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4)
- 2023(16918)
- 2022(14309)
- 2021(13643)
- 2020(11279)
- 2019(26135)
- 2018(25641)
- 2017(49628)
- 2016(26857)
- 2015(30066)
- 2014(29812)
- 2013(29498)
- 2012(27046)
- 2011(24595)
- 2010(24319)
- 2009(22580)
- 2008(22171)
- 2007(19411)
- 2006(17149)
- 2005(15397)
- 学科
- 济(107635)
- 经济(107425)
- 管理(80352)
- 业(73970)
- 企(63117)
- 企业(63117)
- 方法(47618)
- 数学(39996)
- 数学方法(39570)
- 中国(31849)
- 财(29662)
- 农(28720)
- 业经(25814)
- 制(25069)
- 学(23209)
- 贸(21233)
- 贸易(21221)
- 易(20726)
- 地方(19536)
- 和(18665)
- 农业(18429)
- 理论(18366)
- 务(17987)
- 体(17928)
- 财务(17914)
- 财务管理(17880)
- 银(17705)
- 银行(17656)
- 企业财务(16989)
- 行(16877)
- 机构
- 大学(383981)
- 学院(377635)
- 济(157425)
- 经济(154302)
- 管理(149177)
- 研究(131148)
- 理学(129125)
- 理学院(127664)
- 管理学(125683)
- 管理学院(124979)
- 中国(98693)
- 京(82023)
- 科学(77990)
- 财(73995)
- 所(64662)
- 财经(58996)
- 研究所(58825)
- 中心(57928)
- 农(56987)
- 经(53830)
- 江(53655)
- 业大(53224)
- 北京(52301)
- 范(50422)
- 师范(49963)
- 经济学(48672)
- 院(47768)
- 农业(44381)
- 财经大学(44160)
- 经济学院(43758)
- 基金
- 项目(257677)
- 科学(204493)
- 研究(191300)
- 基金(189535)
- 家(164652)
- 国家(163313)
- 科学基金(140596)
- 社会(123796)
- 社会科(116806)
- 社会科学(116775)
- 基金项目(100091)
- 省(96934)
- 自然(89366)
- 教育(87576)
- 自然科(87288)
- 自然科学(87269)
- 自然科学基金(85747)
- 划(82687)
- 资助(77423)
- 编号(76742)
- 成果(63926)
- 部(58598)
- 重点(57703)
- 发(54453)
- 创(53542)
- 课题(52819)
- 国家社会(51529)
- 教育部(50944)
- 制(50287)
- 创新(50010)
- 期刊
- 济(172819)
- 经济(172819)
- 研究(117769)
- 中国(74206)
- 学报(58474)
- 财(56365)
- 管理(55917)
- 科学(54961)
- 农(52168)
- 大学(45217)
- 教育(43218)
- 学学(42209)
- 农业(35883)
- 融(32919)
- 金融(32919)
- 技术(30605)
- 财经(29621)
- 经济研究(28522)
- 业经(26720)
- 经(25436)
- 问题(22659)
- 图书(19205)
- 贸(18901)
- 业(18622)
- 理论(17922)
- 科技(17775)
- 技术经济(17674)
- 世界(17343)
- 版(17101)
- 现代(16834)
共检索到559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福国 瞿帅伟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总体上可以从结构、组织和制度三个视角进行分类和把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且把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划分为社会转型的普遍解释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解释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三个层次。研究的三个视野以制度为研究支点,向上可以连接到结构背景,向下可以引入具体的组织要素分析,从而搭建了一个社会转型研究的沟通平台。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结构 制度 跨学科研究视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朝成
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规训制度与学术组织的统一体,负载着不同学科利益,跨学科研究组织已经成为大学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载体。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跨学科研究组织内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学科文化、学科权力与学科利益等层面的冲突,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持续发展需要学科共同目标、学科利益分享机制、学科权力制衡机制和学科文化共同话语框架,通过共同治理消解学科冲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连生等在《中国高教研究》第10期撰文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由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冲突,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即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独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平思情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知识生产的新方式。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然后在21世纪之后进入发展提高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四种路径:国家政策推动、社会需求、同类组织发展经验、学科自身发展。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一方面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型大学为追求合法性,通过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产生的组织趋同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平思情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知识生产的新方式。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然后在21世纪之后进入发展提高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四种路径:国家政策推动、社会需求、同类组织发展经验、学科自身发展。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一方面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型大学为追求合法性,通过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平思情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知识生产的新方式。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然后在21世纪之后进入发展提高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四种路径:国家政策推动、社会需求、同类组织发展经验、学科自身发展。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一方面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型大学为追求合法性,通过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连生 文少保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当今大学研发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制度又是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为了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和难题,是学科至上还是问题优先,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张力相持。大学内部传统学术组织以学科为导向,虽有其优势,但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却陷入了困境。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的制度安排,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任务为导向、团队为研究单位、基于合同管理的一种独立于院系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操玉杰 梁镇涛 毛进
科学知识系统中的知识模因是一种微观知识单元,起到传承科学知识的作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模因反映了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和知识整合。文章提出新的跨学科领域中学科结构的分析方法。首先识别跨学科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模因,进而借助知识模因来定量分析跨学科领域知识来源的学科构成,并在知识模因共现基础上分析学科间的关系结构。文章以医学信息学为例,实证分析该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模因来源学科以及这些学科的知识关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旭峰 范惠明 吴伟
当前,国内外大学开始探索和实践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这是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人才新要求的需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势必会促使传统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的改革,复合导师制度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导师跨学科知识和思维欠缺、以院系为基础的身份制度、科研经费对跨学科支持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国高校复合导师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构建复合导师制度,必须要统筹跨学科师资力量,建设复合导师团队和指导委员会,增强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建立健全遴选、考核与评估、监督制度,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化。
关键词:
跨学科 研究生培养 复合导师制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焦磊 余宜荣
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从组织发展趋势、聚焦领域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现状,从组织目标、组织形态、组织管理维度剖析其组织建制。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建制形式不灵活、管理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制定专门的跨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跨学科研究组织 组织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童蕊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出发,基于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进行探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学科文化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如学者价值观的异质、学科文化认同度迥异、学科话语权的争夺等。其形成与学科规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积淀、学术部落所构成的行动情境、以及学者思维和地位产生影响的行动选择有关。要消弭学科文化冲突需要重构行动者的学科文化信念、行动情境、规整学者行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耿益群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制度创新,跨学科研究中心在推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创新力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跨学科研究中心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焦磊 谢安邦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传统的基于学科的院系建制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是突破其发展瓶颈的关键。美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早,目前已形成"学院主导式""研究生院统筹式""独立建制式"三种成熟的组织形式,其中"学院主导式"又涵盖"学院内部式"和"跨学院式"两种形式。对上述三种组织形式及其机制的探析可以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些许镜鉴。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组织形式 培养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晓东 吕旭峰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构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一些综合性大学正在尝试"学部制"改革,学部成为目前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有效平台和最高形式。在学部的运行机制中,学术管理职能是核心,学术委员会制是根本,规划、统筹、协调、服务是关键。学部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杭生,洪大用
今春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其意义显然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新型疾病的发现。由这种疾病而引发的社会反应可以看作一次非常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