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57)
2023(19326)
2022(15748)
2021(14306)
2020(11927)
2019(26842)
2018(26323)
2017(49662)
2016(26943)
2015(30386)
2014(30419)
2013(29823)
2012(27871)
2011(24876)
2010(25042)
2009(23342)
2008(22161)
2007(19554)
2006(17667)
2005(16315)
作者
(77759)
(64659)
(64155)
(61489)
(41157)
(30891)
(29267)
(25133)
(24908)
(23203)
(22218)
(21735)
(20900)
(20750)
(20408)
(20177)
(19294)
(18769)
(18647)
(18511)
(16391)
(15982)
(15891)
(15157)
(14890)
(14479)
(14320)
(14181)
(13199)
(12966)
学科
(124262)
经济(124127)
管理(77076)
(73839)
(58769)
企业(58769)
方法(44677)
中国(41110)
(40186)
数学(38870)
数学方法(38416)
(33672)
地方(33043)
(29325)
金融(29318)
(28569)
银行(28523)
业经(27839)
(27459)
(26399)
(24717)
农业(23200)
(20995)
财务(20923)
财务管理(20859)
企业财务(19931)
(19052)
理论(18637)
(18482)
贸易(18464)
机构
学院(376508)
大学(375189)
(163350)
经济(159997)
管理(138064)
研究(136421)
理学(116740)
理学院(115449)
管理学(113327)
管理学院(112658)
中国(109133)
(82184)
科学(80903)
(80619)
(69387)
(65238)
中心(63304)
研究所(62149)
财经(61111)
(59673)
(55329)
业大(53922)
经济学(51627)
北京(51290)
农业(50586)
(49334)
(49235)
师范(48613)
(46912)
经济学院(46083)
基金
项目(244613)
科学(192209)
研究(179542)
基金(176375)
(154211)
国家(152900)
科学基金(130473)
社会(115356)
社会科(109347)
社会科学(109322)
(96758)
基金项目(91503)
教育(82265)
自然(81966)
(80776)
自然科(80077)
自然科学(80052)
自然科学基金(78600)
资助(72598)
编号(71742)
成果(59259)
(57377)
重点(55978)
(53441)
课题(51431)
(50841)
国家社会(48449)
创新(47670)
科研(46645)
教育部(45969)
期刊
(191528)
经济(191528)
研究(121853)
中国(85916)
(67643)
(60689)
学报(59588)
管理(54440)
科学(53959)
(49272)
金融(49272)
大学(46061)
学学(43491)
教育(42226)
农业(40245)
技术(34839)
经济研究(31975)
财经(31869)
业经(29906)
(27532)
问题(24708)
(20889)
技术经济(19042)
(18638)
统计(18021)
(17809)
世界(17789)
理论(17013)
国际(16928)
现代(16383)
共检索到603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安家骥  狄鹤  刘国亮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但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和经济金融化的问题不断凸显。经济金融化具有自发性,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干预。从引致增长的效应看,节制的金融化有助于社会财富收入的增长,但过度的金融化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和增长停滞效应;从引致贫困的效应看,金融化会拉大贫富差距,过度的金融化将严重拉低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份额,无益于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分配制度。因此,要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刻理解党中央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图,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金融,主动应对过度经济金融化风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唐建伟  邓宇  
共同富裕是居民财富金融市场和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发挥好居民资产配置的市场化分配阶段的重要作用,必须首先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作为我国居民财富金融发展价值导向,未来居民财富金融发展应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做大蛋糕"层面发挥好居民财富金融的重要作用,满足我国居民家庭对专业财富管理和多元资产配置的现实需求,以财富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诚  
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恰好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均衡共享等内涵上相契合,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依托于数字经济形态。本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辨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制度、新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梳理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数字经济要坚持市场化运行规则,并要处理好数据要素的分配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分配关系;其次,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视角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使不同群体、地区和城乡的分配更加均衡;最后,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数字红利被少数平台垄断、公平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越来越形式化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晶晶  
本文基于收入分配视角,提出电商经济发展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假设,并采用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SYS-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整体上而言,电商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收入分配效应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但电商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和显著性存在区域异质性。由于城乡地区、区域之间电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某些区域亦有可能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反而不利于通过收入分配效应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电商经济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显著(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助力效应强于中部地区),电商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助力效应不仅不存在,反而会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书平   岑涛   王瑞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运用全国31个省(区、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替换模型、引入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水平、增加税收收入和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其中提升创新水平和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在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增加税收收入中介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干预和民营实体经济集聚在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书平   岑涛   王瑞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运用31个省(区、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替换模型、引入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水平、增加税收收入和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其中提升创新水平和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在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增加税收收入中介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干预和民营实体经济集聚在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绍东  邹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模式,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劳资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共同富裕面临着严重障碍。从生产分工深化、市场规模扩张、分配结构优化以及消费需求提升四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机制出发,提炼概括了“马克思—斯密—杨格定理”,提出要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国内大循环”,通过国内市场扩张促进分工深化,把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模式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通过技术劳动报酬提升效应、实体经济资源集聚效应、产业区域布局优化效应以及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效应等四种效应,有效缩小劳资、行业、区域和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贾振博   袁正  
当前,我国共享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借助数字平台技术将闲置资源与他人分享,重使用权、轻所有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享经济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平台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技术性增进总效用,实现帕累托改进。共享经济是促进第三次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技术性提速共同富裕。全社会应拥抱共享经济,提升数字技术可及性,建立网络信任机制,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完善法律规范加强灵活就业保障,完善共享经济的监管,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梦娜   王梓印   周云波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城市层面数据,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是否与共同富裕实现目标高度吻合;进一步探究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机制作用,以及城市规模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数字经济在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均能够发挥正向驱动作用,而且在生产、流通和交换三个领域均能够发挥正外部性作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提高当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是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有效传导渠道;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影响作用,并表现出区域数字鸿沟的存在性。(3)无论按照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划分,还是按照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划分,数字经济发展均正向影响共同富裕进程。为此,各地区应加快培育高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加速融合数据要素与高质量劳动者形成新质生产力,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梦根  周元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追求的核心目标。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设计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了2011~2017年全国及地区数字经济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匹配,从“促增长”和“调分配”双重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参与机会分享和发展成果分享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基础性和享受性支出,缩小群体内部的收入和支出不平等。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社会参与和财富创造效应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收入效应和降低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支出,两类影响机制在低收入(支出)群体中更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受“数字鸿沟”影响,数字经济对非常规任务中低技能、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群体的创收增益效应并不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分享性,积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司婧雯  
发展民营经济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民营是民富的基础,民营经济不仅不能被消灭,而且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民营民富的共同富裕道路,既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也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需要民营企业的自身努力来转型升级和调整布局,还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和进行价值引领,从而为民营经济充分发展、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激发内部动力与提供外部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占风  孙未未  
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抽象,而如何推动共享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借助信息共享能力为促进共享发展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和共享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的影响效应的确存在非线性特征。而基于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性,强化数字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融合,有助于数字经济在共享发展中发挥更强的推动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万春芳  侯晓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数字经济凭借其对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支配和占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效应创造社会财富。数字经济具有资本、数据和技能的偏向性,这些技术特征通过影响商业模式、生产特征和组织行为,进而扩大企业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对不同生产要素和劳动群体产生不同的财富分配效应。依据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数字平台财富分配正义的价值逻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度逻辑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实践逻辑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共享共富分配政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柏旭  
进入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强化后抑制的变化趋势;数字经济会通过沟通成本降低的城乡融合效应、农业技术进步的乡村振兴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但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替代效应扩大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均对数字经济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减效应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的门槛检验结果证明,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压力不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应紧紧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利用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来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效应;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培育统一、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定针对性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孟雨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发展数字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致的逻辑性,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微观家庭层面出发,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差距,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来降低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同时该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收入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