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29)
- 2023(17494)
- 2022(14294)
- 2021(13224)
- 2020(11044)
- 2019(25156)
- 2018(24399)
- 2017(47326)
- 2016(24524)
- 2015(27653)
- 2014(27069)
- 2013(26868)
- 2012(24620)
- 2011(22147)
- 2010(21936)
- 2009(20768)
- 2008(19340)
- 2007(16699)
- 2006(14689)
- 2005(13620)
- 学科
- 济(120792)
- 经济(120653)
- 管理(74406)
- 业(68695)
- 企(57673)
- 企业(57673)
- 方法(48285)
- 数学(43387)
- 数学方法(42978)
- 中国(35234)
- 财(31065)
- 融(29422)
- 金融(29419)
- 银(27771)
- 银行(27757)
- 农(27010)
- 行(26753)
- 制(26585)
- 地方(25685)
- 业经(25186)
- 贸(21731)
- 贸易(21711)
- 易(21215)
- 务(19332)
- 财务(19278)
- 财务管理(19237)
- 学(19014)
- 体(18690)
- 企业财务(18365)
- 农业(17813)
- 机构
- 大学(347857)
- 学院(346675)
- 济(165399)
- 经济(162586)
- 管理(134970)
- 研究(118978)
- 理学(116084)
- 理学院(114949)
- 管理学(113335)
- 管理学院(112684)
- 中国(99317)
- 财(77123)
- 京(70948)
- 科学(63341)
- 财经(61423)
- 所(56461)
- 中心(56312)
- 经(55993)
- 经济学(54373)
- 研究所(50684)
- 江(49338)
- 经济学院(48837)
- 农(46193)
- 财经大学(45949)
- 北京(44740)
- 业大(42991)
- 院(42810)
- 范(41470)
- 师范(41091)
- 州(39021)
- 基金
- 项目(229259)
- 科学(184528)
- 基金(172596)
- 研究(171427)
- 家(147829)
- 国家(146695)
- 科学基金(128506)
- 社会(116080)
- 社会科(110546)
- 社会科学(110524)
- 基金项目(90184)
- 省(85612)
- 自然(78959)
- 教育(78164)
- 自然科(77195)
- 自然科学(77178)
- 自然科学基金(75843)
- 划(71817)
- 资助(70443)
- 编号(66526)
- 成果(53832)
- 部(53342)
- 重点(51580)
- 国家社会(50340)
- 发(49890)
- 创(48470)
- 制(47561)
- 教育部(47429)
- 人文(46040)
- 创新(45587)
- 期刊
- 济(180027)
- 经济(180027)
- 研究(110504)
- 中国(66456)
- 财(60407)
- 管理(52309)
- 融(49812)
- 金融(49812)
- 科学(44689)
- 学报(44149)
- 农(41782)
- 大学(36306)
- 学学(34620)
- 财经(32193)
- 经济研究(31313)
- 技术(30352)
- 教育(28016)
- 经(27808)
- 农业(27487)
- 业经(25648)
- 问题(23195)
- 贸(20582)
- 国际(18812)
- 世界(18555)
- 技术经济(18137)
- 统计(17436)
- 理论(16664)
- 策(15778)
- 现代(15234)
- 商业(15078)
共检索到528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何石军
转型经济中金融抑制的表现是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本文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其导致的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扭曲则间接地增加了货币需求。中国的高货币速增长就是为了满足超额货币需求所致。我们利用中国199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数据估计了M1和M2的真实余额需求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方程。实证结果基本支持本文的金融抑制假说。在一个保守估计下,我们认为金融的抑制至少导致了现有的M2/GDP偏高30%。
关键词:
金融抑制 结构扭曲 中国货币之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长生 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利平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使得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仅拉动了投资,并且促使居民生活方式转型,使得很多居民从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商品化、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而提升了货币需求。本文认为,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也是产业的转型过程,更是居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这个阶段可能带来了超额的货币需求,根据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城镇化对货币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超额货币供应可能并不总是存在,随着城镇化空间的减少,超额货币供应会逐渐减少。超额货币供应是一个历史现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的货币之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炳 袁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20世纪中期以来,王亚南和彭信威对中国货币金融制度演进逻辑与运行机制多有发现与阐发。王亚南观察到了中国货币本位的"二元结构"特征、货币制度的信任内涵,以及货币金融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性质。他特别揭示了货币形制混杂所体现的利益诉求与货币价值(银价)频变所凸显的利益格局。他发现,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低货币化"现象,其根源不在"内生"机制之委靡,而在外生制度之扭曲。相比之下,彭信威对中国货币金融制度变迁的刻画与评判则投注了更多的实证精神与制度关怀。他发现了中国货币史上的"铜币跨期等重"现象,并在纸币、铜本位以及银行制度发育迟滞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内在联系;循着由货币购买力牵系出来的逻辑,彭信威还尝...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已成为主体,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这是形成货币总量高速增长中物价持续性处于低位的“中国货币之谜”的主因。更重要的是,货币的结构变化致使货币运行发生了重大转变: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亦由总量为主转为总量与结构兼有。因此,政策调控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洋 姜珂 赵宣凯
基于传统S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经验证据表明紧缩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而导致总体通胀水平持续上升(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理论不符,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价格之谜,让人质疑货币政策在实际经济调控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宏观实证模型的设定看,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能有效识别货币政策的结构冲击;二是缺少重要的宏观经济信息。基于此,为判断中国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的成因,本文从信息含量与识别机制的视角,系统地比较四种不同实证宏观经济模型中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具体而言,第一,从高维宏观经济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扩充信息集;第二,基于银行间市场利率高频数据构建外部工具变量识别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信息不足是造成价格之谜的主因。扩充信息集可以有效地修正价格之谜,而外部工具变量识别并不能缓解这一问题。总之,本文研究不仅为解决货币政策价格之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证宏观经济学分析提供更多的工具选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价格之谜 识别机制 信息不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茂魁 陈丰 吴应宁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相对于以货币供应量增加为主的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从而有效解决了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效性的难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由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的特殊有效性,中国可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综合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秋运 林志帆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金融抑制政策以扶持工业部门、压制服务业部门,造成经济结构工业化的扭曲,而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偏低,这种结构扭曲致使其劳动收入份额不断走低。使用理论模型与基于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针对中国的研究发现,样本期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低于模型预测值,且缺口趋于扩大;中国严重的金融抑制与经济结构扭曲状况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约1/3的下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皓星 郭红玉
价格之谜现象是指中央银行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引导利率变化时,物价水平与利率同向变化的异常现象,这意味着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抑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度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在进行价格型转型之后也存在着价格之谜现象,并且从东西部比较上看,价格之谜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严重。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利率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显著上升是价格之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则对价格水平上升有缓解作用,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具有更强的缓解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在价格型转型背景下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缓解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现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价格之谜 数字金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建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望远 李仲飞 黄金波
本文坚持传统的二分法,避开短期问题的复杂性,利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着重研究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实证检验结果否定我国存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反常规"关系,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观察间隔期的延长,这种正相关关系越来越显著,以上结果对于三种不同的货币度量口径和两种不同的回归方法(参数和非参数)都是非常显著和稳健的;长期内,M0和M1增长率变动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变动的90%,但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边际影响小于1;对非参数估计结果与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国的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关系;最后,我们认为基...
关键词:
数量方程 长期数据 非参数 局部线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军红 李治国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货币化假说”。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增强,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业结构变动才是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为2.7,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为1.2。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卢江 陈弼文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龙 冉光和
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构建金融抑制和资本扭曲指标并测算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中国金融抑制、资本扭曲及其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和资本扭曲均显著抑制了中国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资本扭曲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整体作用效果受到金融抑制程度的影响,即金融抑制加剧了资本扭曲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在控制内生性并引入工具变量后,上述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资本扭曲是金融抑制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作用路径,从而验证了金融抑制→资本扭曲→技术创新效率的传导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