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30)
- 2023(4189)
- 2022(3167)
- 2021(2813)
- 2020(2335)
- 2019(5417)
- 2018(5234)
- 2017(10514)
- 2016(5742)
- 2015(6046)
- 2014(5878)
- 2013(5762)
- 2012(5177)
- 2011(4678)
- 2010(4585)
- 2009(3979)
- 2008(3803)
- 2007(3301)
- 2006(2887)
- 2005(2552)
- 学科
- 济(25669)
- 经济(25662)
- 业(14375)
- 管理(13879)
- 方法(11911)
- 企(11462)
- 企业(11462)
- 数学(10918)
- 数学方法(10845)
- 农(6627)
- 业经(6220)
- 产业(6214)
- 中国(6163)
- 财(5533)
- 地方(5253)
- 结构(5235)
- 学(5093)
- 制(4899)
- 农业(4422)
- 贸(4190)
- 贸易(4189)
- 易(4069)
- 体(3892)
- 环境(3791)
- 务(3519)
- 财务(3518)
- 财务管理(3512)
- 企业财务(3392)
- 银(3352)
- 银行(3330)
- 机构
- 学院(79456)
- 大学(79379)
- 济(34948)
- 经济(34398)
- 管理(30578)
- 研究(27682)
- 理学(27276)
- 理学院(26927)
- 管理学(26472)
- 管理学院(26321)
- 中国(19570)
- 科学(17532)
- 京(16188)
- 农(15839)
- 财(13966)
- 业大(13877)
- 所(13802)
- 研究所(12916)
- 农业(12534)
- 中心(12160)
- 财经(11662)
- 江(11482)
- 经济学(11354)
- 经(10704)
- 范(10638)
- 师范(10486)
- 经济学院(10380)
- 院(9932)
- 北京(9622)
- 经济管理(9060)
- 基金
- 项目(58282)
- 科学(46849)
- 基金(43456)
- 研究(40678)
- 家(38647)
- 国家(38356)
- 科学基金(33166)
- 社会(27437)
- 社会科(26245)
- 社会科学(26234)
- 基金项目(23532)
- 省(23126)
- 自然(21458)
- 自然科(20968)
- 自然科学(20963)
- 自然科学基金(20658)
- 划(19496)
- 教育(18994)
- 资助(16999)
- 编号(15249)
- 重点(13567)
- 发(13259)
- 部(13103)
- 创(12628)
- 国家社会(11969)
- 创新(11848)
- 成果(11628)
- 科研(11391)
- 教育部(11227)
- 计划(10964)
共检索到108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林
文章通过将劳动生产率增速分解为组间基期效应、组间增速效应、组内效应三部分,提出了判定一国结构转型驱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方法。研究发现,欧洲、北美洲、亚洲大部分样本国家(或地区)结构转型早期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劳动力拉动,而拉丁美洲国家的主要驱动因素大多是劳动力推动或流动成本降低;大部分样本国家(或地区)结构转型晚期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劳动力推动或流动成本降低。中国正面临从结构转型早期阶段向晚期阶段过渡的转折点,主要驱动力可能将经历从劳动力拉动到劳动力推动或流动成本降低的转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晨 李昊玉 孔海峥 冯伟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转型要求,面临着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迷及影响生态环境等诸多挑战。渔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Kaya恒等式,对2002—2017年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变动趋势及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渔业第一产业始终处于渔业隐含碳排放首位,但渔业第二与第三产业的隐含碳排放占比在逐渐上升。(2)渔业养殖与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流通是渔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产业;渔业三大产业及所包含的12个细分产业的单位产值隐含碳排放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3)渔业经济增长、一般渔业技术进步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渔业经济增长是拉动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渔业人口和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因素。因此,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渔业低碳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有效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实现渔业低碳发展的关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小慧 战岐林
文章首先以WIOD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了44个经济体、15个年份和56个产业的国内增加值率(DVAR)。在国际比较中发现我国的DVAR并未偏低,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产业比较中发现,我国制造业的DVAR低于服务业,但在同产业的国际比较中却是制造业更高。文章通过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解定量测度了驱动DVAR的两个因素V(生产增加值率)和B(国内关联产业带动作用),发现B和V在DVAR的形成中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负相关。以V的提升为目标的政策可能导致B的下降,最终对DVAR的提升作用有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大利
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约束下,物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已成为目前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生态容量不足和解决环境负荷严重等问题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生态效率,并基于空间Dubin模型探究其空间效应和驱动因素。
关键词:
物流业 生态效率 空间效应 驱动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玉罡 李善民
文章试图通过对创造价值的主并公司和毁损价值的主并公司的比较以及创造价值的目标公司和毁损价值的目标公司的比较,挖掘并购中价值创造或毁损背后的驱动因素。以2000年发生并购的75家主并公司和57家目标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创造价值的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通过并购提升了资本利用效率、创利能力、创收能力。这些因素是并购中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
关键词:
并购 价值创造 价值驱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赵润博 黄鲁成 吴菲菲 娄岩
从技术角度选取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和技术交叉融合强度4个驱动因素,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技术融合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以工程领域BIM技术为实证对象,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广度对于技术融合度的驱动程度最大;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3项为正向驱动,而技术融合交叉强度为双向驱动;在驱动因素作用下,BIM专利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东景
文章构建IPAT扩展模型,将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分解为城镇人口变动效应、农村人口变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区域人口比例变动效应、分产业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我国2001—2015年能源消费量增长驱动因素的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驱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镇人口增长的增量化效应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减少的减量化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是能源消费减量化的最重要因素,存在明显的产业间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在能源消费量变动中减量化效应不明显;区域人口比例变动驱动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作用很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振信 石佳 王书平
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北京地区1995—2010年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北京地区能源强度是能源碳排放最大的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拉动北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对北京地区的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佛关 吴立军
文章利用对数平均除数指数法(LMDI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总效应的分解中,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所发挥的贡献分别为-2.45%、-87.95%、180.44%、9.32%,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贡献不大。从4种效应在时间中的贡献来看,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均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贡献较小;而经济效应作用呈上升趋势继续加强;技术效应成为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作用在2010年之后得到迅速提升。
关键词:
LMDI法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