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75)
2023(6736)
2022(5638)
2021(4790)
2020(3910)
2019(8999)
2018(8514)
2017(17344)
2016(8815)
2015(10054)
2014(9944)
2013(10243)
2012(9899)
2011(9370)
2010(9509)
2009(8953)
2008(8487)
2007(7483)
2006(6887)
2005(6208)
作者
(26325)
(22219)
(22106)
(21278)
(14653)
(10590)
(9959)
(8590)
(8478)
(7885)
(7820)
(7431)
(7088)
(7075)
(6924)
(6919)
(6490)
(6422)
(6290)
(5941)
(5541)
(5360)
(5296)
(5190)
(5071)
(5037)
(4650)
(4413)
(4315)
(4181)
学科
(74815)
经济(74756)
方法(28149)
数学(26312)
数学方法(26250)
管理(26239)
(21861)
地方(19212)
中国(17511)
(16404)
企业(16404)
地方经济(12891)
(10564)
(10552)
业经(10321)
(10216)
环境(9259)
农业(7809)
(7696)
(7664)
金融(7664)
(7646)
(7396)
贸易(7392)
经济学(7280)
城市(7028)
产业(6983)
(6982)
(6364)
(6218)
机构
大学(147408)
学院(144991)
(79530)
经济(78191)
管理(55895)
研究(52983)
理学(48631)
理学院(48045)
管理学(47575)
管理学院(47286)
中国(38543)
(33011)
(29832)
经济学(27891)
财经(27354)
科学(27159)
(25191)
经济学院(25020)
(24982)
中心(23023)
研究所(22507)
财经大学(20455)
(20239)
北京(18718)
(18637)
(18252)
师范(18166)
商学(16191)
(16055)
商学院(16038)
基金
项目(94188)
科学(77301)
基金(73435)
研究(68192)
(62265)
国家(61854)
科学基金(55109)
社会(50318)
社会科(48043)
社会科学(48032)
基金项目(38934)
(33775)
自然(33336)
自然科(32637)
自然科学(32634)
自然科学基金(32090)
教育(30286)
资助(30010)
(28448)
编号(24103)
国家社会(22417)
(22234)
(21436)
重点(20961)
教育部(20158)
人文(19698)
成果(18837)
(18584)
发展(18434)
(18394)
期刊
(89641)
经济(89641)
研究(51355)
(23780)
中国(22233)
管理(20450)
科学(18014)
经济研究(16199)
学报(15834)
财经(15526)
(14148)
金融(14148)
问题(13503)
(13474)
大学(13018)
(12965)
学学(12682)
技术(11471)
业经(10622)
技术经济(9522)
统计(9458)
(8784)
农业(8430)
(8133)
世界(8072)
决策(7513)
商业(7400)
经济问题(7263)
现代(7130)
城市(7093)
共检索到216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蔡翼飞  
通过改进的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聚类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对省会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相互作用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2010年以来超过50%的城市跨入中等发展水平行列。不同城市间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的时序特征。从空间分布格局看,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城市。另外,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局部具有高水平区域集聚、低水平区域集聚的特征,部分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还有待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金成  李博雅  
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振霞  李含琳  苏朝阳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1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和经济重心坐标。输出重心点空间变化图,阐述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与经济重心的比较,揭示科技创新重心移动与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落在河南省南部,不断向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偏移;科技创新重心不断贴近经济重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科技资源禀赋、配置效率和创新环境的差异演变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心  李志俊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  高远  
1978年以来,官员治理制度中先后引入了高级官员的有限任期制度和鼓励异地交流的惯例。利用1978年至2004年间在各省(西藏除外)任职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委书记和省长(包括直辖市长、自治区主席)的详细信息以及省级经济增长的数据库,本文考察了对省级高级官员的任期限制和异地交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地方的经济业绩。文章从经验上证实,官员的任期限制和异地交流制度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相当正面的推动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官员任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的特征。研究还发现,官员的异地交流对经济增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在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部的影响大于中西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小钦  袁凯华  
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理论。利用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验证了城市化首先通过自身规模扩大推动经济增长,其次通过规模经济的正向外部性,加快了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驱动。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链式法则进行贡献程度的测量,以分析当前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的特点。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依靠加快要素积累为主、固定资本渠道占据主导地位、物化资本要素优势明显的特点;当前的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十八大提出的城市化战略仍有一定距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