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0)
2023(12186)
2022(10173)
2021(9127)
2020(7918)
2019(17754)
2018(17585)
2017(34839)
2016(18826)
2015(20763)
2014(20664)
2013(20612)
2012(19124)
2011(16960)
2010(17302)
2009(16572)
2008(16717)
2007(15338)
2006(13784)
2005(12896)
作者
(54825)
(45724)
(45536)
(43359)
(29252)
(21808)
(20630)
(17561)
(17321)
(16402)
(15717)
(15296)
(14953)
(14710)
(14521)
(14015)
(13564)
(13295)
(13224)
(12985)
(11536)
(11225)
(11137)
(10428)
(10355)
(10229)
(10192)
(10189)
(9170)
(9003)
学科
(87463)
经济(87337)
(85713)
(76962)
企业(76962)
管理(72854)
方法(37943)
(31039)
数学(29602)
数学方法(29372)
业经(28563)
(28441)
(22000)
(21997)
财务(21978)
财务管理(21950)
企业财务(20867)
农业(20513)
中国(20018)
技术(17550)
(16662)
(15332)
(15016)
地方(14939)
(14520)
理论(14517)
(14487)
贸易(14479)
体制(14377)
(14079)
机构
学院(279854)
大学(276620)
(125664)
经济(123484)
管理(111781)
理学(95985)
理学院(95035)
管理学(93845)
管理学院(93311)
研究(92717)
中国(73270)
(61238)
(57416)
科学(52430)
(49703)
财经(47796)
(46954)
(43885)
(43332)
中心(41888)
研究所(41856)
业大(40494)
农业(38950)
经济学(38880)
北京(35876)
财经大学(35210)
经济学院(35175)
(33489)
(32856)
商学(31924)
基金
项目(179190)
科学(143835)
基金(133419)
研究(131702)
(115420)
国家(114389)
科学基金(99899)
社会(87769)
社会科(83371)
社会科学(83350)
基金项目(70252)
(69932)
自然(63272)
自然科(61871)
自然科学(61857)
自然科学基金(60930)
教育(59697)
(57348)
资助(54652)
编号(50946)
成果(41249)
(41019)
重点(40292)
(40265)
(39623)
(38665)
(38651)
国家社会(37084)
创新(36859)
教育部(35536)
期刊
(144059)
经济(144059)
研究(85767)
中国(54477)
(51608)
管理(47372)
(46663)
学报(39423)
科学(38969)
农业(31700)
大学(31374)
学学(30000)
(27594)
金融(27594)
财经(24872)
技术(24771)
业经(24200)
经济研究(22915)
教育(22738)
(21534)
(19137)
问题(19027)
技术经济(16755)
世界(15078)
(14793)
财会(14226)
现代(14223)
商业(13416)
统计(13190)
国际(13086)
共检索到427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都要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恒  石凌雁  李钰  
运用索洛残差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2002-201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2017年有所改善,技术改进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配置效率在研究期间普遍下降,具有拖累效应;从细分行业来看,由于行业异质性的存在,不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程度各异,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于规模效率拖累效应较小,其TFP普遍有所增加;从不同地区来看,制造业及细分行业TFP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表现为西部、中部地区改善明显,东北地区变化较小,东部地区TFP有所降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曲玥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张琪  
基于Antonelli的技术一致性理论,设定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标准化CES生产函数,利用泰勒展开法和近似技术推导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ATFP(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要素配置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对中国ATFP增长的驱动机制;检验ATFP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促进了ATFP增长率提升,且一致性程度逐渐加深,成为A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土地效率增长率低下是ATFP增长损失及后期ATFP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若能破除土地效率扭曲,ATFP增长率将提高3.28%;要素效率增长效应差异是中国ATFP增长率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征信  [作者] 田娜  安明  
基于扩展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考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下的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999—2014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制造业增长方式由资本和劳动投入驱动转变为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碳排放与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之间呈现负增长关系,减少碳排放将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将制造业分为高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比较分析发现,高能耗行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低能耗行业减少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什么影响?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各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进而分析产业集聚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提高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非促进技术进步的发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张宝山  方莹  
本文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效率,并且技术效率一直是退步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因素的方向和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公司规模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有着重要的正向作用,提高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加强公司创新能力应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文东伟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本文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程度、方向及其演进趋势,并估计了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增长率。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资本配置不足、劳动配置过度,且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程度在下降,但国家所有权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制造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缩小了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之间的缺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艳萍  
通过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20个制造业行业1998-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进行测算,并对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及其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效率水平并不高;两省一市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江苏、上海、浙江。地区内部行业之间的比较显示,上海制造业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差异最大,其次为江苏,浙江行业间的差异最小。由此表明,长三角制造业要实现持续不断的增长,除了提高技术进步之外,关键是要改善技术效率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常远  吴鹏  
本文从理论层面探析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不同要素结构配置下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探究要素配置是否会扭曲其影响。研究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中国的数据表明,要素配置合理下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要素错配扭曲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滞后项后要素错配扭曲技术进步偏向性抑制作用的程度有所下降;整体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要素配置推动,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曹壮  余康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图2表1参3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