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3)
- 2023(5471)
- 2022(4268)
- 2021(4081)
- 2020(2926)
- 2019(6759)
- 2018(6494)
- 2017(11420)
- 2016(6321)
- 2015(6864)
- 2014(6774)
- 2013(6755)
- 2012(6218)
- 2011(5882)
- 2010(6222)
- 2009(5849)
- 2008(5746)
- 2007(5405)
- 2006(5028)
- 2005(4167)
- 学科
- 农(24309)
- 济(24276)
- 经济(24240)
- 业(18419)
- 农业(16728)
- 管理(14057)
- 业经(10033)
- 企(9163)
- 企业(9163)
- 中国(8548)
- 发(7339)
- 农业经济(7182)
- 制(7087)
- 地方(7010)
- 收入(6208)
- 方法(6063)
- 财(5745)
- 发展(5619)
- 展(5612)
- 建设(5536)
- 策(5322)
- 村(5199)
- 农村(5180)
- 土地(5166)
- 数学(5098)
- 数学方法(5030)
- 资源(5008)
- 工作(4512)
- 分配(4472)
- 理论(4469)
- 机构
- 学院(89493)
- 大学(85034)
- 管理(33286)
- 济(33032)
- 经济(31937)
- 研究(29785)
- 理学(27355)
- 理学院(27068)
- 管理学(26608)
- 管理学院(26441)
- 中国(24764)
- 农(21428)
- 京(18134)
- 科学(17946)
- 江(15734)
- 中心(15358)
- 农业(15096)
- 财(14900)
- 所(14462)
- 范(13982)
- 业大(13926)
- 师范(13883)
- 州(13099)
- 研究所(12935)
- 省(12383)
- 北京(11471)
- 财经(11113)
- 师范大学(10801)
- 院(10446)
- 技术(10300)
- 基金
- 项目(58034)
- 研究(47577)
- 科学(44515)
- 基金(39141)
- 家(33265)
- 国家(32783)
- 社会(29367)
- 科学基金(27716)
- 社会科(27316)
- 社会科学(27309)
- 省(24497)
- 编号(22074)
- 教育(21641)
- 基金项目(20562)
- 划(19032)
- 成果(18327)
- 自然(15310)
- 课题(15081)
- 资助(14818)
- 自然科(14747)
- 自然科学(14743)
- 自然科学基金(14471)
- 农(13866)
- 发(13757)
- 年(12958)
- 重点(12795)
- 性(12341)
- 部(12297)
- 制(12125)
- 国家社会(12095)
共检索到146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青青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且项目资源下乡愈发趋于经营村庄。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目标的政绩考核,将项目资源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围绕乡村景观化打造的项目资源下乡由此呈现经营性转向。这种经营性转向形成项目资源下乡的经营逻辑,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通过资源的持续性输入打造亮点,借助行政力量对村级组织的替代主导村级发展,并利用招商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资本公司化运作,从而实现对村庄的整体性经营。但其经营实践却带来项目资源的供需脱嵌,导致下乡资源被资本攫取,同时引发私人争利意识,造成村民脱域,瓦解村庄公共性,在此过程中村治主体的更替与村级组织的边缘化也不断弱化村级治理能力,导致村级治理脱嵌。从资源下乡视角观察,发现这一治理困境是由下乡资源内在发展导向的异化所致,项目资源下乡具有特定发展目标与发展要求,但其发展导向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竞争中被异化成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论倾向。基于此,项目资源下乡应立足村庄与村民本位,通过激活基层治理实现下乡资源的发展目标,以治理促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城乡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义媛
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转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资本下乡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村庄社会的抵抗。本文以湘南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考察资本下乡后如何遭遇来自村庄社会的阻碍,以及资本如何利用村庄社会资源化解阻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下乡资本化解社会困境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土地转包给当地的家庭农场("代管户"),企业得以将这些家庭农场吸纳进自己的产业链中,并利用本地人的社会资源,如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内外有别"等原则,解决劳动雇佣、监督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本文认为,家庭农场所赋有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下乡企业化解社会困境的润滑剂,贡献于资本积累。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家庭农场 社会困境 社会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玲 张莉莉
由企业公益支持的教师培训项目具有不同于传统行政任务式培训的组织结构和关系特点,为研究乡村教师培训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乡村教师公益培训XY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尤其针对来自西藏的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实施过程看,项目采取多种行动策略改进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对话。虽然这样一种专注于绩效改善的策略确实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培训效果,但无法带来乡村教师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甚至项目执行过程中为了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会成为问题本身,带来新的实践困境。从组织学习理论视阈来看,乡村教师公益培训,尤其是包括少数民族教师的公益培训项目在改进过程中难以突破过分简化、乌托邦症候群和行动悖论等困境,必须采取双环学习模式,扭转教师培训中“输入式”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民族地区和乡村教师所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设计培训,赋予参训教师培训项目的选择权和管理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龙健民
村庄公司化再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现代文化向农村渗透。资本下乡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政治逻辑。应创新“政府+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架构,形成政府、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权力制衡机制有序引导村庄再造。
关键词:
资本下乡 村庄 再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新华
项目制在基层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困境,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本文发现这与项目进村的私人化运作密切相关。在项目争取阶段,村庄获得的项目多少主要取决于村支书的私人关系和资源;在项目实施阶段,村支书将国家的项目资源转化成了治理资源,为以自己为核心的村庄精英谋取私利。项目进村的私人化运作给村庄治理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后果: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被弱化、村干部日益走向"悬浮"、村庄民主名实分离、分利秩序蚕食项目资源、农民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等。扭转此种局面需要从项目分配和项目实施两个阶段加以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
项目制 私人化 村干部 村庄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雒珊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李婵 宋娜娜 黄森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维,然而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却差强人意。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对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其次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精准扶贫的困境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实践困境 贫困群众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航 邢敏慧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该政策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实践困境。对全国187个村庄的教育扶贫调查显示,教育扶贫政策的力度明显、供给尚可,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和好评,但帮扶农户的需求不足、参与有限问题不容忽视。深入分析可知政策与贫困户、执行者之间存在张力:一是教育扶贫政策属性与贫困户需求的矛盾,二是教育扶贫政策实施与农户认知的矛盾,三是教育扶贫政策执行与考评体系的矛盾。要助力教育扶贫行之有效,应树立分类治理思维使得政策投递更为精准,加大"扶知"的力度激发帮扶群众主动了解、接受政策的意识,同时制定兼顾针对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李婵 宋娜娜 黄森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维,然而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却差强人意。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对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其次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精准扶贫的困境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实践困境 贫困群众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梦娟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乡村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必然涉及到乡村社会的全面变革,为乡村治理转型提出了新挑战和新契机。而当前乡村治理转型在实践中出现了制度、职能、组织、社会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实践困境,严重制约着乡村治理转型,因此,需要从明确职能定位、夯实组织基础建设"、三治"合力,激发动力以及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智能治理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有效实现乡村治理转型,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实践困境 智能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庆龄
村庄治理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引入基层治理的"规则研究"范式,结合田野调研,发现传统习惯规则的失效和正式制度规则的难以落地,使得村庄内生资源与外输资源的分配秩序失衡;且规则混乱是村庄共识消解的具体表现,共识生产机制的破坏和认同行动单位的内缩,进一步加速了村落结构的离散化和村庄秩序的消解。在此背景下,村庄积怨情绪膨胀,村民在集体建设与村庄政治中缺位,基层治理的合法性遭到质疑。由此,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的规则体系,激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共识生产机制,重塑村庄公共道德,成为扭转当前治理困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规则混乱 共识消解 治理 困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广辉 叶子祺
实现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厘清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不同类型村庄所面临的困境,阐明不同类型村庄分类治理的实施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突破发展困境,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 困境 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