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3)
- 2023(10856)
- 2022(9081)
- 2021(7963)
- 2020(6720)
- 2019(14800)
- 2018(14319)
- 2017(27331)
- 2016(14646)
- 2015(16049)
- 2014(15853)
- 2013(15573)
- 2012(14448)
- 2011(13321)
- 2010(13346)
- 2009(12738)
- 2008(12250)
- 2007(10981)
- 2006(9905)
- 2005(9096)
- 学科
- 济(80711)
- 经济(80610)
- 管理(48376)
- 业(41739)
- 企(34296)
- 企业(34296)
- 方法(27243)
- 数学(24227)
- 数学方法(24094)
- 财(18550)
- 地方(18169)
- 中国(17306)
- 制(16615)
- 农(16339)
- 业经(15883)
- 学(14528)
- 地方经济(12642)
- 体(12395)
- 环境(12137)
- 贸(11687)
- 贸易(11681)
- 易(11302)
- 融(11216)
- 金融(11214)
- 银(11037)
- 银行(11002)
- 农业(10955)
- 务(10628)
- 财务(10609)
- 财务管理(10587)
- 机构
- 大学(220826)
- 学院(219747)
- 济(104709)
- 经济(102941)
- 管理(82316)
- 研究(78520)
- 理学(71249)
- 理学院(70479)
- 管理学(69528)
- 管理学院(69125)
- 中国(58560)
- 财(47553)
- 科学(45740)
- 京(44664)
- 所(39650)
- 农(39193)
- 财经(37578)
- 研究所(35860)
- 中心(34534)
- 经济学(34200)
- 经(34003)
- 业大(33696)
- 江(32751)
- 农业(30748)
- 经济学院(30526)
- 院(27742)
- 财经大学(27736)
- 北京(27585)
- 范(25101)
- 州(24813)
- 基金
- 项目(146977)
- 科学(116419)
- 基金(109940)
- 研究(102526)
- 家(97311)
- 国家(96549)
- 科学基金(82507)
- 社会(70937)
- 社会科(67465)
- 社会科学(67450)
- 基金项目(58413)
- 省(56525)
- 自然(52495)
- 自然科(51282)
- 自然科学(51262)
- 自然科学基金(50382)
- 划(47321)
- 教育(45680)
- 资助(43739)
- 编号(37743)
- 重点(33405)
- 部(32930)
- 发(32127)
- 制(31485)
- 创(30909)
- 国家社会(30855)
- 成果(29993)
- 创新(29163)
- 教育部(28555)
- 科研(28080)
共检索到330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巍 沙勇
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探究2005~2018年中国四大城市群经济集聚对用水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提高经济集聚程度能够有效抑制用水强度(-0.78),但抑制强度呈倒"U"型走势;同时,经济集聚还通过城镇化和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对用水强度产生显著影响,高经济密度城市对用水强度的间接抑制作用通过城镇化和环境规制来传导,低经济密度城市仅通过城镇化对用水强度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经济集聚对节水降耗的影响,注重经济密度异质性对用水强度的作用机制,增强环境规制力度及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晶
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产业集聚依旧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既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因此,本文利用2010-2018年我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就产业集聚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各地区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得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MA)与共聚(CoA)会对城市经济效率造成抑制作用,服务业集聚(SA)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MA)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经济效率都会造成抑制作用;服务业集聚(SA)对东部和西部城市经济效率会造成抑制作用,但对中部城市经济效率会带来推动作用;共聚(CoA)对东部城市经济效率会造成抑制作用,但对中部和西部城市经济效率会带来推动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军 黄解宇 曹利军
金融集聚通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扩散效应以及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金融集聚效应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加速技术进步效益、自我强化机制效益影响经济增长。金融扩散效应通过"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促进经济活动。金融集聚通过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储蓄集聚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影响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扩散 金融功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又一 孙慧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工业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韧性之间呈“U”型关系,当前我国工业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不利于经济韧性提高,而产业相关多样性水平能够提高经济韧性;(2)从空间视角来看,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邻地的示范效应与本地的监管泄露均会影响本地经济韧性;(3)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工业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产业竞争、资源配置以及创新影响经济韧性;(4)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工业产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清香 李娟娟
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的必然要求。文章依托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实证考察经济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集聚能够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提升且呈现区域异质性,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经济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而长江中游经济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不显著。相较于低经济密度城市,高密度城市经济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上,经济集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以及环境规制促进长江经济带提升绿色发展效率。
关键词:
经济集聚 绿色发展效率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朱广印 王思敏
当前结构转型背景下,金融集聚能够为各大产业的绿色改造与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门槛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机制,并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金融集聚以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空间机制。结果表明:(1)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呈N形波动趋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2)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先升后降的U形关系,前期金融集聚不利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后期则发挥出正向促进作用。(3)金融集聚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中介机制对当地绿色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部分中介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黎娜 夏海勇
"刘易斯拐点"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由无限供给变为稀缺的一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势必会对城市集聚力,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空间集聚模型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刘易斯第一拐点"后,给定其他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充裕地区的城市将有更强的集聚力;"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出现会对城市的集聚产生阻碍;中国目前正处于两个拐点之间,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发达地区城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发挥劳动力优势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将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集聚 城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郝颖 刘刚 魏紫 李俊仪
本文从企业地理经济特征的视角,考察了大城市经济集聚对管理者薪酬增速及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越强,辖区内企业管理者薪酬的动态增速越快,并且薪酬结构中股权激励的比重越大,在使用企业迁址冲击、DID模型以及Bartik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学习机制、匹配效应与信息共享,是大城市经济集聚提高管理者薪酬增速和股权激励比重的三条微观作用途径,并且,这三种途径还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双向促进关系。此外,在经济活动集聚的大城市,侧重于股权激励的薪酬结构设置对管理者跳槽离职的约束效应更强。本文有助于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管理者薪酬差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丰富了管理者薪酬特征的地理经济解释,并为认识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视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春合 吴福象
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基于市民化和市场化双重视角,考察制度环境对城市集聚经济强度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法和门限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研究发现,本地居民密度对工资的城市固定效应所产生的提升作用远大于外来移民,主要源于户籍制度引起的社会分割;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其提升作用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如果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城市集聚经济将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纪玉俊 牛亚新
基于空间集聚是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典型化事实,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布局的驱动作用,针对从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特征角度来分析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缺乏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路径。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3个维度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1—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内在机制,同时对政策、城市等级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虚拟集聚与人工智能双重路径对制造业集聚产生影响,其中虚拟集聚对制造业集聚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以集聚力所形成的引力效应为主导;在政策影响异质、城市等级差异以及地理区位区别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平台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加深合作,推动制造业“上平台”发展,且不同等级、区位的城市应因时、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数字经济管理策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明
合理引导地方政府的税收执法行为是当前中国财税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地方政府税收执法强度的多阶段博弈模型,研究了税收竞争背景下的经济集聚对于税收执法强度的影响,并基于1998-2007年的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论文的理论假说。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不是依据绝对的经济集聚水平、而是依据相对的经济集聚水平来征收集聚租;同时,不论是经济空间上"相邻"地区还是行政空间上"相邻"地区的地方政府税收执法强度的提高,都会显著提高本地区的政府税收执法强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凡 罗良文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碳排放 碳减排效应
[期刊] 预测
[作者]
籍磊 陈立泰 叶长华
本文在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影响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存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集聚通过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就业人员收入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及政府支出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工业发展、政府支出及医疗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金融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凤婷 田园 程宝栋
运用区位熵指数和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产业集聚和工业用水效率,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揭示了工业产业聚集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上呈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际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滞后效应;在国家层面上,产业集聚对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区域层面上,产业集聚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西部、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和工业用水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其产业集聚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三个区域。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工业用水效率提升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