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2)
2023(8213)
2022(6606)
2021(6387)
2020(5178)
2019(12415)
2018(12290)
2017(21945)
2016(13156)
2015(14756)
2014(14962)
2013(13684)
2012(12456)
2011(11466)
2010(12081)
2009(10506)
2008(10342)
2007(9427)
2006(8287)
2005(7548)
作者
(35630)
(29421)
(29267)
(28162)
(18794)
(13985)
(13336)
(11431)
(11334)
(10775)
(10126)
(10058)
(9498)
(9450)
(9380)
(9081)
(8901)
(8845)
(8788)
(8516)
(7757)
(7445)
(7208)
(6951)
(6729)
(6641)
(6619)
(6506)
(5924)
(5884)
学科
(46317)
经济(46285)
管理(31697)
(28779)
方法(24324)
(24188)
企业(24188)
数学(22065)
数学方法(21460)
教育(20190)
中国(17912)
理论(12610)
(12595)
(11553)
(11548)
教学(9549)
业经(9286)
技术(8417)
(8203)
地方(8021)
农业(7415)
(7402)
贸易(7391)
(7274)
(7211)
(7180)
财务(7173)
财务管理(7161)
企业财务(6828)
产业(6619)
机构
大学(182558)
学院(177678)
(62928)
管理(62746)
研究(62133)
经济(61396)
理学(54863)
理学院(54116)
管理学(52510)
管理学院(52177)
(40478)
中国(39973)
科学(38804)
(34027)
师范(33760)
教育(32942)
(31196)
(28803)
研究所(28782)
师范大学(27764)
(27681)
(26757)
中心(26601)
北京(26239)
业大(25507)
技术(23520)
财经(23231)
(22693)
(21715)
(21139)
基金
项目(118742)
科学(95339)
研究(90437)
基金(83313)
(72707)
国家(72053)
科学基金(61453)
社会(54387)
社会科(51450)
社会科学(51435)
教育(51301)
(48043)
(42874)
基金项目(42371)
自然(39867)
自然科(39020)
自然科学(39009)
编号(38518)
自然科学基金(38287)
资助(35430)
成果(33432)
课题(30489)
重点(29017)
(27769)
(26233)
(24735)
(24710)
教育部(24374)
规划(23872)
项目编号(23173)
期刊
(64180)
经济(64180)
研究(59880)
教育(54977)
中国(42250)
学报(27324)
科学(25431)
(23037)
管理(22830)
大学(22170)
(21788)
技术(21257)
学学(19240)
农业(16119)
职业(14192)
财经(11271)
(11232)
金融(11232)
经济研究(10865)
统计(10850)
业经(10072)
(9755)
(9596)
技术教育(9377)
职业技术(9377)
职业技术教育(9377)
(8976)
(8797)
论坛(8797)
决策(8771)
共检索到264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石火学  袁本涛  
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培养质量",还应包括"系统质量"。因而,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视角。依据大量的调查材料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质量不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科类、形式、类型、层次以及分布结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失衡;微观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现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模式(如产学合作等)诸方面未能与时俱进;同时,由于资源的约束,高等教育质量改进难以为继。鉴于以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调整结构,转换模式,加大投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志勇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文章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建构的历史以及现实,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弊端,包括立法滞后、评估流于形式、内容本末倒置等,最后从权力市场化、各界参与、政治策略、程序与方法创新四方面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卫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新阶段。高水平大学群的兴起将对这一过程中起引领作用。因此.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率先将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恩舜  
我国现有的以政府控制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应逐步实行市场化策略,培育与建立评估市场。政府应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变“统包统揽”为“多边共识”,高校应从他律走向自律,社会则应从缺席到参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喆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治理理论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实现保障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保障效率、实现良性互动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社会、高校都应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构建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措施,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蔡芸  石邦宏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也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教育质量的测量和评价是通过信息反馈做出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原有高等教育质量测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了原有质量测量模型,改进了评价指标体系,力求更为科学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推进信息反馈和价值判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发展政策和质量保障措施提供更加全面、客观、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熊志翔  
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的下滑 ,导致了以英国多元评估型、法国中央集权型、比利时二元结构型、荷兰校外评估型为代表的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的形成。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 ,强化质量意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律。我国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 ,应积极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 ,处理好规模、质量和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越  
评价运动的出现是对大学内外事务问责要求的表达。20世纪末,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运动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而日本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汇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运动潮流。日本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有机结合体,这种以问题/方法取向评价模式与改进/绩效取向评价模式为主的结合体克服了实证主义者意识形态与管理者意识形态的弊端。基于评价模式的视角,从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过程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效果的长效性四个维度探究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蓉  
本文在分析世界各国主要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具有"大的非公共投入,小的非公共部门"的特点,即以公立学校强烈依赖非公共投入、民办学校发展迅速但是规模有限为主要特点。针对未来的改革,提出应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当前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特别是供给方资金提供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莫甲凤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该体系具有法制化、多元化、融合性、平衡性等特点。我国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应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积极因素,完善法律与政策环境,建立社会问责制度;建立灵活的评估指标体系,吸纳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评价;引入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建立内部质量监控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睿  陈德敏  朱明顺  
法国、英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评估模式,而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在质量评估中的不同的权力分配也使得法国、英国、美国的质量评估更具特色。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一直贯穿其中,并通过权威、操纵和资源分配的形式确立他们作为权力主体的地位。研究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在法国、英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质量评估在此趋势下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因此需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宏观管理者地位,提升高校的自治权和评估水平,鼓励和发展社会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监督能力和评估水平,政府、高校、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以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高等教育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公共权力问责的兴起,使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得以发展和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了认证模式、审核模式、政府评估模式和自我评估模式,并在质量评估的理念、目的、主体、机制、内容、方法、技术、标准、反馈等方面显现出一些共性趋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侯静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认证来进行的。美国南部院校协会(SACS)作为美国六大地区性认证机构之一,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和分析美国南部院校协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伟  
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高等教育史,拥有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以其在全球高质量的教育而闻名于世,其优质的教育水平与成功经验可归结于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并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课题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美国访学的一手资料和对美英著名大学的案例研究,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适合于经管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主体性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除了社会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质量两方面变化的原因外,还主要源于评价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评价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以思想、兴趣、个性、发展和公平等为取向,而不是主体之外的其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无止境的,教育是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实现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