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1)
- 2023(13158)
- 2022(10580)
- 2021(9428)
- 2020(8003)
- 2019(17372)
- 2018(17417)
- 2017(33193)
- 2016(17879)
- 2015(19904)
- 2014(20046)
- 2013(19845)
- 2012(18662)
- 2011(16798)
- 2010(17185)
- 2009(16575)
- 2008(16121)
- 2007(15060)
- 2006(13898)
- 2005(12681)
- 学科
- 济(100154)
- 经济(100036)
- 业(84585)
- 企(67613)
- 企业(67613)
- 管理(64109)
- 农(45722)
- 方法(32250)
- 业经(31645)
- 农业(30600)
- 财(24797)
- 数学(24194)
- 数学方法(24077)
- 中国(23361)
- 地方(22173)
- 制(19425)
- 务(17268)
- 财务(17243)
- 财务管理(17226)
- 体(16926)
- 技术(16809)
- 策(16536)
- 企业财务(16263)
- 学(15756)
- 和(15145)
- 划(14661)
- 理论(14602)
- 贸(13011)
- 贸易(13003)
- 地方经济(12878)
- 机构
- 学院(272321)
- 大学(262131)
- 济(127505)
- 经济(125286)
- 管理(107262)
- 理学(91686)
- 研究(91582)
- 理学院(90806)
- 管理学(89618)
- 管理学院(89129)
- 中国(73619)
- 农(58595)
- 财(55674)
- 京(54211)
- 科学(52306)
- 所(46337)
- 农业(44656)
- 江(44003)
- 财经(43632)
- 业大(42465)
- 中心(41800)
- 研究所(41415)
- 经(39371)
- 经济学(38875)
- 经济学院(34710)
- 北京(33509)
- 州(33481)
- 经济管理(31974)
- 院(31844)
- 范(31257)
- 基金
- 项目(171441)
- 科学(136961)
- 研究(128616)
- 基金(125349)
- 家(107620)
- 国家(106503)
- 科学基金(93030)
- 社会(86341)
- 社会科(81373)
- 社会科学(81352)
- 省(69370)
- 基金项目(66190)
- 自然(56978)
- 教育(56282)
- 自然科(55710)
- 自然科学(55696)
- 划(54968)
- 自然科学基金(54738)
- 编号(52011)
- 资助(49552)
- 成果(40715)
- 发(39704)
- 业(38820)
- 创(38240)
- 部(37778)
- 重点(37675)
- 国家社会(36013)
- 课题(35192)
- 创新(34982)
- 制(34055)
- 期刊
- 济(161303)
- 经济(161303)
- 研究(81384)
- 农(61191)
- 中国(58026)
- 财(45320)
- 管理(43974)
- 农业(40814)
- 学报(38524)
- 科学(38129)
- 业经(30855)
- 大学(30823)
- 学学(29988)
- 融(27762)
- 金融(27762)
- 技术(25902)
- 经济研究(24452)
- 财经(23073)
- 业(20955)
- 问题(20784)
- 教育(20719)
- 经(20192)
- 技术经济(17554)
- 世界(16754)
- 农村(14894)
- 村(14894)
- 经济问题(14292)
- 农业经济(14243)
- 商业(14053)
- 现代(13733)
共检索到426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诗颖 孙树强
在一个简单的两部门模型中,本文分析了结构转型中农业劳动力比例降低的两种动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推"的作用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拉"的作用。在本文中,农业和工业部门的TFP增长都会引起农业部门劳动力比例的降低,但"推"和"拉"两种力量的相对重要性并不只取决于两个部门的T F P增长速度。经过分析可以发现,1978-2002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例降低过程中,"推"和"拉"两种力量的相对重要性交替变化。
关键词:
结构转型 TFP 推和拉 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大建
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是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40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在其绝对数一直呈增长趋势(从1952年的17317万人增至1990年的34039万人)的同时,其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则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83.5%降至1990年的6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东君 朱有志
农业劳动力流动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业劳动力流动 粮食生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梅建明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而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由于诸多障碍的影响其规模还相当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二元经济 转换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勇
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制度、政策、教育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资本密度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地区保护和户籍限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同时,对劳动力转移的传统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阻力。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是中国很多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证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就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 地区保护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英明,姚士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社会经济累积发展过程,其特征既是农业动力转移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协调与否的反映,又是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依据。本文就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地域、规模和速度、效益、时差、结构变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潘希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农业所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小,尽管如此,作为农业政策之一的农业劳动力政策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演变过程的梳理,分3个阶段对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归纳总结出了3个阶段农业劳动力政策分别具有扩张性、减缩性、反复性的特点,同时借鉴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农业劳动力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保持农业劳动力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有序引导农业劳动力人口平稳流动以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军 李睿 于鸿宝
本文探究了交通设施改善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县级层面高速铁路开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导致当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了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该影响主要来自于降低流动成本与提升农业生产力带来的"推力"效应和促进当地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拉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交通设施改善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出大省和边缘地区。本文的结论揭示了交通设施改善在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探究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背景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妇女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正在逐步提高,这种趋势给农村和农业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应该运用完善农村女性教育体系,提高其文化素质;推广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激发农村女性农业生产的潜力;对农村家庭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建立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等策略予以解决。
关键词:
劳动力女性化 农业经济 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子成
本文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内生转置回归模型评价了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提升了土地边际产出。不过,稳健性检验也发现,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衰退效应,在劳动力外出前3年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较大,3年后其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递减。而通过追加化肥等投资来替代劳动,则是农户维持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效率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外出 农业效率 土地边际产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占兵
在当前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缩减,弱质化趋势凸显的新常态下,新生代农业劳动力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力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群体特征和利益诉求两个方面,对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新生代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现代意识强烈,而且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增强,但职业期望值较高,对农业生产缺乏认同。同时,该群体在发展环境、创业行为、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和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利益诉求。基于此,国家应大力推动新生代农业劳动力务农行为培育,以应对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挑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