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1)
- 2023(11310)
- 2022(9569)
- 2021(8518)
- 2020(6947)
- 2019(15676)
- 2018(15474)
- 2017(28447)
- 2016(15675)
- 2015(17593)
- 2014(17971)
- 2013(17602)
- 2012(16737)
- 2011(15484)
- 2010(15897)
- 2009(14850)
- 2008(14345)
- 2007(13017)
- 2006(11890)
- 2005(11177)
- 学科
- 济(86375)
- 经济(86298)
- 管理(45518)
- 业(40201)
- 企(32000)
- 企业(32000)
- 地方(26158)
- 方法(25119)
- 中国(24358)
- 数学(21511)
- 数学方法(21308)
- 农(19350)
- 业经(18127)
- 学(16565)
- 地方经济(16026)
- 财(14991)
- 制(14823)
- 农业(13406)
- 融(13282)
- 金融(13275)
- 银(13056)
- 银行(13030)
- 行(12685)
- 发(12568)
- 环境(12294)
- 体(11807)
- 贸(11304)
- 贸易(11293)
- 技术(11231)
- 和(11059)
- 机构
- 学院(229366)
- 大学(227203)
- 济(100898)
- 经济(98715)
- 研究(88296)
- 管理(83540)
- 理学(69888)
- 理学院(69042)
- 管理学(67983)
- 管理学院(67552)
- 中国(66804)
- 科学(52529)
- 京(50095)
- 所(45923)
- 财(45290)
- 研究所(41191)
- 农(39391)
- 中心(38826)
- 江(37337)
- 财经(34390)
- 北京(32440)
- 院(32251)
- 业大(32243)
- 范(32038)
- 师范(31685)
- 经(30849)
- 经济学(30447)
- 农业(30429)
- 州(29850)
- 省(28401)
- 基金
- 项目(144625)
- 科学(112949)
- 研究(107697)
- 基金(101108)
- 家(88286)
- 国家(87525)
- 科学基金(73879)
- 社会(68611)
- 社会科(65000)
- 社会科学(64983)
- 省(59360)
- 基金项目(52539)
- 教育(49023)
- 划(48801)
- 自然(45048)
- 自然科(43973)
- 自然科学(43958)
- 编号(43550)
- 自然科学基金(43127)
- 资助(41470)
- 发(37513)
- 成果(36333)
- 重点(33269)
- 课题(32751)
- 部(30931)
- 发展(30434)
- 创(30004)
- 展(29928)
- 创新(28126)
- 国家社会(28056)
- 期刊
- 济(128243)
- 经济(128243)
- 研究(76413)
- 中国(56964)
- 农(37246)
- 财(34827)
- 学报(34741)
- 管理(34128)
- 科学(32395)
- 教育(29901)
- 大学(26172)
- 农业(25365)
- 学学(24534)
- 融(23768)
- 金融(23768)
- 技术(22767)
- 经济研究(21207)
- 业经(20532)
- 财经(17682)
- 问题(15911)
- 经(15442)
- 业(13600)
- 技术经济(13035)
- 贸(11869)
- 世界(11858)
- 统计(11824)
- 商业(11330)
- 国际(11069)
- 科技(11050)
- 策(10978)
共检索到377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华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实质是围绕如何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失衡以及发展动力不足这三个核心问题而形成的交互作用关系。这一关系嵌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架构及运行机制中,体现在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文章在上述协同架构及运行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体系运行绩效的评价体系,并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典型地区为例展开应用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银银
文章首先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并筛选指标体系,最后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发展的瓶颈和机遇。结果表明:(1)准则层指标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依次为:共享>开放>创新>绿色>协调;(2)指标层中权重较大的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的OFDI、互联网普及率、海洋专业平均受教育程度、贸易开放度等;(3)多数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在考察期间均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中,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浙江以及福建都表现为中高或高水平状态,仅河北、广西、海南处于低水平状态,但与中低水平的差距逐渐变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丽敏 马翔文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在使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引入无监督特征选择算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借鉴相关研究,采用无监督特征选择多子空间随机化协作模型优化筛选初始集,最终形成含6个子系统30个经济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测度2011—2019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检验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孔翠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判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能够显著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一效应具有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中介机制分析显示,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可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发展与降低资源错配程度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特性。为此,未来要强化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供有益参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孔翠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判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能够显著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一效应具有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中介机制分析显示,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可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发展与降低资源错配程度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特性。为此,未来要强化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供有益参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张桂境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海军 崔婧
文章从经济基本面、生态环境、教育水平、就业质量、医疗水平、城市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7个维度选取反映美好生活需要的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用均值法和熵值法实证分析了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高度相关,但均值法优于熵值法。分区域来看,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分布,不同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分维度来看,各省份在经济基本面、生态环境两个维度的差异性相对较大。从具体指标看,各省份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永伟 陈池波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构建出包含6大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获得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指标权重的测算,分别得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结果发现,北京、上海、浙江这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较高,均超过了60%,依次排在全国前三位,但新疆、青海和西藏这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较低,均未超过36%,分别排在全国的最后三位。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均不高,大部分介于40%~50%之间。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实现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茹 罗晖 王宏伟 王铁成
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及其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北京和上海组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从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五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省构成"第二梯队",五大分指数跻身全国前列。绝大多数中部、东北部省份组成"第三梯队",在一些分维度存在明显短板。广大西部省份组成"第四梯队",五大分指数位于全国中部或中部靠后位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瑶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主题,医院经济运行评价指标应当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文章立足高质量发展视角,通过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的频次统计,构建了医院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运营效益、风险控制、收支结构、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运行效率等8个二级指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22个三级指标。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评价指标 医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爱霞 潘海岚 王晓琴
加快口岸由“通道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对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学理性探讨,依托层次分析思想构建测度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边境口岸数量多、类型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年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法,对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趋势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口岸经济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提升显著,创新发展有待加强,共享作用显现,绿色发展不平稳,岸城协调性不足。推动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岸岸、岸城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强口岸开放发展能力,以此推进云南口岸现代化建设进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成思
本文从金融的本质和金融体系的根本功能角度出发,分析金融体系结构如何转型可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的时序变迁特征,然后将金融体系结构特征的转变与金融调控的中枢机构(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和金融价格传导体系建设联系起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结构转型以支持中国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融资功能的实际情况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比例已经突破了“二八格局”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传统印象,迈入“三七格局”。本文提出,从实践层面看,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结构转型的重点不仅在于推动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规模的比例转变,也不仅在于权衡市场主导还是银行主导更占优势,而更在于直接和间接融资的市场化机制转变和现代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和深化程度,对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慧艳 李新运 徐银良
本文从系统论角度把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复杂系统过程分解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由此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网络W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绩效水平偏低,地区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东北最低。(2)Arc GIS平台下对各地区总效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发现各地区总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区域分别呈带状和团簇状分布。(3)从两阶段效率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高于科技创新效率,子阶段效率与总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总效率受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程度高。(4)影响因素中,R&D经费投入、人均GDP、对外开放度显著影响总效率及两阶段效率;科技服务水平、劳动者素质与总效率、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政府投入对总效率、科技创新效率呈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对总效率、两阶段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婉 范志鹏 秦艺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探究区域发展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态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分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四种类型;采用fsQCA评价方法,以组态视角探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革 何斐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挑战,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对世界经济复苏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宏、中、微观多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后立足国际比较,纵向跨越时间、横向跨越空间,将各角度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对比,揭示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中国在“十五”计划时期至“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对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其他金砖国家,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呈高速追赶趋势。综合来看,中国在绿色发展质量、市场环境质量、产业结构质量、国际开放质量等方面发展亟须加强。基于此,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变革期,提出缓解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问题、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规避风险的基本路径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定量测评 国际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