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5)
2023(5402)
2022(4527)
2021(3805)
2020(3009)
2019(6737)
2018(6430)
2017(12462)
2016(6396)
2015(7167)
2014(7194)
2013(7357)
2012(7166)
2011(6941)
2010(7161)
2009(6697)
2008(6217)
2007(5529)
2006(5323)
2005(4921)
作者
(20554)
(17470)
(17354)
(16622)
(11259)
(8145)
(7796)
(6649)
(6566)
(6214)
(5938)
(5728)
(5549)
(5517)
(5515)
(5414)
(5141)
(4954)
(4817)
(4557)
(4344)
(4249)
(4078)
(4035)
(3990)
(3910)
(3653)
(3528)
(3391)
(3291)
学科
(60559)
经济(60526)
地方(17999)
方法(16853)
管理(16839)
数学(15527)
数学方法(15473)
中国(13894)
地方经济(12469)
(12457)
(9186)
业经(8798)
(8075)
环境(7921)
(7827)
企业(7827)
(7013)
经济学(6793)
城市(6349)
农业(6027)
产业(5946)
(5432)
金融(5431)
资源(5336)
(5197)
(5045)
(4979)
(4895)
总论(4730)
发展(4684)
机构
大学(108155)
学院(107916)
(61236)
经济(60132)
研究(44286)
管理(38339)
理学(32615)
理学院(32166)
管理学(31743)
中国(31638)
管理学院(31524)
科学(24438)
(23040)
(22958)
(22052)
经济学(21407)
研究所(19904)
经济学院(18932)
财经(18713)
中心(18296)
(16948)
(15778)
(15725)
(15056)
北京(14494)
科学院(14195)
财经大学(13732)
(13711)
师范(13635)
业大(13481)
基金
项目(69292)
科学(55818)
基金(52542)
研究(48776)
(45969)
国家(45669)
科学基金(39402)
社会(36006)
社会科(34345)
社会科学(34335)
基金项目(27334)
(25411)
自然(23592)
自然科(23089)
自然科学(23086)
自然科学基金(22636)
资助(21491)
(21271)
教育(20381)
(17112)
编号(16952)
国家社会(16329)
重点(15699)
(15302)
(15017)
经济(14877)
发展(14651)
(14504)
教育部(13408)
(13358)
期刊
(74349)
经济(74349)
研究(39452)
中国(17976)
(15839)
管理(15230)
科学(14492)
学报(13462)
经济研究(13448)
(13261)
问题(11216)
大学(10624)
财经(10484)
学学(10461)
技术(9763)
(9369)
农业(8978)
(8806)
金融(8806)
业经(8677)
技术经济(8122)
统计(7447)
城市(6871)
世界(6799)
(6215)
(6196)
现代(6170)
经济问题(6050)
(5911)
决策(5800)
共检索到169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姚鹏  张明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日渐集聚于城市某一区间,并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显性特征。在系统阐释工业企业集聚效应理论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工业企业集聚效应促进论"及"城市类型差异论",以此来多维识别工业企业集聚这一城市产业布局策略的作用。同时,采用1999—2015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在稳健性分析和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1)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相较非省会城市、非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而资源型城市并不具备这一特点。(3)工业企业集聚不满足"Williamson效应"的拐点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基于2012-2014年住建部和科技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数据,使用2009-2018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根据SBM-Malmquist-Luenberger方法计算并分解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研究专业化和多样化等经济集聚变量的影响机制,最终引入地区和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显著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制造业专业化没有中介智慧城市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最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显著性差;城市规模越大,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就越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孔海涛  于庆瑞  张小鹿  
本文以中国283个地级市为样本,对环境规制、经济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提高、经济集聚程度加强均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提升;但这种影响在不同规模及不同创新能力的城市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经济集聚削弱了环境规制对中小城市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在不同创新能力城市间的表现差异更大,环境规制对高创新能力城市生产率有显著正面影响,对中等和低创新能力城市生产率具有负向作用且对低创新能力城市的生产率负向影响明显更甚;此外还发现: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中小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远小于大城市;政府干预对中小城市生产率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小生产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先锋  叶晨  陈永安  
分析了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和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但同时人口集聚也具有房地产价格效应,其中,房地产的抵押担保效应和挤出效应均会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而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体来看,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彦  
文章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37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子行业中的银行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而证券业集聚则能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效果较为单一,现阶段仅表现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雨亮  方敏  徐乐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依据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数据,考量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发挥的有限性,以及政府科教支持对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一定临界值之前,产业集聚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度集聚则会产生拥塞效应,多元化集聚可能产生的拥塞效应更强,专业化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稳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加大教育支持有助于释放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但在当前的支持力度下,政府科教支持效果甚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陈秀英  
本文引入城市扩张、财政约束、逆向软预算约束等概念,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背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时间维度发生变动的原因。主要结论是:第一,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机制,以GDP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在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和服务业生产消费可分离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产业发展如果不突破低端价值链环节,以就业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可能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由于城市快速扩张抑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正效应,"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行为将反向作用于经济集聚密度;第四,在逆向软预算约束机制下,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因果  
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壮雄  杨扬  
本文在Combes等人的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格点搜索的NLS回归来识别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表明,集聚效应是解释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基本原因,而选择效应并不存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集聚效应在城市与企业层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累计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S型关系,小城镇向小城市以及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扩张能够带来更大的边际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系数与企业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集聚中获益更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