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77)
- 2023(18349)
- 2022(15872)
- 2021(14573)
- 2020(12334)
- 2019(28084)
- 2018(27693)
- 2017(53766)
- 2016(28533)
- 2015(31632)
- 2014(30968)
- 2013(30426)
- 2012(28050)
- 2011(25248)
- 2010(25317)
- 2009(23175)
- 2008(22208)
- 2007(19407)
- 2006(17112)
- 2005(14852)
- 学科
- 济(132993)
- 经济(132869)
- 管理(85474)
- 业(79353)
- 企(67080)
- 企业(67080)
- 方法(57167)
- 数学(49979)
- 数学方法(49387)
- 中国(33093)
- 农(29647)
- 财(29271)
- 地方(28755)
- 业经(27451)
- 学(26181)
- 技术(21723)
- 制(21012)
- 农业(20174)
- 理论(19831)
- 贸(19587)
- 贸易(19572)
- 易(18838)
- 环境(18649)
- 和(18380)
- 务(18361)
- 财务(18291)
- 财务管理(18251)
- 企业财务(17373)
- 融(17338)
- 金融(17335)
- 机构
- 大学(405091)
- 学院(402354)
- 济(170841)
- 经济(167379)
- 管理(161949)
- 理学(141113)
- 理学院(139561)
- 管理学(137103)
- 管理学院(136362)
- 研究(134257)
- 中国(98594)
- 京(85113)
- 科学(81019)
- 财(75629)
- 所(65086)
- 财经(61528)
- 中心(60653)
- 研究所(59285)
- 农(58277)
- 江(57817)
- 业大(57355)
- 经(56040)
- 北京(53250)
- 经济学(52968)
- 范(52283)
- 师范(51813)
- 院(49424)
- 经济学院(47538)
- 州(46595)
- 财经大学(45916)
- 基金
- 项目(279169)
- 科学(222003)
- 基金(205081)
- 研究(203351)
- 家(177892)
- 国家(176481)
- 科学基金(153961)
- 社会(131633)
- 社会科(125026)
- 社会科学(124995)
- 基金项目(108975)
- 省(108031)
- 自然(99780)
- 自然科(97589)
- 自然科学(97571)
- 自然科学基金(95826)
- 教育(93435)
- 划(90646)
- 资助(84169)
- 编号(81051)
- 成果(64434)
- 重点(62157)
- 部(61612)
- 创(60336)
- 发(59166)
- 创新(55876)
- 课题(55468)
- 国家社会(54951)
- 教育部(53700)
- 科研(53036)
- 期刊
- 济(184830)
- 经济(184830)
- 研究(120389)
- 中国(72502)
- 管理(61009)
- 学报(59595)
- 财(56923)
- 科学(56571)
- 农(51081)
- 大学(46165)
- 学学(43570)
- 教育(40803)
- 技术(36639)
- 农业(35075)
- 融(32908)
- 金融(32908)
- 经济研究(30974)
- 财经(30669)
- 业经(28409)
- 经(26338)
- 问题(24900)
- 技术经济(21583)
- 统计(20240)
- 图书(20020)
- 科技(19492)
- 策(18828)
- 理论(18759)
- 业(18253)
- 商业(18169)
- 现代(18160)
共检索到58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 张运峰
本土产业集聚模式会显著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的溢出效应,但是鲜有文献在研究FDI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时考虑了本土产业结构与FDI是否相互匹配的问题。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首先分析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2008-2013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如何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带来的区域内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FDI都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受到地区差异、城市规模差异的约束。从整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化 FDI 城市创新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 张运峰
本土产业集聚模式会显著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的溢出效应,但是鲜有文献在研究FDI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时考虑了本土产业结构与FDI是否相互匹配的问题。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首先分析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2008-2013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如何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带来的区域内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FDI都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受到地区差异、城市规模差异的约束。从整体上来看,相比于多样化集聚,本土产业专业化集聚更容易吸收和传播FDI的溢出效应,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更明显。从分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产业多样化集聚提升FDI的溢出效应作用显著,而中西部地区FDI的溢出效应更多的受益于专业化集聚。从分城市规模来看,特大规模城市应该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而大中小三种规模城市则应该更多地专注于专业化集聚模式。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化 FDI 城市创新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 张运峰
本土产业集聚模式会显著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的溢出效应,但是鲜有文献在研究FDI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时考虑了本土产业结构与FDI是否相互匹配的问题。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首先分析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2008-2013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如何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带来的区域内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FDI都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受到地区差异、城市规模差异的约束。从整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化 FDI 城市创新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崔春梅 陈菁菁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通过采集2008年全国265个设区城市的二位数制造业产业部门数据研究了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检验和机理分析表明: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更多地收敛于城市化集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更偏好于地方化集聚。同时对集聚经济的空间连续性效应的探索性研究发现,一些产业部门的集聚具有空间蔓延特性,毗邻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就业水平会对集聚区域空间走向产生影响。上述结论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杏村 田淑英 王晓玲
以2005-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财政分权、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6年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年均下降5. 1%,其中,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财政分权、专业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均是显著为负,但财政分权可通过专业化产业集聚促增绿色经济效率;多样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多样化产业集聚可通过财政分权促减绿色经济效率。从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减作用;对外投资对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影响,科技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正,但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本文针对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曾国安 马宇佳
土地是基本生产要素之一,其价格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因为土地供给弹性较低,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土地价格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个城市地价的上升对其产业结构升级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依据10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6年地价和产业结构的面板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地价上升的确具有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且东中西部存在显著差异;地价并非越高越好,一旦地价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门槛值时,地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就会显著下降。其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地价上升确实具有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如果地价涨幅过大,其对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会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经济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地价涨幅过大必然会吞噬企业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利益,就可能造成逼退低端产业而高端产业不愿进入的局面,因此如何管控地价,使其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相适应,将成为城市地方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阎宏 孙斌栋
我国为数众多的城市实施了多中心空间政策和新城新区建设,但是多中心结构的绩效尤其是能耗绩效亟待检验。首先分析了多中心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生产能源、建筑能源和交通能源节约,并利用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对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的多中心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城市多中心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的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具有更好的生态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了生态维度的依据。此外,城市规模扩大、密度提高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提高能耗绩效,而人均收入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和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比重的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英杰 吕拉昌
以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至2018年数据,以2010年为阶段分界点划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演化阶段,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采用2010、2018年数据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解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995至201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为快速增长阶段;(2)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东部核心区,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整体呈"H"型,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 天津、上海- 杭州、广州- 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3)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4)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创新开放程度,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以及完善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
关键词: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 金融服务业 区域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市场潜能与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机制研究——基于262个地级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土地财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基于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研究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基于中国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
集聚经济、相关性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KIS集聚、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创新——基于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57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城市规模、集聚经济与资本的空间极化——基于我国县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