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1)
2023(9451)
2022(7971)
2021(7450)
2020(6111)
2019(14133)
2018(13743)
2017(27167)
2016(14960)
2015(16067)
2014(16210)
2013(16402)
2012(15029)
2011(13364)
2010(13543)
2009(12549)
2008(12438)
2007(11492)
2006(10223)
2005(9055)
作者
(42934)
(36549)
(36186)
(34497)
(22564)
(17704)
(16142)
(14223)
(13738)
(12885)
(12707)
(12066)
(11503)
(11475)
(11340)
(10933)
(10797)
(10517)
(10389)
(10296)
(9191)
(9135)
(8905)
(8512)
(8299)
(8111)
(8083)
(8062)
(7520)
(7413)
学科
(70466)
经济(70410)
(53129)
(49165)
管理(38619)
农业(32914)
(31885)
企业(31885)
方法(28746)
数学(25945)
数学方法(25706)
业经(20151)
(18367)
中国(17408)
地方(15741)
(14549)
(13163)
农业经济(12402)
(11569)
(11081)
(11067)
财务(11064)
财务管理(11041)
(10835)
企业财务(10659)
技术(10239)
(10125)
贸易(10122)
(9903)
(9661)
机构
学院(214506)
大学(210116)
(93690)
经济(92006)
管理(83762)
理学(73451)
理学院(72717)
研究(72541)
管理学(71588)
管理学院(71210)
(58143)
中国(56339)
科学(44871)
农业(44220)
(42529)
(40917)
业大(39740)
(37244)
中心(34247)
研究所(33822)
(32720)
财经(32554)
(29812)
经济学(28309)
农业大学(27351)
(26647)
师范(26347)
经济管理(25906)
(25745)
经济学院(25673)
基金
项目(146289)
科学(116305)
基金(108056)
研究(105647)
(94751)
国家(93898)
科学基金(80652)
社会(70585)
社会科(66673)
社会科学(66654)
(58837)
基金项目(57824)
自然(51073)
自然科(49920)
自然科学(49905)
自然科学基金(49055)
(47570)
教育(46562)
资助(43336)
编号(41885)
(33282)
(33173)
成果(32779)
重点(32737)
(32601)
(30201)
国家社会(29808)
创新(28325)
(28290)
课题(28156)
期刊
(107808)
经济(107808)
(63109)
研究(59124)
中国(45040)
农业(42827)
学报(36811)
科学(34440)
(31850)
大学(28934)
学学(28047)
管理(25783)
业经(24068)
(21194)
金融(21194)
(19769)
技术(16914)
财经(16160)
教育(15608)
问题(15537)
经济研究(15102)
农业经济(14624)
农村(14228)
(14228)
(13912)
(13497)
世界(11948)
技术经济(11790)
经济问题(11255)
业大(11153)
共检索到316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恒  
结构性增长强调的是产业效率差异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的结构溢出,这提供了评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绩效的有益思路。笔者通过分析中国改革以来结构转换中增长与就业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结构性增长的框架下评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绩效,认为过于强调优势劳动投入的结构转换方式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前一时期出现的“民工荒”正具有对这一矛盾的纠正性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约翰·奈特  邓曲恒  李实  杨穗  
本文研究了中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判断刘易斯模型的第二个阶段在中国是否已经到达。有关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的判断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已有研究对此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和2007年的全国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的工资结构,分析了农民工流动的决定因素,并研究了潜在的农民工的规模和性质。同时,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为止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农民工数量。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制度约束的存在,民工荒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可能持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简新华,张建伟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 ,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 ,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 ,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这两种延长转移过程、增加转移成本、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非正常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剑文  
云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约有75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实现非农化转移。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为加快转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其他条件,与“民工荒”中表现出来的对民工条件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政府和农民自身,都需要抓住机遇,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梦霞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是推进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表明,该地区的非农产业还很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以及SA8000标准的推行将迫使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我国其它区域转移,而四川民族地区将是其落户的极佳区域。因此,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于开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菲  
文章以中国1981~2004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信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本世纪末能不能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及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