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7)
- 2023(13208)
- 2022(11466)
- 2021(10748)
- 2020(8813)
- 2019(20387)
- 2018(20314)
- 2017(38855)
- 2016(21385)
- 2015(24030)
- 2014(24141)
- 2013(23851)
- 2012(22201)
- 2011(20161)
- 2010(20251)
- 2009(18363)
- 2008(17831)
- 2007(15753)
- 2006(13973)
- 2005(12466)
- 学科
- 济(89311)
- 经济(89226)
- 管理(57670)
- 业(57133)
- 企(46164)
- 企业(46164)
- 方法(35831)
- 数学(30369)
- 数学方法(30013)
- 中国(26192)
- 农(25232)
- 地方(24094)
- 业经(21064)
- 学(20621)
- 财(18856)
- 农业(17162)
- 制(15431)
- 贸(15025)
- 贸易(15010)
- 和(14679)
- 银(14483)
- 易(14457)
- 理论(14438)
- 银行(14438)
- 环境(14378)
- 技术(14177)
- 行(13888)
- 融(13750)
- 金融(13749)
- 发(13234)
- 机构
- 大学(301780)
- 学院(301141)
- 管理(119011)
- 济(116997)
- 经济(114291)
- 研究(106527)
- 理学(102014)
- 理学院(100826)
- 管理学(99098)
- 管理学院(98563)
- 中国(78948)
- 科学(68127)
- 京(67005)
- 所(54764)
- 农(52658)
- 财(52137)
- 研究所(49981)
- 业大(47902)
- 中心(47279)
- 江(45498)
- 北京(43303)
- 范(41870)
- 师范(41459)
- 财经(41294)
- 农业(40528)
- 院(39645)
- 经(37407)
- 州(37267)
- 师范大学(33411)
- 省(33254)
- 基金
- 项目(205917)
- 科学(160245)
- 研究(150654)
- 基金(146070)
- 家(128354)
- 国家(127216)
- 科学基金(107772)
- 社会(91869)
- 社会科(86869)
- 社会科学(86843)
- 省(81668)
- 基金项目(77987)
- 自然(70672)
- 自然科(68951)
- 自然科学(68937)
- 划(68785)
- 教育(68317)
- 自然科学基金(67657)
- 编号(62340)
- 资助(60406)
- 成果(50601)
- 发(47691)
- 重点(46297)
- 部(44022)
- 课题(43726)
- 创(42444)
- 创新(39515)
- 科研(39403)
- 项目编号(37794)
- 发展(37642)
- 期刊
- 济(136353)
- 经济(136353)
- 研究(91871)
- 中国(60851)
- 学报(49925)
- 农(48082)
- 科学(46869)
- 管理(44580)
- 教育(37730)
- 大学(37658)
- 财(37271)
- 学学(35316)
- 农业(33126)
- 融(27431)
- 金融(27431)
- 技术(26743)
- 业经(24690)
- 经济研究(20736)
- 财经(19333)
- 问题(17883)
- 图书(17561)
- 业(16779)
- 经(16364)
- 科技(16241)
- 林业(15756)
- 理论(15064)
- 技术经济(14730)
- 现代(13991)
- 实践(13935)
- 践(13935)
共检索到455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婷婷 陆元昌 张显强 王霞 庞丽峰 刘宪钊 姜俊
经营条件下的森林发育是自然演替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渐变过程,不同森林发育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林分特征,对森林经营具有导向作用,好的经营处理能够加快森林生长发展进程;反之,则效果甚微或使森林发展发生倒退,因此了解经营林分所处的阶段,对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把经营条件下的森林发育演替阶段细分为森林建群、竞争生长、质量选择、近自然林和恒续林5个阶段。利用逐步判别分析(Wilks’Lambda)对初选的13个林分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马尾松年龄、平均胸径、大树蓄积比、林分胸高断面积、胸径变异系数5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区分森林发育演替阶段。利用这5个指标建立Fisher判别式与Bayes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尉海东 马祥庆
对福建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含碳率为48.12%~52.59%,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 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林下植被层含碳率则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幼龄林次之、成熟林最小;随林龄增大,马尾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亦逐渐增加,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83.94 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72倍和1.20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的差异引起的。
关键词:
马尾松 发育阶段 含碳率 碳贮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秀芳 何东进 李颖 严思晓 游巍斌
[目的]分析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负荷量的变化特征,确定影响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关键因子。[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中不同龄级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分析马尾松林演替发展中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特征及其与地形、林分、气象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马尾松林的演替,地表活可燃物负荷量呈递减趋势,地表死可燃物和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则呈递增趋势;且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是由于1 h时滞细小可燃物的负荷量构成。(2)演替初期形成的马尾松幼龄林和后期的成熟林差异最为明显,至演替后期活地表可燃物下降了47.21%;死地表可燃物增加了113%。(3)RD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坡位,林分因子中的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及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与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关系密切。(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环境因子不尽相同;平均胸径对灌木负荷量影响最大;坡位对草本、1 h时滞负荷量影响最大;平均枝下高对10 h时滞和总可燃物负荷量影响最大。[结论]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不同,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影响因子不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冬 彭楚才 黄鑫 郑夔荣 滕明君 周志翔 孙林山 刘小宇
[目的]以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人工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演替趋势以及天然更新展开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研究区不同林龄(9 a、18 a、28 a和48 a)和不同林分密度(1 088■2 644株·hm~(-2))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林下植物进行调查,并测量林内透光率,分析了乔木树种的演替趋势和多样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主要演替树种为樟树、冬青、杉木、苦楝和短柄枹栎5种。马尾松人工林的主林层与演替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龄级组增加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林内透光率对更新层(P<0.01)和演替层(P<0.05)的多样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在本研究的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与乔木树种的幼树幼苗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更新层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顶级群落为冬青+樟树+短柄枹栎混交林。研究区的人工林总体更新能力偏弱,在天然更新弱的区域可以采取补植阔叶树种幼树等方式来进行人工辅助更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培蒂 秦国峰
应用嫁接技术建立无性系种子园,是马尾松良种繁育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十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利用嫩枝接穗嫁接不论是小范围试验还是大面积生产,均表现出质量高、效果好的优良特点。广东韶关地区林科所应用嫩枝嫁接,平均成活率达84.1%以上,比老枝嫁接高2~3倍。广西贵县覃塘林场连续4年分别不同季节进行嫁接对比试验,嫩枝嫁接成活率达84.5%~100%,而老枝嫁接仅有10%~21.4%。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与开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娜 杨光能 周华 丁访军 杨永艳 彭丽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以黔中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团聚体粒径分组对0~80 cm土层内团聚体的质量分数、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C、N含量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团聚体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大团聚体(45.57%~91.20%)>微团聚体(7.24%~32.87%)>粉黏团聚体(1.09%~21.56%),大团聚体质量分数整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升高,在发育的后期大团聚质量分数较低,而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相反;2)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MWD和GMD的范围分别为0.57~1.04和0.30~0.92 mm,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幼龄林至近熟林阶段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林阶段显著降低,在过熟林阶段有一定升高;3)不同发育阶段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黏团聚体C、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47~32.61、1.20~1.98、21.99~38.42、1.12~1.80、14.49~29.39和0.94~2.45 g·kg~(-1),各团聚体C、N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C、N随正向发育先升高后降低,粉黏粒团聚体C降低,N则呈现波动的趋势;4)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各团聚体C、N分别与MWD和GM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同一团聚体C与N之间、不同团聚体C与C、C与N、N与N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黔中马尾松人工林发育的后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对养分的固持能力降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秀华 徐程扬
【目的】群落分类结构是群落内物种组成的一种直观反映形式,群落分类结构指标与零假设模型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局域生态学过程(环境过滤和种间竞争等)对群落分类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基于长白山地区3块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阔叶红松林样地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长白山典型群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类结构特征,并利用群落随机零模型计算标准化差异值(SES)判断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分类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随着尺度的增大,属种比和科种比呈现下降趋势。幂函数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3块样地的属-种关系和科-种关系。通过比较实际群落与随机群落分类结构的差异,我们发现在局域尺度上,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椴树红松林的属种比和科种比均显著低于随机群落(SES为负值),次生杨桦林群落属种比的SES值则在绝大多数尺度上为正值。【结论】环境过滤和扩散的限制作用对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椴树红松林群落分类结构形成的影响要强于种间竞争,而在次生杨桦林中,竞争作用始终占据主导作用。群落的分类结构受到多种生态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它们的相对作用强度会随尺度和演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关键词:
分类结构 环境过滤 种间竞争 演替阶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宏
在研究温度与昆虫发育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注重平均温度的高低对昆虫发育的影响,而温变系数对昆虫发育的影响却常被忽略。笔者于1987年,用温变系数(温度标准差δ_x与平均温度(?)的比值,即δ_x/(?))对四川省南充地区森林病虫中心测报站1982-1987年的马尾松毛虫室内个体饲养资料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温变系数与昆虫发育速率间的关系,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温变系数 发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秀 吴金卓 林文树 刘艳琪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明确各林分结构与功能、合理保护和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OPCON全站仪在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内分别设置4块100 m×100 m监测样地,并进行群落调查,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对不同林分的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在0.66和0.78之间,树种之间隔离程度较大;4种林分中树种数量最多的前5个树种平均混交度取值范围为0.69~0.82,其中过熟林最大,近熟林最小,按平均混交度数值大小排序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3、0.49、0.49,平均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0、0.49、0.49,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分别为0.34、0.42、0.38、0.41。可以看出,胸径和树高平均大小比数取值范围相近,反映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而与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取值范围具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用树高及胸径计算大小比数得出的结果较冠幅更为可靠。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复杂森林群落,且树种之间大小分化程度明显。
关键词:
阔叶混交林 混交度 大小比数 空间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友均 梁星云 覃林 李智勇 谭玲 邵梅香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24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c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丽玲 潘萍 欧阳勋志 宁金魁 臧颢 刘苑秋 杨阳 桂亚可
【目的】通过对赣南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的分析,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开展碳汇林业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地调查与碳含量的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层次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1)林分总碳密度为129.00 t/hm2,表现为成熟林(185.41 t/hm2)>近熟林(140.54 t/hm2)>中龄林(114.21 t/hm2)>幼龄林(75.83 t/hm2);各层碳密度为土壤层(80.02 t/hm2)>乔木层(43.81 t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碳密度 分布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辛辛 何红波 胡国庆 邵鹏帅 张威 解宏图 张旭东
以鼎湖山马尾松林和季风林2个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研究了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无机氮施入对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碳氮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季风林土壤氨基糖总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尤其在培养初期,增幅远高于马尾松林;在培养后期,马尾松林土壤氨基糖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季风林。底物添加对不同微生物来源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细胞壁残留物比真菌更易受到外源物质的影响,但真菌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截获和稳定作用大于细菌。真菌、细菌残留物的...
关键词:
氨基糖 活性底物 森林土壤 微生物固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李媛 余小红 席一
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有竹与无竹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与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华西箭竹的存在未改变森林演替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但降低了各阶段物种多样性,尤其对灌木层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对阔叶林物种的影响大于针叶林;与无竹环境相比,华西箭竹环境下林分各层物种丰富度都有所降低,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但对草本层影响较小;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无竹环境乔木幼苗数量大于华西箭竹环境,箭竹环境光资源较差且枯落物较厚,不利于幼苗萌发与生长;糙皮桦幼苗及各径级树木在阔叶林无竹环境数量最多,而岷江冷杉在针叶林无竹环境最多,但在箭竹环境也有一定数量;华西箭竹的存在阻碍了糙皮桦的高生长,但对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效东 乔玉娜 周国逸 肖崟 张德强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处于演替前期的马尾松针叶林(PF)、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MF)和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3种群落的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持水量、持水速率和持水率。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PF(21.96 t·hm-2)>MF(14.59 t·hm-2)>MEBF(10.40 t·hm-2),顶极群落MEBF凋落物现存量最小;3种群落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3.68~50.10 t·hm-2,持水深表现为PF(5.0mm)>MF(2.8 mm)>MEBF(1.4 mm);PF凋落物已分解层持水量占凋落物持水总量比重大(44.3%),而MEBF已分解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宝成 李世杰 白艳芬 郭颖 向仰州
【目的】为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政策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人工林和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土壤固碳能力。【结果】与森林演替顶级阶段相比,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较大;与年龄相近的演替初期生态系统比较,人工林能够快速地增加较深层(1050 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演替初级阶段土壤中的有机碳占37.96%,演替中期的占32.73%,演替顶级的占31.02%;人工林010 cm土层有机碳占26.26%。【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