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3)
2023(8805)
2022(6921)
2021(6205)
2020(5377)
2019(12008)
2018(11531)
2017(23227)
2016(11934)
2015(13085)
2014(12811)
2013(12741)
2012(11483)
2011(9817)
2010(10448)
2009(10676)
2008(10118)
2007(9371)
2006(8427)
2005(8122)
作者
(32240)
(26650)
(26535)
(25099)
(17114)
(12650)
(12079)
(10169)
(10035)
(9724)
(9066)
(8889)
(8852)
(8322)
(8311)
(8126)
(7852)
(7829)
(7528)
(7327)
(6554)
(6462)
(6455)
(6164)
(6014)
(6005)
(5934)
(5927)
(5349)
(5150)
学科
(75598)
(72360)
企业(72360)
(60492)
经济(60432)
管理(54249)
业经(27080)
(26302)
金融(26302)
方法(25735)
(24796)
(23564)
银行(23563)
(22906)
(21009)
财务(20996)
财务管理(20984)
(20543)
企业财务(19949)
中国(18490)
数学(18112)
数学方法(18067)
(17439)
农业(16155)
技术(15068)
(13188)
(12894)
企业经济(12470)
理论(12274)
(11953)
机构
学院(175472)
大学(167436)
(83831)
经济(82533)
管理(75989)
理学(64343)
理学院(63931)
管理学(63477)
管理学院(63166)
中国(49622)
研究(48327)
(42728)
财经(33518)
(33142)
(30310)
(27493)
(26130)
经济学(25642)
财经大学(24753)
中心(24722)
商学(24054)
商学院(23870)
经济学院(23382)
科学(23071)
(22797)
(22121)
(21836)
(21440)
金融(21381)
经济管理(21366)
基金
项目(104632)
科学(85507)
研究(81126)
基金(78807)
(65122)
国家(64414)
科学基金(59058)
社会(55441)
社会科(52893)
社会科学(52880)
(41914)
基金项目(41622)
自然(36070)
自然科(35323)
自然科学(35317)
教育(35150)
自然科学基金(34807)
(32260)
编号(32087)
资助(31889)
(29828)
(26283)
成果(24401)
(23615)
(23591)
创新(23496)
国家社会(23186)
(22948)
重点(22579)
(22035)
期刊
(98239)
经济(98239)
研究(54081)
(38743)
(35837)
金融(35837)
管理(34703)
中国(31721)
(25809)
科学(19055)
业经(18416)
财经(18056)
技术(16956)
农业(16679)
学报(16258)
(15548)
经济研究(14965)
大学(14301)
学学(14166)
问题(12532)
财会(12459)
技术经济(12273)
(11132)
现代(10440)
(10362)
国际(10201)
世界(9937)
会计(9684)
商业(9622)
经济管理(9125)
共检索到276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春生   白玮东  
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投融资决策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对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营投资责任追究能够显著改善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显示,经营投资责任追究通过提高投资决策质量和强化管理层风险规避意识,改善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较高、股权激励水平较低和内源融资能力较差时,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改善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规范和约束管理层非理性决策行为,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沈红波  华凌昊  郎宁  
地方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目前地方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困境是债务水平过高,且面临较为严重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本文以2005—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IED)中规模以上的非上市国有企业为样本,构建"投资-负债"模型分析短期债务变化量和长期投资额之间的动态关系,从预算软约束和金融市场结构两个维度剖析造成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我国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投资更依赖新增债务而非留存收益,预算软约束问题严重;(2)金融市场提供长期资金的能力不足,国有企业进行长期债务融资的渠道受限;(3)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更依赖新增短期债务,存在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且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地方国有企业去杠杆并优化债务结构,应从国企本身、银行信贷、政府行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提升地方国有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并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洋   赵晶  
本文基于中国246家商业银行及A股上市公司2013—2022年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否改善贷款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通过调节错配企业短期贷款金额、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该效应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较强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文章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及业务的数字化均可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影响,但前两个维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探究商业银行数字化的微观错配纠偏功能,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层面投融资期限错配引发的风险,也为进一步优化银企互动和挖掘商业银行数字化意义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永卫  陶云清  李鑫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拟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深入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短债长用”行为,并且该效应会因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模式,具体表现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短债长用”的抑制作用在抵押品匮乏、外部监督较少的企业以及金融环境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证实,长期信贷可得性提升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抑制企业“短债长用”行为的核心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除抑制“短债长用”行为之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显著提升了企业经营绩效并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本文结论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鹏   李廷刚   白贵玉  
本文从投融资期限结构视角探究国有资本参股的边际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不同国有参股主体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发挥监督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拉动效应等多重路径抑制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出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拓展和深化了“逆向混改”的研究外延,为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吉克作洛  张友棠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短期信贷本期增量在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加剧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宏  贾秀彦  吴君凤  
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是我国实务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越低,且该关系对于非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企业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信息与沟通对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发挥决定性作用,内部控制通过改善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其投融资期限错配。从经济后果来看,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以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业绩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辉  刘志远  隋敏  官小燕  
最低工资政策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措施,其所引发的经济影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利用2005—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数据,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显著加剧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上涨通过促进要素替代与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检验表明,这一影响主要在劳动密集度高、平均工资水平低、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以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中表现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违约风险,投融资期限错配是这一影响的中介机制。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从劳动力因素视角审视企业的风险管控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易玄  刘诗若  
以我国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企业注册所在省份政府债务规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影响,结果显示:从产权性质来看,地方政府债务会加重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而非国有企业并没有受到地方政府债务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可能通过挤占地区信贷配额,推高国有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进而加剧国有企业短贷长投行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狄灵瑜  步丹璐  
融资难是制约大量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短贷长投”则成为民营企业应对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这不仅对企业自身财务安全、经营业绩构成隐患,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结合二十大“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当前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少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18 392个样本观测值,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二,数字化转型可通过降低民营企业违约概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的路径,提高银行放款意愿,进而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三,转型前民营企业违约风险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或者经营成本越高,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越显著,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逻辑的合理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翟淑萍  范润  赵玉洁  
税收征管作为政府税收政策以及征稽力度的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税收征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强有力的税收征管显著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作用渠道检验表明,税收征管通过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抑制过度投资进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分析表明,税收征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资产可抵押性较低、股权集中度较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地区法治水平较高以及社会信任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丰富了税收征管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合理投融资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垣钰  郭淑娟  
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产生抑制的同群效应。从融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投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降低非效率投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得到了充分释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信东   巴雯新  
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实施、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均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和融资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促进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融券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突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融资融券通过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绩效,提高了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琳  连怡臻  
文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切入点,选用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 232家企业2007—2017年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融资约束、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是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重要原因。在不考虑融资约束的情况下,盈余管理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但其影响能力仅在当期有效。特别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调节企业融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且企业正向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企业滞后期盈余管理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可知,无论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若要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盈余管理不会成为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琼文  李赵研  
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绿色信贷对企业微观债务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熵平衡-双重差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重污染企业的债务期限显著降低。同时,重污染企业受政策影响降低了投资力度,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同步下降。进一步考虑了制度环境差异的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绿色信贷政策更好地发挥降低重污染企业债务期限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是绿色信贷实施的基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加强绿色信贷政策灵活性和推动金融发展环境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