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2)
2023(11250)
2022(9507)
2021(8547)
2020(6921)
2019(15720)
2018(15432)
2017(29681)
2016(16085)
2015(17710)
2014(17942)
2013(17636)
2012(17135)
2011(15742)
2010(16567)
2009(15384)
2008(15270)
2007(13978)
2006(12952)
2005(12103)
作者
(46109)
(38431)
(38277)
(36622)
(25041)
(18284)
(17358)
(14800)
(14755)
(14171)
(13380)
(12743)
(12620)
(12384)
(12350)
(11915)
(11437)
(11164)
(11015)
(10894)
(9992)
(9470)
(9379)
(8965)
(8805)
(8754)
(8562)
(8462)
(7772)
(7598)
学科
(87725)
经济(87653)
管理(48497)
(43232)
(33928)
企业(33928)
地方(26113)
中国(25165)
方法(24524)
数学(21198)
(21151)
(21023)
数学方法(20950)
业经(17942)
地方经济(15944)
(15761)
(15100)
农业(14384)
(14378)
银行(14367)
(14205)
金融(14205)
(13939)
(12860)
贸易(12847)
(12816)
(12677)
(12323)
环境(12253)
(10947)
机构
学院(234904)
大学(231791)
(109944)
经济(107640)
研究(88671)
管理(85540)
理学(71085)
理学院(70253)
中国(69775)
管理学(69259)
管理学院(68789)
(53751)
(50123)
科学(49089)
(45077)
财经(40076)
研究所(39821)
中心(39568)
(38145)
(36169)
经济学(34730)
(34600)
北京(32837)
(32077)
师范(31831)
(31548)
经济学院(30720)
(30316)
财经大学(29191)
业大(28193)
基金
项目(140013)
科学(111026)
研究(107526)
基金(100581)
(85586)
国家(84811)
科学基金(72641)
社会(70389)
社会科(66793)
社会科学(66780)
(54824)
基金项目(51119)
教育(48327)
(45378)
编号(43449)
自然(43096)
资助(42275)
自然科(42034)
自然科学(42027)
自然科学基金(41259)
成果(37561)
(36431)
重点(31940)
课题(31831)
(31315)
发展(30356)
(29861)
国家社会(28974)
(28248)
(28246)
期刊
(140677)
经济(140677)
研究(83375)
中国(53817)
(42132)
管理(35564)
(33315)
(30003)
金融(30003)
科学(29438)
学报(29119)
教育(26641)
经济研究(23866)
大学(23290)
农业(22441)
学学(21899)
业经(21325)
技术(21197)
财经(21000)
(18233)
问题(17545)
(14399)
世界(13308)
国际(13117)
技术经济(13040)
统计(11661)
现代(11445)
(11289)
商业(11287)
经济管理(11262)
共检索到392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经济的非均衡从总体上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供给大于需求;另一种是供给小于需求。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态势的估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的经济已经告别了短缺,出现了过剩;另一种则认为我们仍然处于有效供给不足的阶段。对此,笔者认为要做些具体的分析。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于立新  王栋  
本文对我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失衡的现状进行梳理,并从经济结构角度探究引起内外失衡的原因,指出未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应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继续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发挥财政减税政策,扶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均衡,最终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GDP增速为10.3%,比一季度的11.9%降低了1.6个百分点。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调控政策,公众意见纷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悦  李崇明  丁烈云  
文章借助均衡理论对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房地产的垄断性特征、高交易成本特征、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市场供求均衡,进而提出了借助宏观调控政策手段来调整市场不合理供求结构,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的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项怀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经济总量已初具规模 ,但经济增长已从高速扩张转向自发收缩态势 ;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格局基本形成 ,但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不活跃 ;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但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仍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但产业整体素质仍较低 ;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仍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的是结构问题 ,主要是体制改革滞后 ,市场主体制度建设不完备 ,政府调控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造成的。我国宏观调控要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中加快经济发展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杨书臣  
世纪之交,日本的城镇化又有新的进展。其中,农村小城镇(町)的发展较为突出,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日本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城镇化战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蔡秀云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前提,经济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并相...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戴园晨  刘迎秋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对传统的和现存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宏观调控目标和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如何通过这种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如何在保证市场充当有效配置资源的主角的同时,通过市场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高速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刘守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累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幅从2月底的53%降低到7月底的31.1%,累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则从1月底的11.8%增加到7月底的12.8%。这说明国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苑曙光  
一、德国近年科技发展政策的调整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科技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以及联邦分权管理。”多少年来,德国政府在坚持此原则保持科技发展政策连续性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积极利用政府有限的干预职能和手段引导和掌握着国家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彬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宏观调控思路经历了由粗放式逐步转向精准式宏观调控的阶段。但是,需求侧的宏观调控模式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克服经济增长过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空间已十分有限,亟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明确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管怀鎏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调整供给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使宏观调控必然出现一种长期以来未曾引起人们注意的调控效应"时滞"。为缩短以致消除这种"时滞",宏观调控有必要确立并遵循"适度超前调控原则"。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管怀鎏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方调整其生产规模所需的成本可称为调节成本。由于存在调节成本,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出现对宏观调控将产生诸多重要影响,使之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为有效应对这种新情况,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有必要相应地确立“近似均衡原则”、“适度超前原则”、“临界点原则”、“供给方原则”。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怀鎏  
市场经济条件下 ,供给方调整其生产规模所需的成本可称为调节成本。由于存在调节成本 ,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 ,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它使总量波动的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 ,使市场机制对总量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削弱 ,使现实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失衡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形态 ,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操作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 ,应更新对总量失衡状态的理解 ,重视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影响 ,对区间内总量失衡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