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6)
- 2023(9529)
- 2022(7579)
- 2021(6768)
- 2020(5558)
- 2019(12738)
- 2018(12267)
- 2017(23693)
- 2016(12405)
- 2015(14128)
- 2014(13719)
- 2013(13862)
- 2012(13231)
- 2011(12227)
- 2010(12013)
- 2009(11267)
- 2008(10722)
- 2007(9369)
- 2006(8731)
- 2005(8105)
- 学科
- 济(82051)
- 经济(82001)
- 管理(31866)
- 方法(29141)
- 业(28559)
- 数学(27005)
- 数学方法(26894)
- 中国(20348)
- 企(20285)
- 企业(20285)
- 地方(18329)
- 农(16256)
- 业经(14305)
- 贸(13549)
- 贸易(13541)
- 地方经济(13174)
- 易(13168)
- 学(12573)
- 财(12492)
- 环境(11814)
- 农业(11184)
- 制(10764)
- 融(9746)
- 金融(9746)
- 发(9642)
- 银(9518)
- 银行(9494)
- 产业(9413)
- 行(9252)
- 体(8674)
- 机构
- 大学(190360)
- 学院(187961)
- 济(102585)
- 经济(101273)
- 研究(74626)
- 管理(69235)
- 理学(59498)
- 理学院(58827)
- 管理学(58179)
- 管理学院(57825)
- 中国(57096)
- 财(41444)
- 科学(40110)
- 京(39945)
- 所(37066)
- 经济学(34910)
- 研究所(33665)
- 财经(33611)
- 中心(31555)
- 经济学院(31331)
- 经(30876)
- 农(29546)
- 院(26217)
- 江(26037)
- 北京(25801)
- 财经大学(25055)
- 业大(24983)
- 科学院(23412)
- 范(23008)
- 农业(22993)
- 基金
- 项目(122624)
- 科学(98703)
- 基金(93622)
- 研究(89650)
- 家(81822)
- 国家(81258)
- 科学基金(69336)
- 社会(63797)
- 社会科(60909)
- 社会科学(60891)
- 基金项目(48551)
- 省(43981)
- 自然(41056)
- 自然科(40132)
- 自然科学(40122)
- 自然科学基金(39491)
- 教育(39372)
- 资助(38313)
- 划(37450)
- 编号(32105)
- 部(29311)
- 国家社会(29025)
- 发(28869)
- 重点(28057)
- 中国(26752)
- 成果(25784)
- 教育部(25638)
- 创(25198)
- 人文(24567)
- 发展(24382)
- 期刊
- 济(114833)
- 经济(114833)
- 研究(63941)
- 中国(36445)
- 财(30135)
- 管理(26909)
- 科学(26780)
- 学报(26709)
- 农(26325)
- 经济研究(21155)
- 大学(20916)
- 学学(19980)
- 财经(18394)
- 农业(18288)
- 融(17736)
- 金融(17736)
- 经(16216)
- 技术(15436)
- 问题(15317)
- 业经(14370)
- 贸(14193)
- 世界(13518)
- 国际(12764)
- 教育(12545)
- 技术经济(12103)
- 统计(10951)
- 业(10675)
- 经济问题(9507)
- 策(9354)
- 经济管理(8446)
共检索到291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庞瑞芝
经济转型期间中国工业部门取得了辉煌的增长业绩,在中国工业部门增长的背后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本文从中国工业部门增长的核心入手,剖析中国工业部门35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构建考虑能源消耗的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一是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力与技术变动同全要素能源效率表现之间的关系;二是全要素技术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比较;三是工业部门的人均增加值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U型曲线关系;四是工业部门结构变动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王卢羡 张泉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工业部门35个行业1994-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为此,应建设节能降耗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将能耗与环境污染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政府垄断的能源定价方式,改革能源管理体制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谭志雄
能源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政策参数,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对于揭示能源效率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导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全国以及区域能源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将能源效率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IV、DIFF-GMM和SYS-GMM方法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存在,能源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收敛;运用纠偏LSDV估计方法分区域开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文先 钱学锋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GTFP具有不同分位数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本文利用DEA-SBM模型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相关的非期望产出,并利用GML生产率指数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按区域进行分类测算。数字经济不仅可以赋能予传统工业企业,而且具有绿色价值,可以为中国后疫情时代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国家"六稳六保"目标总任务,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生态文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1.中国经济自1991年底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自上而下的动员、各地的恢复性调整和过去10多年积蓄的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使经济增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经济体系所能承载的峰值。强劲的增长反弹、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速度的不对称、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关联,和中央对种种“过热”信号的积极反应,引起经济学界对此次波动作了多角度的判断。我们的问题是:8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通货膨胀都属于增长型膨胀,是否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仍在重复80年代的循环程式?在市场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最终需求扩张一般不会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或“过热”,而中国的此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磊 刘朝明 胡敏杰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了能源要素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统计实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揭示这些比例关系,对我们认识经济增长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宁
本文构建面板数据下的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从成本角度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动力。研究表明,在诱发企业成本变动的各种效应中,除规模扩大效应之外,技术进步效应最大,其次是要素价格调整效应,再次是效率提升效应。要素价格调整效应中以能源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波动有可能成为制约行业向资源节约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非效率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大鹏 吴育华 朱迎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选取22个沿海发达城市及内地副省级工业城市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04年间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及技术效率变化情况,并提出改善策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路永刚
本文将实现低碳、节能和环保目标下的经济增长作为考察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终极目标,满足这四个目标的工业化被称为"新型工业化",并从"新型工业化"目标约束集出发,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生产力的内涵。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测度方法,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法,对中国1998—2008年30个省份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进行测算,以此评估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增长绩效。研究发现:忽视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力评价方式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存在生产力高估;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部门增长绩效不容乐观,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铁球 张学刚
无论是标准国际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都认为出口可给一国带来静态或动态的生产率提升,但它们都暗含竞争性完备市场的假定前提。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在转型经济与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存在广泛的市场失灵,可能会削弱出口对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并利用1999-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并未明显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内市场体系等。
关键词:
出口 企业异质性 技术进步 生产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昊 李征
本文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和分析我国区域TFP差异及其构成,进而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向TFP驱动转型的困境。研究表明,我国区域TFP增长以东部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差异是TFP增长区域差异的主要成因;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和经济结构性失衡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向TFP驱动转型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增长的重点应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凤莲 董竞泽 高国鹏
本文以内蒙古为例,使用随机前沿模型,估算了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效率和TFP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呈正向变动关系。(2)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力资本水平等提高技术效率,国有工业产值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降低了技术效率。(3)整体而言,各地区TFP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都显著不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坤荣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沈坤荣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虽然这种增长格局已有很大改观,但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份1998—2007年的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的结论有: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2和COD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效率较高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市场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因素对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名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RP、FDI、结构因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