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13)
2023(11822)
2022(10183)
2021(9321)
2020(7844)
2019(18535)
2018(18249)
2017(34889)
2016(19440)
2015(21917)
2014(22467)
2013(22420)
2012(21573)
2011(19785)
2010(20330)
2009(19065)
2008(19244)
2007(17791)
2006(15717)
2005(14476)
作者
(60502)
(50615)
(50479)
(47991)
(31880)
(24520)
(23074)
(19852)
(19109)
(18222)
(17252)
(17022)
(16182)
(16079)
(15912)
(15690)
(15599)
(15075)
(14620)
(14554)
(12927)
(12701)
(12436)
(11571)
(11509)
(11436)
(11366)
(11277)
(10491)
(10216)
学科
(90330)
经济(90244)
管理(51820)
(51446)
(40359)
企业(40359)
方法(36540)
数学(31920)
数学方法(31444)
中国(26325)
(25492)
地方(24587)
(20200)
业经(19327)
(19132)
(16983)
农业(16905)
(16004)
贸易(15993)
(15397)
(14752)
银行(14712)
(14325)
金融(14323)
(14139)
(13669)
地方经济(13573)
环境(13003)
(12929)
理论(12690)
机构
学院(289217)
大学(288698)
(117092)
经济(114377)
管理(105568)
研究(104747)
理学(89042)
理学院(87896)
管理学(86146)
管理学院(85608)
中国(79590)
科学(66988)
(63664)
(55872)
(54951)
(53615)
研究所(50479)
中心(47833)
(46418)
业大(45104)
农业(43199)
财经(41494)
北京(41062)
(40740)
师范(40281)
(37381)
(37302)
(37192)
经济学(35288)
(33875)
基金
项目(183159)
科学(141643)
研究(131983)
基金(128405)
(112596)
国家(111605)
科学基金(93646)
社会(80957)
社会科(76648)
社会科学(76619)
(74084)
基金项目(67406)
(62101)
教育(60698)
自然(60233)
自然科(58795)
自然科学(58776)
自然科学基金(57686)
编号(54568)
资助(54219)
成果(45561)
(44822)
重点(41984)
(39613)
课题(39095)
(36945)
发展(35382)
科研(34986)
(34809)
创新(34703)
期刊
(139208)
经济(139208)
研究(86723)
中国(63110)
(51075)
学报(48900)
科学(43798)
(41966)
管理(38915)
大学(36243)
农业(34592)
教育(34458)
学学(33962)
(28263)
金融(28263)
技术(27455)
业经(23692)
经济研究(21735)
财经(20598)
(18686)
问题(18432)
(17805)
技术经济(15882)
统计(15148)
图书(15012)
(14711)
(14358)
商业(14002)
资源(13701)
(13669)
共检索到450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魏琳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从各方面作用于供求,最终影响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前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速微乎其微;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速和结构变化一样迅速而持久;后工业化阶段,供求的不匹配及其动态调适使得合意发展速度下降并充满变数。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亦表明,凡有利于结构红利释放的发展阶段及结构变化过程,将提高合意发展速度。在今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我国可能将进入合意增长率下降的结构性减速发展阶段,但是新的结构红利效应潜力依然巨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工业发展速度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及时满足各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的需要。以工业总产值为基础计算的总产量指数、减缩指数以及平均产量指数,均和社会主义市场没有联系,不能反映工业发展的实际和效益,难以满足各级政府的需要。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把眼光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上面,来提出评价工业发展速度的正确指标,如销售量指数,以企业销售收入为基础,可以反映工业发展的实际和效益;增加值指数,可以反映工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用出厂价格指数去除增加值指数,消除价格变动对增加值变动的影响,...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俊才  
关于保险发展速度、结构、效益的思考○张俊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成长的阶段性变化,也是保险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今后15年是中国保险业改革开放、继往开来、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对于保险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亮  
工业发展速度是工业生产成果的发展速度,而不是效益、管理、销售及其他成果的发展速度。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指标的选择;二是计算方法的选择。 一、关于计算指标的选择 (一)不变价格总产值。它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的最终成果。由于它包含工业企业之间物质消耗转移价值重复计算的因素,所以它不是工业部门的最终生产成果。 我国一直采用不变价格总产值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实践证明它能准确地反映工业发展速度。1970年到1987年主要产品产量的综合发展速度与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相比研究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振裕  
一、保持适度的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是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是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估量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指标。保持多快的工业发展速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全局的许多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到社会生产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展工业生产的各种基本条件,研究速度与比例、速度与效益、速度与分配等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赵紫阳总理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要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高效益地向前发展。”又指出:“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地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瞻前顾后,保持适当的增长率,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使人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孝新,漆继明,马泽明,熊良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石泉  
一、发展速度要快一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是一个一直存在着争议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从1989年的低谷到加速回升的今天,发展速度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又一次提到我们面前。七十五年前,列宁在《大灾临头,出路何在?》的文章中讲了这样的两句话:“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耀中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结构与效益的实证分析王耀中一、湖南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与规模增长的分析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外贸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解放初期的1951年为例,当年湖南的外贸出口额仅为709万美元,而1993年的出口创汇已达到1...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夏日  
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受到资金、农业、基础产业和经济体制这四个方面因素的约束,因此,必须按照理性投资能力、基础产业可能增长的速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选择经济发展速度。作者通过对约束因素的分析,结合经济模型分析与预测参数,认为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调节在7.5~11.1%的范围内较为合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田伟平  
多年来,在保险业务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问题上,保险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议论纷纭。有人认为,业务发展速度越快、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也有人认为,业务发展得越慢,未了责任准备金提转差越小,效益就越好;还有人认为,只有发展速度适中,效益才能好。这些观点都只是从表面现象去描绘速度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从保险业务发展速度的本质上给予科学的界定。 笔者认为,保险业务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是两个板块的生硬碰撞,而是多种条件制约、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任荣伟  
内部创业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而得到组织授权和资源保证的组织内部的创业行动。通过这种内部创业行动,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或者重新塑造新市场,从而实现细分市场的新价值。大公司在内部创业过程中有内部创业家群体等三维行动要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远配  刘洋  
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是违背农地流转初衷的,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本文对二者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用途改变的可逆程度区分,对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等进行了辨析。最后提出需要重视"非粮化"危害,划分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禁止耕地"非农化",建立城乡之间的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修复和恢复耕地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