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5)
2023(12614)
2022(10411)
2021(9181)
2020(7734)
2019(17730)
2018(17410)
2017(33494)
2016(18169)
2015(20758)
2014(20915)
2013(20940)
2012(19831)
2011(18257)
2010(18451)
2009(17599)
2008(17373)
2007(15991)
2006(14328)
2005(13174)
作者
(54035)
(45754)
(45727)
(43670)
(28901)
(21732)
(20750)
(17749)
(17122)
(16264)
(15848)
(15210)
(14706)
(14508)
(14390)
(14238)
(13608)
(13483)
(13269)
(13090)
(11552)
(11240)
(10998)
(10489)
(10451)
(10337)
(10060)
(10025)
(9162)
(9048)
学科
(99268)
经济(99160)
管理(55610)
(51478)
(40608)
企业(40608)
方法(35530)
数学(31362)
数学方法(31140)
(26534)
中国(23958)
(23655)
地方(23060)
业经(21732)
(20020)
农业(18293)
(17679)
地方经济(14322)
(14284)
贸易(14278)
(14004)
(13794)
(13786)
银行(13755)
(13471)
金融(13465)
环境(13446)
(13124)
(12887)
财务(12855)
机构
大学(277047)
学院(276924)
(127608)
经济(125092)
管理(102854)
研究(97382)
理学(87656)
理学院(86676)
管理学(85381)
管理学院(84846)
中国(73833)
(59427)
(57289)
科学(55841)
(49623)
财经(46312)
(45312)
研究所(44430)
中心(43894)
(43375)
(41697)
经济学(41527)
业大(38239)
经济学院(37152)
北京(36126)
(35068)
农业(35008)
师范(34767)
(34244)
财经大学(33886)
基金
项目(175255)
科学(138275)
研究(130176)
基金(127763)
(109902)
国家(108975)
科学基金(93102)
社会(86035)
社会科(81522)
社会科学(81499)
(68290)
基金项目(67189)
教育(58997)
自然(56634)
(56608)
自然科(55263)
自然科学(55245)
自然科学基金(54258)
编号(52230)
资助(51635)
成果(43629)
(39629)
重点(39607)
(39149)
(36867)
课题(36378)
国家社会(36258)
(36038)
教育部(34423)
创新(33862)
期刊
(151741)
经济(151741)
研究(86706)
中国(57376)
(47880)
(43885)
学报(40757)
管理(38368)
科学(38261)
大学(31642)
学学(30128)
农业(28886)
(27024)
金融(27024)
经济研究(24731)
财经(24592)
教育(24046)
技术(23956)
业经(23100)
(21280)
问题(19657)
技术经济(15580)
(14929)
(14083)
统计(13755)
世界(13640)
(13374)
理论(13017)
商业(12900)
经济问题(12635)
共检索到427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世勇  张克听  
一、引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产业的演进,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二三产业寻求优化配置,表现为一种时间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华清  周羿  赵波  魏旭  
劳动力的空间自由流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中国而言,自1978年以来,近4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机制是成万上亿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部门的宏大变迁。随着中国劳动力增量的逐步下降甚至为负,如何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2002和CHIPS2013),从教育的外部性视角系统分析了农村地区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否会促进当地农民外出就业。研究发现,平均教育程度的增加对外出就业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力。首先,农村地区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当地农民外出;另一方面,当地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增强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民外出就业。因此,农村地区平均教育程度对外出就业的影响取决于当地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的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强弱。文章最后使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支持了上述研究发现。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政策可能也要因地制宜。对当地企业发达或有潜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可能提高农村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更好;而对其他地区,可以完善农村社会网络,增强乡民联系,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外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慧娟  邵彬涛  
城乡关系是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长期偏向城市的政策,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流动,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纽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和农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认真梳理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机理,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当前我国城乡间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中尚遇到的障碍因素,并根据障碍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雅莉  张明斗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然而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受制于AR、VR、UR三种收入的行为机制。为此,运用政策调节使城市化经济运行趋向充分就业就成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史亮  
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是通过何路径来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而提出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健全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加大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史亮  
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是通过何路径来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而提出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健全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加大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秀芳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检验。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表征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华东地区的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再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转移可以直接驱动经济增长;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可以通过影响非农资本深化程度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高彦彦  
基于江苏省二元经济发展情况,把空间产业转移因素引入传统的部门二元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部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政府政策三类要素对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选择,即从"外地转移"向"本地转移"转变;政府政策则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提高了企业转移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便利了劳动力在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的增加、FDI形式的资本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未促使部门间收入...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曹愉  
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两类经济效应的角力结果,而劳动力转移在这个角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行制度安排下,我国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增强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相反增强了其回流效应和极化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因此,必须在工会制度、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劳动立法体系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重构现行正式制度安排,以改变现在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效应,达到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熊婕  腾洋洋  
文章从刘易斯剩余劳动力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短期和长期异质型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通过实证检验1985~2008年中国不同学历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和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认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对城乡差距缩小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但由于此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提出通过提高技能型劳动力比例和缩短劳动力流动半径扩大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的建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本文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 I)促进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揭示了FD I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