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5)
2023(11578)
2022(9127)
2021(8147)
2020(6374)
2019(13928)
2018(13611)
2017(26144)
2016(13816)
2015(14879)
2014(14520)
2013(13874)
2012(12227)
2011(10998)
2010(11044)
2009(10486)
2008(9797)
2007(8737)
2006(7885)
2005(6820)
作者
(37662)
(31518)
(31477)
(30000)
(19754)
(15008)
(14174)
(12178)
(11983)
(10960)
(10731)
(10597)
(10034)
(9789)
(9699)
(9532)
(9336)
(9333)
(9083)
(8823)
(7952)
(7693)
(7585)
(7239)
(7217)
(6938)
(6892)
(6811)
(6332)
(6155)
学科
(59408)
经济(59354)
(37813)
管理(35767)
(29438)
(26538)
企业(26538)
农业(19539)
方法(18676)
中国(18563)
业经(17758)
地方(17674)
数学(15929)
数学方法(15769)
(13595)
(13391)
(11074)
(10780)
产业(9839)
(9636)
(9623)
银行(9608)
(9345)
金融(9342)
(9235)
发展(9063)
(9048)
(8958)
地方经济(8952)
贸易(8948)
机构
学院(191406)
大学(185770)
(78127)
经济(76465)
管理(70763)
研究(64666)
理学(61420)
理学院(60701)
管理学(59579)
管理学院(59220)
中国(49435)
科学(39449)
(37640)
(35437)
(34792)
(31358)
中心(30743)
(29284)
研究所(28627)
业大(28035)
财经(27892)
(27235)
师范(26968)
农业(26408)
(25349)
经济学(24756)
(23649)
(23520)
北京(22637)
经济学院(22394)
基金
项目(133524)
科学(107057)
研究(100932)
基金(97035)
(84367)
国家(83606)
科学基金(72356)
社会(67000)
社会科(63280)
社会科学(63265)
(53901)
基金项目(51289)
教育(45217)
(44225)
自然(43948)
自然科(42965)
自然科学(42955)
自然科学基金(42155)
编号(41718)
资助(36649)
成果(33260)
(31595)
重点(30753)
课题(28652)
(28616)
国家社会(28391)
(28062)
创新(26258)
发展(25817)
(25639)
期刊
(93097)
经济(93097)
研究(54108)
(38768)
中国(37434)
学报(29189)
科学(28437)
农业(25479)
(25437)
管理(24674)
大学(22890)
学学(21805)
教育(20537)
业经(19931)
(19529)
金融(19529)
技术(15096)
经济研究(14514)
财经(13238)
问题(12526)
(11565)
(10755)
(10578)
农业经济(9699)
农村(9388)
(9388)
商业(9373)
资源(9089)
科技(8858)
现代(8853)
共检索到278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全  
转型时期,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为村治实践的分化样态提供了基础性差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村级治理资源的禀赋与输入存在内生、外生双重结构。以结构化理论为视角,通过治理实践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结构二重性,对村治场域类型进行划分:资源稀缺型场域、资源固化型场域、资源发展型场域。三种村治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村庄"关系框架中呈现出迥异的强弱关联程度。研究表明,在国家行政力量正式、市场力量半正式、村庄熟人社会非正式三重结构性场域关系中,村治利益主体呈现出两种行动逻辑倾向:"逐名"的政治逻辑和"谋利"的经济逻辑。在"资源—规则"型构主体精英社会行动要素下,治村逻辑表征为:一方面,国家在场吸纳、基层政府治理需求以及村庄内部价值评价体系共同形塑了主体精英在治村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另一方面,村治场域的分利秩序一旦形成,政治权威或开始裹挟经济权威,并产生利益俘获,治村精英会依据村庄资源的输入形式,在治村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一并探讨了基层民主自治实践在"国家—村庄"双重作用下形塑出的四种自治分化样态,即"形式化"自治、"分立性"自治与"竞争性"自治和"垄断性"自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马良灿  哈洪颖  
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定性研究方法,以西部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实践为关注对象,在基层干部、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体三者互构关系层面分析了项目扶贫在基层社会所遭遇的实践困境。研究表明,基层干部的总体性支配、社会力量的缺场以及贫困群体主体性权利的缺失,使基层项目扶贫实践陷入结构化困境中,这种结构化困境消解了脱贫的实践效果,制约了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优化基层项目扶贫的治理结构,应当对基层干部的权力进行松绑,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并重建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地位,走以贫困群体为中心的内生性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文光   李心影   李鹏超  
行政与自治在长期的博弈中走向耦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然选择,而实现行政与自治耦合的路径探析尚不充分。J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践蕴含行政与自治耦合的行为逻辑,通过构建“场域—惯习”框架分析其作用逻辑发现:行政属性赋能、自治属性嵌入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使社区治理场域中“规则”“利益”“关系”场域发生变化,形塑“行政任务对接居民需求”“规范议事协商”“多元联合共治”的惯习。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培育主体“认同归属”“契约责任”惯习,重塑“熟人社区”,形成全方位规范制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本体属性和工作机制为实现行政与自治耦合、推动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雷  雷望红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正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通过基层党建由虚入实的转换,逐步形成基层党建实体化的局面。我国基层党建实体化的路径,是通过党建工作外部化和党建内容本地化得以实现的。基层党建实体化对于乡村善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核心机制在于激活村庄政治金字塔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即通过促进干部党员能力提升、形塑普通党员政治认同、提高普通群众动员能力,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效沟通。基层党建实体化有助于实现国家政策的切身性传播、乡村秩序的协调型治理和乡村建设的多主体参与,由此构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的格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雷  雷望红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正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通过基层党建由虚入实的转换,逐步形成基层党建实体化的局面。我国基层党建实体化的路径,是通过党建工作外部化和党建内容本地化得以实现的。基层党建实体化对于乡村善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核心机制在于激活村庄政治金字塔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即通过促进干部党员能力提升、形塑普通党员政治认同、提高普通群众动员能力,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效沟通。基层党建实体化有助于实现国家政策的切身性传播、乡村秩序的协调型治理和乡村建设的多主体参与,由此构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的格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梁琦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既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规范要求,又要立足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的复杂现实,聚焦问题,提出契合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实际的现代化方案。而资源以及基于资源的利益博弈,构成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变量。基于此,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以资源形态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资源形态下"富人""狠人""能人"和"老好人"等村治精英的治理逻辑。在理清不同村治精英主导下农村基层治理所涵盖的治理结构、治理规则和治理秩序等层面的基本表现基础上,分析各个层面与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等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张力及其生成机制。最后,本文从农村基层治理各利益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必要的农村治理空间和社区性规则培植以及村庄社会公共性构建等方面,提出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方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振霞   闫冰倩   王朝阳   张昊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走势出现了明显、持续的分化,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本文基于多生产阶段的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为CPI和PPI走势分化提供了结构性的理论解释,即在制造业生产率明显高于服务业的情况下,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由此带来的CPI上涨的幅度高于PPI上涨幅度。这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CPI与PPI分化的时点。CPI中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进一步推动了二者之间的分化甚至背离。CPI与PPI走势的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规律性特征,也得到国际数据的初步验证。宏观价格调控的思路和政策应作出调整,以适应CPI与PPI走势分化的常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樊佩佩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受行政体制等因素影响,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基于2019年南京城市社区治理调查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社区分化对治理绩效的影响:市场化选择能力与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小区居民与基层公共组织连接和互动的方式存在差异;保障性住房、老旧商品房和拆迁安置住宅区的居民更倚重小区外部、辖区内公共组织来反映和解决治理问题;市场化选择能力相对更强的新兴商品房小区,居民与基层自治组织互动和反馈的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基层治理的逻辑以及居民与不同基层组织的互动差异进行了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春华  姚逸苇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 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在一些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中,农村社会和政治的"空心化"也经常被视作"农村空心化"的维度之一,但是二者仅仅是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所衍生的现象。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贵春  蒋笑梅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敏捷性、物流能力和弹性方式的共同发展将会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而采取单一供应商集成和快速供应网络结构实践对供应链绩效目标有显著积极影响,此外,上述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效率和进度的实现产生一个额外的协同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烨  邵方婧  
自Roberts和Scapens(1985)在会计研究中引入结构化理论以来,基于结构化理论的会计研究已经成为会计研究主要流派之一。在简要介绍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结构化理论框架下会计内涵尚无定论,会计的作用体现在结构属性的三个维度上,并且会计连续性和变革的驱动因素多种多样。总结了结构化理论在会计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君辉  吴雪萍  
如何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引入管理学领域的知识管理理论,从结构维度、功能维度和价值维度三个方面定义了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基于当前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重构团队组建机制、知识采集与生产机制、储存和应用机制、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提升团队建设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勇  安娜  段文譞  刘家祺  
本文以某市一家公立医院A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基于该医院DRG支付背景下的成本管理变革实践,从结构化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成本管理变革过程中的制度因素及嵌入在制度中的变革者的行为反应。研究发现,A医院并未按照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基于作业成本法进行医院病组成本管理,而是采用了基于成本发生地的病组成本管理方法。出现这一松耦合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固有惯例导致语意结构聚焦于科室与成本发生地;第二,财务部门资源配置权力的缺乏导致变革落地面对较大阻力;第三,信息技术制约和变革者角色认知模糊导致基于成本发生地的成本管理模式在组织内部获得了更高的合法性。本文结合结构化理论,对上述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拓展了结构化理论的应用情境,也为组织开展成本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兴  陈洁  张启明  杨勇胜  黄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实行农村基层法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利,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内容.本文从当前农民急需享有的民主权利入手,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基层法治权利建设下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法治机制的初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炜达  李鑫  赵欣云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