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8)
- 2023(13527)
- 2022(11549)
- 2021(10437)
- 2020(8665)
- 2019(19861)
- 2018(19551)
- 2017(36906)
- 2016(19838)
- 2015(22582)
- 2014(22851)
- 2013(23032)
- 2012(21994)
- 2011(20338)
- 2010(20779)
- 2009(19517)
- 2008(19429)
- 2007(17837)
- 2006(16171)
- 2005(14871)
- 学科
- 济(107362)
- 经济(107195)
- 管理(54551)
- 业(51824)
- 企(40525)
- 企业(40525)
- 方法(38211)
- 数学(31792)
- 数学方法(31503)
- 中国(29974)
- 地方(28699)
- 农(27378)
- 业经(23319)
- 学(20775)
- 财(19432)
- 农业(18650)
- 和(17354)
- 制(17234)
- 地方经济(16917)
- 贸(16204)
- 贸易(16193)
- 易(15553)
- 融(15541)
- 金融(15538)
- 银(15469)
- 银行(15440)
- 环境(15186)
- 理论(15118)
- 发(15027)
- 行(14978)
- 机构
- 学院(301009)
- 大学(300096)
- 济(132159)
- 经济(129320)
- 研究(112154)
- 管理(110664)
- 理学(93372)
- 理学院(92190)
- 管理学(90633)
- 管理学院(90040)
- 中国(85330)
- 科学(68609)
- 京(65514)
- 所(58892)
- 财(58597)
- 研究所(53015)
- 农(52662)
- 中心(50394)
- 江(47728)
- 财经(45553)
- 业大(42980)
- 北京(42332)
- 范(41924)
- 师范(41538)
- 经(40977)
- 农业(40966)
- 经济学(40730)
- 院(39446)
- 州(38147)
- 经济学院(36358)
- 基金
- 项目(190015)
- 科学(148531)
- 研究(140633)
- 基金(134639)
- 家(117153)
- 国家(116123)
- 科学基金(98012)
- 社会(90168)
- 社会科(84529)
- 社会科学(84501)
- 省(75944)
- 基金项目(70769)
- 划(63362)
- 教育(63248)
- 自然(60588)
- 自然科(59022)
- 自然科学(59002)
- 自然科学基金(57948)
- 编号(57633)
- 资助(55132)
- 成果(47856)
- 发(47202)
- 重点(43469)
- 部(41532)
- 课题(40763)
- 创(39405)
- 发展(37995)
- 展(37391)
- 创新(36919)
- 国家社会(36734)
- 期刊
- 济(160341)
- 经济(160341)
- 研究(94241)
- 中国(69006)
- 农(49159)
- 学报(46352)
- 财(44785)
- 科学(43614)
- 管理(42025)
- 大学(34284)
- 农业(33334)
- 教育(33325)
- 学学(31928)
- 融(29645)
- 金融(29645)
- 技术(27715)
- 经济研究(25727)
- 业经(25384)
- 财经(23203)
- 问题(20791)
- 经(20103)
- 业(17987)
- 技术经济(17182)
- 图书(16112)
- 贸(15925)
- 资源(15442)
- 统计(15306)
- 世界(14978)
- 科技(14777)
- 商业(14481)
共检索到479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雪霞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雪霞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凤 高良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质量格局进行探讨,并从时空角度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格局方面,整体上环境质量变差的城市离北京、天津较近,受其环境污染辐射作用较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西南方,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东北方,北京、天津对其周围的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是很明显。耦合协调发展度方面,时间上,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空间上,廊坊、沧州、天津为上升型城市,唐山为下降型城市,其他为磨合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类型由四类向三类过度,且协调发展度差距在缩小。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为探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研究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适宜大区域、多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从时空两个纬度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5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在15年间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但是其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省会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指出,在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起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石。由此,提出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海强 黄嘉睿 黄佳慧 甘楠
文章通过收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宏微观数据,采用改进后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碳环境治理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灰色预测类模型研究三系统的时空演进规律。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碳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数与子系统指数大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具有同向性;对于三系统的时空演化规律,从空间角度看,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从时间角度看,全国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5—2016年的增幅较大,2019—2020年处于震荡状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性增强;全国耦合协调水平在未来5年呈平稳增长趋势,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同全国保持一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琦 汤放华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中度失调,2005年开始转入基本协调,2009年实现中度协调。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岳阳于2008年最早实现中度协调状态,常德和益阳则分别于2009年、2010年达到中度协调。虽然近14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离高度协调状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丽清 杨苏乐 杨威 王亦冬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部6省医疗卫生事业与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方法: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2010—2020年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投入、科技投入均对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作用最大,产业结构次之,科技投入最小。结论:中部6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差异化财政政策,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朝霞 吴玉锋
构建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关键词:
生态经济 耦合协调度 省域 空间计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技术创新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耦合关系,二者交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区域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合理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主要通过环境营造、要素供给和开放性提升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从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结构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区域科技金融、强化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和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使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集成空间经济计量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相邻经济区域的耦合关系,给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康晓虹 赵立娟 红花 肖娅星
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二者耦合协调、相互促进,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协同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文章基于2010—2019年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内蒙古绿色投资发展滞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空间上看,内蒙古9个地级市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中度以上的耦合协调状态。从时间上看,2010—2019年内蒙古绿色投资系统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整体上保持平稳递增态势。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制度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倡导环保理念,提升参与意识,深入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绿色投资 循环经济 耦合发展 内蒙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