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8)
2023(5241)
2022(4392)
2021(3792)
2020(3186)
2019(7191)
2018(7004)
2017(14098)
2016(7253)
2015(7866)
2014(8012)
2013(8198)
2012(8042)
2011(7424)
2010(7701)
2009(7332)
2008(6782)
2007(6065)
2006(5785)
2005(5469)
作者
(22670)
(19386)
(19196)
(18495)
(12239)
(9203)
(8630)
(7512)
(7272)
(6989)
(6757)
(6347)
(6320)
(6271)
(6201)
(6072)
(5717)
(5595)
(5436)
(5120)
(5057)
(4746)
(4699)
(4511)
(4424)
(4351)
(4129)
(3886)
(3855)
(3784)
学科
(60198)
经济(60176)
管理(18821)
方法(18259)
(16753)
数学(16630)
数学方法(16551)
地方(16489)
(12573)
企业(12573)
地方经济(12543)
(11301)
中国(11126)
(9358)
业经(9244)
(8582)
产业(7654)
(7205)
经济学(7046)
环境(7045)
农业(6817)
(6612)
(6603)
金融(6603)
结构(6305)
(6092)
贸易(6088)
(5911)
(5800)
(5703)
机构
学院(115929)
大学(115760)
(64217)
经济(63283)
研究(47088)
管理(40334)
中国(35130)
理学(34499)
理学院(34018)
管理学(33507)
管理学院(33279)
科学(27119)
(26504)
(24685)
(24141)
研究所(22403)
经济学(22236)
财经(21133)
经济学院(19757)
中心(19445)
(19170)
(17848)
(17431)
(16763)
财经大学(15571)
北京(15453)
科学院(15189)
业大(14993)
(14113)
师范(13964)
基金
项目(73402)
科学(58437)
基金(55314)
研究(50953)
(48936)
国家(48625)
科学基金(41249)
社会(35748)
社会科(34091)
社会科学(34084)
基金项目(28646)
(27294)
自然(25622)
自然科(25017)
自然科学(25013)
自然科学基金(24557)
资助(23364)
(22745)
教育(21788)
编号(17985)
(17793)
重点(17363)
(16469)
国家社会(15976)
(15304)
经济(15177)
发展(14729)
(14557)
(14251)
教育部(14095)
期刊
(77564)
经济(77564)
研究(40256)
(20129)
中国(20066)
学报(17644)
科学(17166)
管理(16738)
(15670)
经济研究(14573)
大学(13200)
学学(12970)
财经(11935)
(11182)
金融(11182)
(10568)
农业(10352)
问题(9950)
技术(9816)
业经(9478)
技术经济(8211)
统计(7646)
(7323)
世界(7266)
国际(6467)
(6460)
经济问题(6393)
资源(6165)
决策(5992)
商业(5857)
共检索到183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平  
目前,有关经济适度增长问题的讨论主要利用总量分析框架,并根据适度增长的总量平衡条件提出相应的结构均衡条件。由于这种分析框架不能从动态角度解释适度增长中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整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利用现代经济学纵向合成模型分析技术,把适度增长总量分析与部门结构动态考察结合起来,并从结构动态变化角度解释增长过程中的总量波动,以及由此引申出保持适度增长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闻潜  
一、总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总量控制的使命,是谋求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平衡。为实行总量控制,必须适度调节经济增长率,而在当前还需要协调它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实际经验证明,如何协调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实行总量控制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组织经济运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靳新中  
增长率从量的方面反映经济增长,并构成经济增长的基本主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增长,需要确立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战略,虽然现实中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要考虑许多方面因素,但在理论上认识适度增长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对适度增长率作理论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率作一初步的实证考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伯特·W·福格尔  宋瑜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富裕国家的经济本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文章提出“技术生理演变(technophysioevolution)”概念,即快速技术变化和人类生理进步的协同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消费结构和工作休闲时间分配的改变;(2)经济和家庭产出分配方面受高水平经济成就的影响;(3)全球市场迅速急剧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科技服务。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文舸  刘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思  
文章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持续性与开放性五个方面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02—2018年30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及其五个维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提质增速较快,将会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经济结构与稳定性。经济增长效率与持续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三大地区持续性指数的差距逐渐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协调不平衡性。经济增长结构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开放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三大地区该指数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关浣非  
本文从阐述经济结构一般概念入手 ,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质量、周期以及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也分析了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性因素 ,如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准、科技创新、政府政策、域外需求及经济变化等。针对香港属高度开放、自由经济等特点 ,从香港经济结构的缺项性对香港经济增长点分布的影响 ,从经济结构快速转换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影响 ,从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对经济增长阶段性的影响 ,从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对经济增长波幅的影响 ,从经济结构吸纳资源的偏好性对经济增长的导向性影响 ,从经济结构的趋软性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等六方面探讨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对香港经济增长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罗文波  
以金融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出发点,从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角度,分析金融深化过程中金融资本和实体资本积累与形成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指出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适度规模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对应。金融发展过快,会产生金融资本的过度形成现象,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为了从经验上获得支持,本文利用51个国家的1990—200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实证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边际效用为正,金融深化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发达资本市场国家最近10年金融深化过度的迹象明显,金融发展过快挤出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之后,对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与解释,强调金融深化过程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连城  
一、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速度又是与一国的经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设想一个坐标,坐标的纵轴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横轴表示一国的经济规模,坐标中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永恒  姚德权  
采用VEC模型,考量投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国内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证实产业结构调整是引起经济增长和国内投资增长的原因,国内投资的增长也是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晓锋  
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内生分布滞后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教育结构和经济增长后劲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发现: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后劲在即期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之后转变为微弱的负影响,其累积影响始终为正;经济增长后劲在即期对教育结构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之后逐年下降收敛于0,其累积影响始终为正。研究结论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并未对经济增长起到实质性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技术等的耦合,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虞斌  
本文利用浙江省1978-2008年的第一、二、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VAR模型侧重考察了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第三产业变动在长期上对国民经济的动态冲击和贡献度最大,第二产业变动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动态冲击和贡献度最大;从效率角度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贡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阮敏  
利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和Cholesky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我国1979-2006年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非国有银行的信贷余额的份额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信贷余额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非国有银行的信贷余额比例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反之亦然。这说明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诱发的我国高度集中的银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发展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永琦  裴祥宇  
经济结构调整及减少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依赖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角度对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1991~2011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行业地研究了进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结论和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祎平  杨艳琳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