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33)
- 2023(21153)
- 2022(17594)
- 2021(16256)
- 2020(13769)
- 2019(31613)
- 2018(31195)
- 2017(59843)
- 2016(32291)
- 2015(36290)
- 2014(36267)
- 2013(35759)
- 2012(33317)
- 2011(30055)
- 2010(30816)
- 2009(29045)
- 2008(28351)
- 2007(25555)
- 2006(22417)
- 2005(20805)
- 学科
- 济(152688)
- 经济(152543)
- 业(109160)
- 管理(102100)
- 企(95585)
- 企业(95585)
- 方法(62819)
- 数学(52488)
- 数学方法(51730)
- 中国(41527)
- 财(40484)
- 农(39783)
- 业经(38756)
- 地方(33527)
- 融(30403)
- 金融(30400)
- 制(30396)
- 银(29570)
- 银行(29530)
- 行(28447)
- 务(28252)
- 财务(28172)
- 财务管理(28119)
- 学(27880)
- 农业(27823)
- 企业财务(26762)
- 理论(25336)
- 贸(24913)
- 贸易(24892)
- 易(24115)
- 机构
- 学院(469386)
- 大学(463789)
- 济(200469)
- 经济(196376)
- 管理(180618)
- 研究(158698)
- 理学(154219)
- 理学院(152538)
- 管理学(149754)
- 管理学院(148885)
- 中国(126524)
- 京(98261)
- 科学(95477)
- 财(93053)
- 所(81314)
- 农(79921)
- 中心(73795)
- 财经(73430)
- 研究所(73132)
- 江(72658)
- 业大(67813)
- 经(66438)
- 农业(62552)
- 北京(62255)
- 经济学(61630)
- 范(58558)
- 州(57982)
- 师范(57902)
- 院(56855)
- 经济学院(55270)
- 基金
- 项目(302384)
- 科学(238906)
- 研究(219474)
- 基金(219422)
- 家(191109)
- 国家(189459)
- 科学基金(163712)
- 社会(139708)
- 社会科(132623)
- 社会科学(132589)
- 省(120144)
- 基金项目(114919)
- 自然(106467)
- 自然科(104070)
- 自然科学(104040)
- 自然科学基金(102224)
- 教育(102054)
- 划(99719)
- 资助(91631)
- 编号(88406)
- 成果(71209)
- 重点(68675)
- 发(67934)
- 部(66554)
- 创(64430)
- 课题(61840)
- 创新(59802)
- 科研(57970)
- 国家社会(57784)
- 教育部(57190)
- 期刊
- 济(229431)
- 经济(229431)
- 研究(139458)
- 中国(96206)
- 财(76127)
- 农(73350)
- 管理(72852)
- 学报(70410)
- 科学(66322)
- 大学(54112)
- 融(54083)
- 金融(54083)
- 学学(51418)
- 农业(49217)
- 教育(48598)
- 技术(45559)
- 财经(37784)
- 业经(37062)
- 经济研究(36975)
- 经(32667)
- 问题(29288)
- 业(28482)
- 技术经济(26356)
- 统计(25045)
- 贸(23049)
- 策(22946)
- 世界(21857)
- 商业(21837)
- 现代(21631)
- 版(21415)
共检索到719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兵 胡振兴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2008—2017年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构造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杠杆不具有门槛效应;金融企业金融杠杆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本文运用差分GMM和系统GMM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研究得出金融企业的高杠杆不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阶段处于合理水平,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结构性去杠杆 高质量 门槛模型 GMM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柴宏蕊 方云龙
基于结构性去杠杆的视角,本文将2004—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与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相匹配,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其背后可能的调节因素。本文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合理阈值;上市企业的所在区域、所有权性质的差异会明显影响杠杆率合理阈值的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投资规模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之间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上述结论在替换关键变量、削弱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为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杠杆率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小芬 李源 王可心
本文基于2000—2015年47个国家和地区非金融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企业杠杆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与企业杠杆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而言,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企业杠杆率下降0.44个百分点。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在降低企业整体杠杆率的同时会增加企业债务期限。进一步地,这一关系会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呈现显著异质性。具体而言:一国(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越低、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监管质量越好、信息披露程度越高,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对企业降杠杆的作用越显著;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创新型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那些高杠杆、大规摸、低盈利、股权集中度较低以及政企关联较弱的企业,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增强对企业降杠杆的作用更显著。为推动中国国有企业去杠杆,金融层面需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确保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均衡合理,同时宏观上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强监管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微观上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丰团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环境的恶化、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资金的结构性错配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流动性泛滥成为导致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的主要原因。去杠杆与保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与金融部门去杠杆之间的矛盾、去杠杆的紧迫性与过程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去杠杆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等决定了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的债转股等都是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金涛 岳华
针对企业杠杆高企与结构性扭曲的现状,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数字金融所具有的结构性去杠杆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途径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所有制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行业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制造业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监管强度视角,有力的金融监管举措能够促进数字金融发挥结构性去杠杆的成效;另外,数字金融亦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负债的水平。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谭小芬 徐慧伦 董兵兵
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需要全面把握中国企业杠杆率的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金融危机后高杠杆企业的主要特征为规模较大,位于房地产,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且多为国有企业。此外,近些年去杠杆使信贷配置效率有所优化,但高杠杆企业偿债能力依然较弱,且2017年以来企业偿债能力有所恶化,部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杠杆率被动上升。中国企业杠杆率所表现的结构性特征和潜在风险与企业特征差异、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演变有关。未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应强化国企预算约束,构建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加快僵尸企业处置,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因城施策原则进行房地产调控,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蓼筠
2008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快速增加。企业的高杠杆率,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去杠杆化刻不容缓。通过依托河南省73家上市公司数据,结合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资金的现状及影响"去杠杆"的主要因素,并寻求"去杠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杠杆率 债务风险 去杠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教授主持的"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分化与结构性去杠杆研究"获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项目响应中央着力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其中平稳有序去杠杆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杠杆问题主要集中于非金融企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美丽 陈希敏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8年的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杠杆、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杠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金融杠杆率的拐点值在0.52~0.55之间,过高和过低的金融杠杆都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考虑技术创新的影响时,金融杠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区间效应,当金融杠杆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削弱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当金融杠杆处于0.3~0.9区间的水平时,会显著加强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玉德 张昉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制度先行,推动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优化调整融资结构关键在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为实体经济特别是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优化调整金融机构体系的重点是推动银行体系制度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优化调整金融市场体系离不开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优化调整金融产品体系需积极营造有序、创新的制度环境,引导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文涛 戴淑庚
加深对金融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引导金融开放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1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结构性”驱动作用,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驱动作用尤其明显。与资本流动强度相比,金融业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促进效应更为显著。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中部、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金融开放对其驱动作用呈依次递增态势。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开放会通过激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渠道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金融监管强度较高的地区,金融开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存在非线性门限效应,当其跨过一定门限值之后,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强的驱动效果。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及完善金融监管框架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建军 龙平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考量金融资源错配、房价及二者交互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资源错配、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错配与房价的交互作用表明,房价上涨加重了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样本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要强于东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房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作用,但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同时,金融资源错配、房价上涨均会促进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锋 雷楠
数字金融融合了传统金融和数字科技,能够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第二,数字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效应影响为正,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不仅能够推动所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能影响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使用系列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依旧成立。第三,数字金融的结构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以及使用深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依次减弱;内陆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大于沿海地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菲 赵亮 尹雷
"财政去杠杆"与"金融去杠杆"是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两条政策路径,本文运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对企业部门杠杆"量"与"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财政支出和政府赤字较之于货币金融紧缩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调减国有企业的结构性高杠杆问题,促使更多金融资本配置到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并且对融资成本影响更小,因而能够在"控风险"的同时兼顾"稳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财政去杠杆应从压减政府投资建设性支出着手。为此,政府在去杠杆时应重点关注"财政去杠杆"途径,压减政府支出规模、控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冲动;调节金融杠杆时应平缓稳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为结构性杠杆调控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金清 李柯乐 张剑宇
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2011—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企业对应贷款银行的金融科技指标,考察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双重差分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优化风险控制模式两条路径合理引导信贷资源从“僵尸”国企转移到优质民企,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效果。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效果在市场关注度低但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以及在外部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突出。最后,金融科技还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小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全方位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