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2)
2023(6961)
2022(5936)
2021(5854)
2020(4988)
2019(11449)
2018(10822)
2017(20118)
2016(11276)
2015(12440)
2014(12330)
2013(12490)
2012(11890)
2011(10436)
2010(10410)
2009(9645)
2008(10147)
2007(8529)
2006(7588)
2005(7183)
作者
(31836)
(26804)
(26544)
(26106)
(17016)
(13082)
(12147)
(10349)
(10039)
(9907)
(9435)
(8986)
(8922)
(8903)
(8727)
(8232)
(7976)
(7769)
(7562)
(7507)
(6773)
(6682)
(6390)
(6233)
(6169)
(6123)
(6012)
(5860)
(5633)
(5576)
学科
(39234)
经济(39193)
管理(34454)
(34081)
(33034)
(27384)
企业(27384)
(21785)
税收(20341)
(20167)
方法(17304)
数学(15199)
数学方法(15050)
财政(14962)
(13961)
财务(13954)
财务管理(13901)
中国(13664)
企业财务(13304)
(13180)
(12330)
(11644)
收入(11144)
(9419)
农业(8666)
业经(8219)
(8192)
银行(8173)
地方(8109)
(7994)
机构
大学(150972)
学院(150115)
(63418)
经济(62174)
研究(56459)
管理(53259)
理学(45375)
(45319)
理学院(44787)
中国(44117)
管理学(44052)
管理学院(43750)
科学(34288)
(32090)
(30467)
财经(30303)
(29069)
(27509)
研究所(26854)
中心(24930)
(24058)
农业(22615)
财经大学(22274)
业大(22070)
(21083)
北京(20685)
经济学(20261)
(19774)
(18441)
经济学院(18297)
基金
项目(96242)
科学(75028)
基金(71185)
研究(68448)
(63789)
国家(63226)
科学基金(52748)
社会(44176)
社会科(41974)
社会科学(41962)
基金项目(36973)
(36070)
自然(33906)
自然科(33176)
自然科学(33167)
自然科学基金(32604)
(31202)
教育(30810)
资助(29716)
编号(26406)
成果(23166)
重点(22293)
(22006)
(21378)
(20014)
(19845)
国家社会(19407)
科研(19064)
创新(18868)
教育部(18620)
期刊
(70598)
经济(70598)
研究(55941)
(40877)
中国(33572)
学报(28541)
(25856)
科学(22903)
大学(20664)
学学(19595)
管理(19513)
(17181)
农业(17082)
(15598)
财经(15581)
(15375)
金融(15375)
税务(13858)
教育(13751)
(13242)
经济研究(12752)
会计(10349)
技术(10255)
财会(9873)
(9690)
(9256)
财政(9256)
业经(9251)
问题(9170)
(8853)
共检索到250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春梅  肖智  
对2002~2009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的分配现状及前三类收入分类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基尼系数看,工薪收入的分配比较均衡,经营净收入的分配差距逐步拉大,财产性收入的分配差距非常大,转移性收入几乎没有调节贫富差距的功用。累进性分析反映整体个税呈弱累进性,工薪收入个税累进性与总累进性接近,对其贡献最大,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并未提高累进性,反而有降低及减缓累进的效果;经营收入税基本呈比例税,多数年份呈弱累退性,扣除额提高至3500元提高了累进性;财产收入的累进性高于工薪收入,但其累进的效率不如工薪类所得税。结论显示,应采取措施加强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洪友  彭小准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微观数据,对2019年度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减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以后的相关财产税进行测算,比较了税前税后的基尼系数、K指数、MT指数等。结果表明: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贡献度高达91.78%;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税效应明显,但再分配效应由原政策下的11.63%下降至新政策后的6.5%,纵向公平效应由0.04下降至0.02;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仅有微弱的0.3%,而叠加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后,财产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由原来的0.35%下降至0.02%。因此,仍需进一步扩大税基,提高税负集中率,从而达到在实际减税的同时不减弱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代贵  马云辉  
做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财产性收入低的直接原因是农民占有的经营性资产数量少,深层原因是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缺失。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采取如下策略:高山生态移民安置点、农民集中居住点按照商住分离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地产等乡村成片开发实施以地安置;城市征地农转非尽可能实施"有产安置";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济建设和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确保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乃文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收入来源从单纯的农业收入扩展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财产性收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是农民共享我国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渠道。而就目前的情况,数量庞大的农民却依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旁观者,因此,分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找到原因并提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党提出的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新理念。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文  王佳  
财产性收入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由于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对其实施税收调节的基本原则是公平,而效率和征管可行原则则会对公平原则作出一定修正。我国财产性收入的税收调节存在调节范畴有缺失、财产性收入总体税负偏低、税率水平单一等问题,其成因是对原有税制的路径依赖。我国当前的相关状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原有税制的路径依赖已经缺乏理由,而现行税制对效率和征管可行原则的运用也须实施必要调整。财产性收入税收调节的优化取向为完善税收调节体系,并改革相关税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华伟  
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依然很小,且其来源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拓展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提高其财产性收入。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劲松  
本文结合我国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系统研究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由于差异税率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增加了居民总税负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总消费,综合效应导致社会财富积累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同时,本文还发现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股市参与深度正相关、与房价收入比负相关的结论。本文的研究为拓宽我国城镇居民分享和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庆媛  杨人豪  曾黎  陈伊多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其权益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起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成都市郫都区实践,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以及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显化并增值,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方式获得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获得土地收益,并以2∶8的比例在农民个人和集体之间分配,成为农民个人及集体的土地财产性收益;(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民获得"租金(现金分红)、股金、薪金和公益金",即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入市当年农民人均直接获取土地财产性收益2 086元;(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农民增收存在存量土地资源不够多、制度不够全等制约因素,需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供给,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庆媛  杨人豪  曾黎  陈伊多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其权益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起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成都市郫都区实践,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以及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显化并增值,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方式获得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获得土地收益,并以2∶8的比例在农民个人和集体之间分配,成为农民个人及集体的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强  王明华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在财产性收入中,城镇居民有近40%的家庭参与股票投资,股票在中国的金融资产中比重逐年上升,股市己成为多数城市居民的重要理财方式。从总体上看,股票投资增加了少数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是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众多的中小散户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低投资回报率、低现金分红和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性,在股票投资中受损的比例高于70%,只有10%左右的投资者从股票投资中获利,从而形成城市家庭财富的再分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范章  
文章主张通过推行"职工持股计划"(ESOP)、发行小额股票、社保基金等公共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等方式,让广大职工及中低收入家庭获得"财产性收入",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个补充。此外,文章提出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农民工、拆迁户进行补偿,以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最后,文章还澄清了一些理论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阎瑞雪  
"文革"结束到改革初启的1977—1978年间,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问题。两年间,四次讨论会与中央政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调整相互促成,确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对物质利益的态度从批判变为肯定,对富裕程度差别的态度从拒斥转为认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重要的目标。这些思想上的转型成为日后推进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重要驱动力。同时,在如何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讨论中衍生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例如企业利润和工资的联系,农村产量与收入分配的联系,成为了通往企业经营权改革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的开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刚  
金融多样性不仅决定了金融部门的效率,而且还界定了金融规模扩张的受益边际,因此,它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和分配具有重要影响。使用2005-2011年中国省际经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地促进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并降低了财产性收入在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分配的不平等。同时,金融多样性也是金融规模扩张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分配的门槛条件,只有当金融多样性超过一定的门槛值之后,金融规模的扩张才可能显著地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及平等分配。研究表明,金融结构的优化可能远比金融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因此,增加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促进财产性收入的平等分配,可能需要进一步消除金融市场上存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增来  
本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研究生产税、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初次分配中,当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降低生产税税率、上调存款利率有助于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二是生产税税率、实际存款利率以及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居民受教育水平与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三是短期内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态势;四是实际存款利率的冲击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正向影响,生产税税率、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少年儿童抚养比的冲击总体上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负向影响;五是从长期来看,在初次分配中,实际存款利率和生产税税率是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养育、教育、医疗和社保等项开支,为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让更多的居民有信心通过金融市场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三是要放松以低存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管理政策,增加居民存款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四是要降低生产税税率,扭转收入向政府部门集中的趋势,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费舒澜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城乡之间的财产不平等、金融资产不平等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分别进行了测算,并采用分布分解方法对城乡差异背后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城乡内部还是城乡之间,财产、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各自的不平等都非常高,样本基尼系数超过了0.6;分布分解表明,高分位上财产、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有47%以上是由于不可解释因素导致,说明高分位上的分配不公更加严重。应构建促进农村居民财产积累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互动机制,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