入指标,并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均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低收入者而言,绝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对收入无显著影响;对于高收入者而言,相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绝对收入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低收入者绝对收入的增加能改善其对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自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而高收入者则不能如此,但高收入者能通过相对收入的提高来改善其对自身居住社区的满意度。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对于低收入者,我们需要提高其绝对收入水平;对于高收入者,我们在调节其收入时需要关注其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巫强  周波  
利用CGSS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了四种相对收入度量指标的特点之后,本文首选相对收入指标,并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均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低收入者而言,绝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对收入无显著影响;对于高收入者而言,相对收入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绝对收入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低收入者绝对收入的增加能改善其对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自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而高收入者则不能如此,但高收入者能通过相对收入的提高来改善其对自身居住社区的满意度。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罗楚亮  
文章以我国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经验性地讨论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表明,绝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即便控制了相对收入效应,绝对收入的影响仍较显著。因此无论是相对意义还是绝对意义,收入仍然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主观幸福感与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高,主观幸福感决定中的非收入因素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卫兵  陈妹  
针对现有文献在分析收入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时忽视相对收入效应的缺陷,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为充分考察这种关系,将样本分地区、城乡和性别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相对收入效应,那么绝对收入与居民环境意识显著正相关;然而,一旦考虑相对收入效应,绝对收入虽然仍然显著影响居民环境意识,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而相对收入却与居民环境意识显著正相关,并且其影响程度超过绝对收入。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健康状况、政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官皓  
收入和幸福在主流经济学中被设定为正向相关,但这一结论受许多实证研究的质疑。本文基于来自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家庭调查数据,引入了收入变量的绝对和相对度量,运用序数probit等方法,实证地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显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相对收入地位则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相对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这一结论同时适用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卫兵  陈妹  
针对现有文献在分析收入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时忽视相对收入效应的缺陷,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为充分考察这种关系,将样本分地区、城乡和性别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相对收入效应,那么绝对收入与居民环境意识显著正相关;然而,一旦考虑相对收入效应,绝对收入虽然仍然显著影响居民环境意识,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而相对收入却与居民环境意识显著正相关,并且其影响程度超过绝对收入。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健康状况、政治面貌等因素都对居民环保意识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家新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以及出现一定"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变迁对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未来应继续关注台湾教育政策演变中的认同张力及其与民众认同倾向的互动关系,以及台湾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家新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以及出现一定"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教育政策的变迁对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未来应继续关注台湾教育政策演变中的认同张力及其与民众认同倾向的互动关系,以及台湾教育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锋亮  W.John Morgan  陈晓宇  
文章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者绝对教育数量和相对教育位置这两者的收入效应,从而分别度量出教育经济收益中的生产成分和信息成分。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一方面具有显著地促进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显著地反映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信息功能。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纪霖  
nation这个西语中的概念,翻译为中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国家、国民和民族三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这个概念背后的复杂意涵。国家、民族和国民,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都是近代的产物,它们是同时诞生的,具有某种三位一体的性质,同时又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与紧张。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梁启超、张君劢和张佛泉的思想最能代表国家与国民、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张性,他们致力于将国家认同与公民权利、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起来的理论上的努力,是至今值得反思的思想遗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修华   赵亚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县域银行业竞争是否会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县域银行网点数据与CHFS农户数据匹配,经验分析了县域银行业竞争对农户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县域银行业竞争促进了农户绝对收入增长、缩小了农户相对收入差距。其机制在于,银行业竞争有助于提升农户金融可得性,通过资本流引导生产流促进农户创新创业;相比于高收入农户,中低收入农户能从银行业竞争中获益更多。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份额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县域银行业竞争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而根植本土的农村商业银行份额提升的作用则不明显;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和数字金融发展均能在银行业竞争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中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但是,银行业竞争难以弥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体现了要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转变的紧迫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水   倪子奥   陈钰晓  
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困境、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和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户绝对收入水平,但同时也会拉大农户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的四个分维度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演进过程存在差异,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具有明显的“益富性”,而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增大农户非农创业机率、促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促进高收入农户显著增收,而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分享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年轻、社会资本高、县域地势平坦的农户家庭增收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的政策倾斜,让“数字乡村发展红利”逐渐惠及全体农村居民,实现农户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平  谢介仁  
本文用家庭刚性消费对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拓展,得到家庭刚性消费函数,并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推导出家庭资产和收入约束条件下,基于家庭消费欲望和积累财富欲望基础上的无差异曲线。转型期中国家庭的结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低刚性消费需求和高未来消费不确定性预期决定了中国家庭较低的消费—储蓄比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