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5)
2023(9163)
2022(7665)
2021(6788)
2020(5318)
2019(11852)
2018(11631)
2017(21934)
2016(11522)
2015(12858)
2014(12955)
2013(13040)
2012(12783)
2011(12082)
2010(12475)
2009(11511)
2008(11183)
2007(10035)
2006(9433)
2005(9018)
作者
(35361)
(29680)
(29543)
(27961)
(19031)
(14062)
(13294)
(11430)
(11356)
(10593)
(10326)
(9841)
(9722)
(9664)
(9285)
(9157)
(8761)
(8574)
(8441)
(8166)
(7791)
(7302)
(7146)
(7007)
(6775)
(6750)
(6494)
(6389)
(6067)
(5892)
学科
(77457)
经济(77404)
管理(28314)
(26655)
地方(26107)
中国(21854)
方法(19621)
(17794)
(17653)
企业(17653)
数学(17067)
数学方法(16961)
地方经济(16574)
业经(15265)
(13471)
农业(13165)
(12023)
(11615)
金融(11612)
环境(11361)
(10655)
银行(10637)
(10603)
(10493)
(9873)
(9796)
贸易(9786)
(9283)
(8928)
产业(8837)
机构
学院(178184)
大学(175952)
(86607)
经济(84944)
研究(72331)
管理(62187)
中国(54631)
理学(51754)
理学院(51026)
管理学(50297)
管理学院(49939)
科学(41565)
(38595)
(37379)
(36705)
研究所(33502)
中心(31166)
(28346)
财经(28152)
经济学(28075)
(27611)
(26043)
师范(25837)
(25800)
北京(25355)
(25325)
经济学院(24835)
(22794)
科学院(22552)
业大(22039)
基金
项目(109930)
科学(87267)
研究(83482)
基金(78361)
(67729)
国家(67148)
科学基金(56762)
社会(55649)
社会科(52858)
社会科学(52849)
(43681)
基金项目(40521)
教育(36477)
(36289)
编号(33187)
自然(32775)
自然科(31917)
自然科学(31912)
(31738)
资助(31555)
自然科学基金(31305)
成果(27685)
发展(26392)
(25956)
重点(25673)
课题(24453)
(23810)
国家社会(23592)
(22298)
创新(21056)
期刊
(112396)
经济(112396)
研究(62777)
中国(41667)
(27154)
(25850)
管理(25451)
科学(24396)
学报(23767)
(20291)
金融(20291)
教育(19472)
经济研究(19103)
农业(18638)
大学(18311)
业经(17236)
学学(17219)
技术(16683)
财经(14904)
问题(14215)
(13128)
技术经济(10732)
(10689)
世界(10579)
国际(9825)
资源(9428)
商业(9407)
经济问题(9271)
(9259)
统计(9259)
共检索到296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宇峰  朱荣军  
文章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及其均衡性,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均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已呈现出半均衡化的趋势;(2)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在东西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消费重心、r&D资本存量重心、从业人员重心和物质资本存量重心的经度变动;(3)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从业人员重心、人力资本重心和财政支出重心的纬度变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安俊  刘元春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红茹  
区域经济的均衡化与漂移化,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2003年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起始之年,中国经济随后走入了均衡化的漂移之路。其中,GDP重心、投资重心、进出口重心明显偏移西部区域,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引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消费水平,更是巩固和增加经济重心西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后,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均衡化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玉梅  向乐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环境变迁过程中,我国区域开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功不可没。在区域开放重心内移过程中,要防止先期开放的区域衰落,避免优惠政策重叠,注重统筹开放、发展与稳定问题。一、区域开放重心及其变迁所谓区域开放重心,是在国家或地区开放政策引导下,在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突破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德国的财政平衡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马颖人们公认,在发达国家当中,战后以来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平稳而均衡,究其原因,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条件和推行以过程政策和秩序政策为主体的稳定政策以及社会政策等具有德国特色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灵碧  
我国石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石油企业相对地方经济超前发展有其先天优势条件和客观因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长期看,只有从规范油地区域分工、互补功能、互惠共赢的全方位视角认知由石油企业拉动地方经济组合联动的模式切换,驾驭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才能实现油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新明  
2011年,欠发达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有必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积极寻找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力求实现双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巍  郭晓霏  
"营改增"所引发的收入分享比例调整话题颇受热议。比例调整问题不应当仅研究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格局变化,还应关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目标下,不同地区间采用相同的收入分享比例是否有助于缩小区域间差距问题。本文通过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共享税收入分享比例的调整应当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差异,在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的同时,制定分享比例指导区间,以利于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于蕾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燕飞  曾令华  刘亦文  
贷款反映的是投入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量,体现的是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两个基本结果:一是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贷款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二是贷款的增加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作用呈现区域差异性。对于不同区域,当期贷款带来的影响不一样:东部地区当期贷款每变化一个单位GDP变动0.1776个单位,中部和西部当期贷款对GDP的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