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6)
- 2023(13113)
- 2022(11447)
- 2021(10415)
- 2020(8638)
- 2019(19715)
- 2018(19740)
- 2017(38414)
- 2016(20510)
- 2015(22937)
- 2014(22905)
- 2013(22829)
- 2012(21017)
- 2011(19217)
- 2010(19186)
- 2009(17601)
- 2008(16745)
- 2007(14589)
- 2006(13018)
- 2005(11414)
- 学科
- 济(104957)
- 经济(104862)
- 管理(61554)
- 业(52755)
- 企(43812)
- 企业(43812)
- 方法(41688)
- 数学(36353)
- 数学方法(36005)
- 地方(24678)
- 中国(24617)
- 学(21860)
- 农(21044)
- 环境(20152)
- 业经(19846)
- 财(19549)
- 地方经济(14883)
- 和(14735)
- 划(14535)
- 农业(14386)
- 理论(14096)
- 贸(14093)
- 贸易(14085)
- 制(13845)
- 易(13515)
- 技术(12537)
- 融(12024)
- 金融(12023)
- 务(11891)
- 发(11856)
- 机构
- 大学(302719)
- 学院(300277)
- 济(129330)
- 经济(126613)
- 管理(120623)
- 理学(105244)
- 理学院(104064)
- 研究(103011)
- 管理学(102350)
- 管理学院(101813)
- 中国(73437)
- 京(63935)
- 科学(63502)
- 财(54703)
- 所(51070)
- 研究所(46791)
- 中心(45094)
- 财经(44976)
- 农(43825)
- 业大(43355)
- 江(41943)
- 经(40843)
- 北京(40153)
- 经济学(40109)
- 范(39201)
- 师范(38895)
- 院(37571)
- 经济学院(35931)
- 州(34203)
- 农业(34181)
- 基金
- 项目(209064)
- 科学(165304)
- 基金(153538)
- 研究(151232)
- 家(133219)
- 国家(132190)
- 科学基金(114552)
- 社会(98024)
- 社会科(93043)
- 社会科学(93017)
- 基金项目(82347)
- 省(80592)
- 自然(74360)
- 自然科(72595)
- 自然科学(72582)
- 自然科学基金(71229)
- 教育(67670)
- 划(67418)
- 资助(62901)
- 编号(60038)
- 成果(47336)
- 重点(46195)
- 部(45885)
- 发(45025)
- 创(42663)
- 课题(40847)
- 国家社会(40714)
- 创新(39860)
- 教育部(39607)
- 科研(39546)
- 期刊
- 济(143250)
- 经济(143250)
- 研究(91276)
- 中国(49978)
- 学报(45627)
- 管理(43932)
- 科学(43238)
- 财(39354)
- 农(38891)
- 大学(34477)
- 学学(32767)
- 农业(27327)
- 教育(26543)
- 技术(25289)
- 经济研究(23790)
- 财经(22268)
- 融(21965)
- 金融(21965)
- 业经(21111)
- 问题(19760)
- 经(19088)
- 技术经济(16202)
- 图书(14938)
- 理论(14634)
- 现代(14266)
- 资源(14176)
- 科技(14141)
- 统计(13335)
- 商业(13276)
- 业(13225)
共检索到431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敏
以经济集聚的负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2年276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两者因转换机制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时,经济集聚显著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效应明显;而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定值时,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受到抑制而减弱。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豆建民 张可
本文将环境污染扩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中,构建了一个经济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模型,从治污成本分摊、治污技术溢出、治污集中监管、治污的专业化分工四个方面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解释。采用2002—2011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和污染排放强度间的关系及其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经济集聚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当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的间接效应和反馈效应分别占直接效应的52.4%和40%,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最后,运用广义倾向评分法分别考察了有空间依赖和无空间依赖两...
关键词:
空间相关 集聚 污染 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瑞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的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及净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的抑制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41. 34%,促进效应增加了城市环境污染19. 58%;在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21. 77%;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均显著为负,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降低作用超过了增加作用;随着第二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减,第二产业的集聚弱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增,第三产业的集聚强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环境污染 双边随机前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素凤 Pascale Champagne 潘和平 冯南平 王洪波
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样本总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组检验工业集聚环境外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工业集聚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水平;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环境污染效应的门槛位置有重要影响,在四类地区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笑云 汪冲
城市化是EKC的形成机制之一,突出体现为资本要素在工业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通过城市这一载体所形成的空间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排放产生了非线性的增速效应,最终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表现出曲线式的非线性趋势,二者的相对变化具有倒U型环境库兹列茨曲线特征,而人口城镇化则没有使得消费与污染排放之间形成这种非线性趋势。笔者基于2000年~2009年省区面板数据,在联立方程体系下考察了环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正反馈关系。研究表明,实施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战略,特别是人口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举措。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志基 马妍 贺灿飞
引入世界银行(2009年)提出的"3D"分析框架,探讨了密度、距离和整合与城市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密度与城市污染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但密度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城市污染排放强度。距离对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不同,缩短与大城市的距离、与省会城市的距离不利于城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但可以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提高城市污染控制效率。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密度 距离 整合 污染排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周西一敏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商指数测度制造业集聚水平,从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消耗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在厘清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2)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游地区城市环境污染改善速度高于中上游地区。(3)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表现出先促增、后抑制、再加剧的“N”型曲线关系,而上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仍处于加剧污染的阶段。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应统筹兼顾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提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诗一 马倩倩
环境污染严重与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集聚与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双重差分策略系统考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增加了经济集聚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PM_(2.5)浓度,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另外,城市发展政策对长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非国家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溢出效应较小。机制分析表明,以人口与产业集聚表征的规模效应、以产业结构衡量的结构效应、以污染排放强度代表的技术效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所在。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经济绿色转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应当持续推动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绿色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纪祥裕
基于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具有正显著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改善污染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互动性的增强可以抑制城市污染排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污染排放的空间溢出显著为负;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互项的空间溢出不受地理阈值的影响,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对集聚的外部性进行分析发现,MAR外部性会加剧污染,而Jacobs和Porter外部性能够显著减少污染,MAR外部性以及Porter外部性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都能够有效抑制污染排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程 刘杰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稳增长、降排放的转型阶段,信息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必要研究考察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能否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理论上,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中间影响机制包括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基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对中间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论表明:1)信息化发展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水平,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定;2)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通过引发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进而起到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在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水平 环境污染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阿忠 郑航
通过测算31个省域2009—2019年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合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并非完全符合EKC假说,而是存在更为复杂的震荡关系。经济增长对于省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恶化—改善—恶化—改善”的“M”型曲线关系。同时,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和环保投资力度的加大均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半参数空间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阿忠 郑航
通过测算31个省域2009—2019年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合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并非完全符合EKC假说,而是存在更为复杂的震荡关系。经济增长对于省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恶化—改善—恶化—改善”的“M”型曲线关系。同时,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和环保投资力度的加大均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半参数空间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齐亚伟
文章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空间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开放性的影响,随着贸易开放度的逐步加深,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凸显。同时,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使得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倒U或倒N型关系,表明适度集聚规模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关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集聚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 郑挺国 宋涛
本文对我国29个省区1989-2007年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气3种环境污染人均指标与人均收入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废水排放量随人均收入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人均废气排放量随人均收入变化则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季书涵 朱英明
资源错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力,而环境污染也会使行业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受阻,为研究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时,产业集聚与资源错配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0—2013年数据,通过中介模型、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资源错配情况下,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会被环境污染削弱,且产业集聚不利于资源错配时,环境污染更会加剧错配。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能够在产业集聚影响资源错配的过程中形成三个门槛点,将不同行业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本文结合分析结论,对如何控制污染排放从而取得产业高效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环境污染 资源错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