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3)
- 2023(8034)
- 2022(6746)
- 2021(6037)
- 2020(4911)
- 2019(11090)
- 2018(10772)
- 2017(21279)
- 2016(11325)
- 2015(12310)
- 2014(12573)
- 2013(12337)
- 2012(11860)
- 2011(11030)
- 2010(11485)
- 2009(10634)
- 2008(10414)
- 2007(9465)
- 2006(8753)
- 2005(8113)
- 学科
- 济(69093)
- 经济(69042)
- 管理(33313)
- 业(30084)
- 企(23733)
- 企业(23733)
- 方法(21146)
- 数学(18917)
- 数学方法(18700)
- 地方(17885)
- 中国(14938)
- 农(13803)
- 财(13048)
- 学(12714)
- 地方经济(12682)
- 业经(12069)
- 制(10813)
- 策(10145)
- 融(9266)
- 金融(9266)
- 贸(9210)
- 贸易(9205)
- 农业(9177)
- 银(9119)
- 银行(9113)
- 易(8876)
- 行(8834)
- 环境(8607)
- 及其(8120)
- 体(7917)
- 机构
- 学院(171490)
- 大学(169418)
- 济(84715)
- 经济(83102)
- 研究(64231)
- 管理(62955)
- 理学(53376)
- 理学院(52777)
- 管理学(51989)
- 管理学院(51643)
- 中国(48227)
- 财(38560)
- 科学(36006)
- 京(34422)
- 所(32674)
- 财经(29927)
- 研究所(29300)
- 中心(28141)
- 经济学(27536)
- 经(27094)
- 江(26771)
- 农(25866)
- 经济学院(24339)
- 院(22687)
- 财经大学(21973)
- 北京(21934)
- 范(21672)
- 业大(21563)
- 师范(21498)
- 州(20878)
- 基金
- 项目(105998)
- 科学(84366)
- 研究(78376)
- 基金(77947)
- 家(67402)
- 国家(66849)
- 科学基金(57183)
- 社会(52405)
- 社会科(49808)
- 社会科学(49796)
- 省(40583)
- 基金项目(39546)
- 教育(35203)
- 自然(35178)
- 自然科(34367)
- 自然科学(34357)
- 划(33904)
- 自然科学基金(33767)
- 资助(33012)
- 编号(30197)
- 成果(25525)
- 发(24503)
- 重点(23951)
- 部(23949)
- 国家社会(22145)
- 性(22025)
- 课题(22000)
- 创(21439)
- 教育部(20781)
- 发展(20380)
共检索到271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海峰
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运行的效果如何,是国内国际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同时,2022年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如何定调发力,事关经济大盘与社会大局的平稳健康2021年持续恢复的国民经济展现了中国韧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全球蔓延下的2020年,中国是唯一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包括国内疫情的多点散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邓海清
2019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反复。美国将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但"疾风知劲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受春节因素和减税效应等叠加影响,2019年1~4月份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单月波动较大,从数据累计同比和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较2018年温和复苏的态势较为明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韧性,一般指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个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新颖,对应的英文词汇resilience,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也常用来指金融机构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30多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正生 张璐
春节过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迹象,3月份多数经济金融数据的表现都好于此前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渐形成共识,影响市场定价的宏观要素开始转移到:通胀风险,政策反向微调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复苏情绪演绎后形成新的预期差。笔者认为,第一季度逆周期政策集中发力,带动经济增长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高善文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同比增长6.8%,连续九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期间,特别是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无疑对总产出形成了抑制,但经济增速仍然大体稳定,表现出非常好的韧性,背后关键的支撑力量来源于哪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抑制产出其中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认为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提振了价格,提升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最终推升了产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哲仁 韩峰 钟李隽仁
利用GMM-SAR-RE模型测算城市经济韧性,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政策效果,并系统考察政策实施对经济韧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政策效果的产生会通过人才集聚和创新成果产出两条路径实现。从异质性角度,试点政策对东部城市、政府参与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城市政策提升效果更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璐 温兴春 王晋斌 石广平
基于坚持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本文研究全球金融周期进入衰退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韧性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全球银行、国内银行及国内企业的理论模型进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以全球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周期衰退(即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宏观经济将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负向影响,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进一步缓解该负向影响。其次,基于微观数据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对企业产出有显著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影响,包括贷款价值比、贷款损失准备要求、针对特定交易的税收要求、区分不同货币的储备要求等宏观审慎政策更严格能够进一步缓解该影响。基于宏观数据的分位数向量自回归(QVAR)模型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冲击会给中国经济周期带来负面影响,当中国经济韧性处于较低分位数时影响更大,而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缓解上述负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应更加关注通过提升经济韧性来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不利冲击;短期应侧重宏观审慎政策的合理使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红雪 朱金鹤 王雅莉
培养壮大高质量人才后备军是建设人才强国、增强国家经济韧性的根本保障。运用双重差分法基于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外生冲击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校扩招政策引致的高质量人力资本规模扩张能够增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机制检验表明,高质量人力资本规模扩张通过促进城市创业活力、提高城市薪资水平、加强城市信息化程度,从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高质量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在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更加突出。因此,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对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优化生育补贴政策、完善生育政策配套设施;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创业城市政策支持体系,以增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现祥 滕宇汯
以2005—2019年全国28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创新驱动政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创新驱动政策不仅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而且政策效应具有持续性增强趋势。机制分析表明,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通过人才供给、配置合理和环境优化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配置合理和环境优化作为政府有为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缓解技术供给层面的市场失灵现象,正向调节创新驱动政策通过增强技术供给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并且,市场有效性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有为政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政策的经济效应,共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龙 何冰晶 张华明 王军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同类型城市的韧性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山西省七成以上地级市的灾害风险水平偏低、韧性张力较好。(2)年均灾害损失占财政支出的比值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实际支出比的失衡反映了城市应急资金储备的不足。(3)融合吸收、恢复、适应和调整阶段的韧性过程曲线有助于发现韧性“赤字”并预测趋势。针对参与韧性建设的不同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和风险沟通,切合时宜助推韧性张力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龙 何冰晶 张华明 王军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同类型城市的韧性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山西省七成以上地级市的灾害风险水平偏低、韧性张力较好。(2)年均灾害损失占财政支出的比值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实际支出比的失衡反映了城市应急资金储备的不足。(3)融合吸收、恢复、适应和调整阶段的韧性过程曲线有助于发现韧性“赤字”并预测趋势。针对参与韧性建设的不同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和风险沟通,切合时宜助推韧性张力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邢澜 张广海
为了推动陆海统筹,转变和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海洋开发政策与体制建设,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水平,中国自2011年以来先后启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总结和评估该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提升;而新冠疫情事件作为调节变量,削弱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区域异质性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中南沿海地区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最明显,而对华东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则更为显著。鉴于此,合理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因地制宜规划沿海区域经济体系,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本文将经济韧性界定为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以中国11个城市群15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7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了经济韧性的由来。结果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515和0.026,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经济韧性可分解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分量,且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大小均主要由竞争力决定;不同时期各产业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抵抗期经济韧性主要由二、三产业竞争力共同决定,而恢复期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转变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主、第二产业竞争力为辅。最后就如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卢现祥 段扬睿
基于2008-2019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创业和匹配效应两方面机制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产业多样化表现出对数字经济的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主要来源于产业相关多样化;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形成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及是否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特质会影响数字经济的作用发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力更大,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对城市经济韧性形成差异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经济韧性提升作用越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城市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经济能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赋能新创新产出发展活力。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其总效应显著为正。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应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人才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及赋能创新活力,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经济韧性 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