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04)
2023(10214)
2022(8639)
2021(7846)
2020(6637)
2019(14981)
2018(15064)
2017(28532)
2016(15485)
2015(17622)
2014(17881)
2013(17155)
2012(15813)
2011(14598)
2010(15184)
2009(14259)
2008(13483)
2007(12129)
2006(11024)
2005(9994)
作者
(46832)
(39031)
(38863)
(37116)
(24750)
(18503)
(17489)
(15229)
(14874)
(13860)
(13437)
(13040)
(12673)
(12602)
(12122)
(12019)
(11504)
(11372)
(11041)
(10975)
(9989)
(9605)
(9570)
(9047)
(8859)
(8686)
(8498)
(8462)
(8027)
(7667)
学科
(83934)
经济(83872)
管理(46401)
(36327)
方法(31255)
(30731)
企业(30731)
数学(27713)
数学方法(27137)
地方(20324)
中国(18440)
(17555)
(16134)
环境(15809)
业经(15238)
(14034)
地方经济(13616)
(12974)
理论(12798)
(11784)
(11076)
(10847)
(10518)
金融(10511)
农业(10329)
(10272)
贸易(10261)
(10041)
银行(10023)
(9849)
机构
学院(228740)
大学(225447)
(98964)
经济(96887)
管理(84993)
研究(80058)
理学(72594)
理学院(71804)
管理学(70134)
管理学院(69737)
中国(59884)
科学(49318)
(47635)
(42729)
(41066)
(37413)
研究所(37268)
中心(35807)
(35283)
财经(33640)
业大(33414)
经济学(30899)
(30357)
北京(30082)
农业(29134)
(29098)
(28939)
师范(28588)
(27780)
经济学院(27328)
基金
项目(150382)
科学(117812)
研究(108124)
基金(107608)
(94561)
国家(93852)
科学基金(80119)
社会(68742)
社会科(65180)
社会科学(65158)
(60875)
基金项目(55405)
自然(51721)
自然科(50509)
自然科学(50497)
(50329)
教育(50297)
自然科学基金(49514)
资助(45859)
编号(43215)
成果(34810)
重点(34396)
(33401)
(32063)
课题(31636)
(30654)
创新(28736)
国家社会(28553)
科研(28408)
计划(27608)
期刊
(116580)
经济(116580)
研究(67268)
中国(48046)
学报(35943)
管理(34244)
(33824)
(32978)
科学(32826)
大学(27397)
学学(26141)
教育(25051)
技术(23714)
农业(22854)
经济研究(19860)
(18954)
金融(18954)
业经(17410)
财经(17372)
(15123)
统计(14693)
问题(14516)
(13111)
技术经济(12982)
(12154)
决策(11961)
资源(10650)
商业(10479)
(10479)
(10218)
共检索到348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焱  邹华伟  刘德海  李仕明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严峻挑战。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经济补偿和部署警力两种处置策略,构建了应急处置的优化模型,比较了经济补偿、部署警力妥善处置和处置不当事态恶化的三种情境,分别给出了最优的理论解。最后,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理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补偿策略具有事态恶化风险较小的优点,但是容易造成负面的声誉效应。地方政府不依法治理、单纯提供经济补偿的解决思路,从长期上看不利于长治久安。部署警力策略具有经济成本较小的优点,但是处置不当将诱发更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权衡两种应急处置策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德海  谭浩  
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导、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多的民众聚集程度等特点。根据"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要求,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微分博弈模型。考虑社会法治程度和警力处置的两种外生变量,力求通过经济补贴实现社会总损失最小的目标。结果表明:在聚集人群处于较低水平时,当地政府对聚集人群的警力部署程度越大,聚集人群越少,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越多,社会法治程度较高会降低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提高了经济补贴;单位社会损失增加会增加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降低了经济补贴。在聚集人群处于较高水平时,聚集人群随着当地政府警力部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济补贴随着政府警力部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社会法治程度较高会增加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降低了经济补贴;单位社会损失增加会降低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增加了经济补贴。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德海  赵宁  邹华伟  
在应急处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原因迅速采取停建搬迁的应急处置决策,反而对其他地区的类似事件造成了负面的示范效应。本文构建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政府应急策略的多周期声誉效应模型,解释了地方政府维稳策略下全国各地爆发PX事件的扩散效应。研究表明,在无政府声誉效应的单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当周边群众完全采取妥协策略时,地方政府事前强硬表态绝不搬迁将会降低地方政府的期望成本。考虑政府声誉效应的多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做出停产搬迁决策将对未来时期(或其他地区)产生声誉效应,不仅地方政府的预期成本将会上升,而且声誉效应越大,地方政府预期成本增加值越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金全  魏玉嫔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类型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根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阈值特征和类型特征,运用KermacK-mcKendricK传染病模型,构建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型,分析了信息传播(尤其是谣言传播)的特征,以及政府采取信息控制措施如何影响事态演化规律,最后,结合"杞人忧钴"事件进行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的算例分析。研究表明,在谣言的自身传播过程中,谣言传播者的人数先单调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单调减少并趋于零;地方政府对谣言传播施加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降低谣言传播的最大阈值,促使事态尽快收敛。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德海  韩呈军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考虑化工企业立项决策与周边居民抗议行动的斯塔克伯格博弈,构建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扩展式演化博弈模型。由于扩展式演化博弈均衡求解的困难,考虑参与者的心智模型后简化了求解过程。比较怀特流形演化解和心智模型演化解,研究发现,两种演化解均反映博弈双方在稳定状态下的策略选择,但是心智模型演化解更贴近于实际情况。最后,结合大连福佳大化PX事件案例,比较了怀特流形演化解和心智模型演化解的均衡求解结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君君  闫龙  周莹莹  
分析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个体行为信息传播的成因、动力和路径,刻画了群体行为的特点,建立了行为信息传播模型,并运用行为信息传播模型与动态优化理论研究了政府对环境污染群体事件的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政府可根据群体性事件中个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舆情引导、澄清不良行为信息;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应明确态度以维持政府公信力,对闹事分子进行隔离以避免不良行为信息扩散,根据群众的心理特点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且给予群众以适当补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贾留战  马红宇  
群体性事件是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为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介绍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模型,通过相对剥夺、群体认同和集体效能来解释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阐述了相对剥夺中的个体相对剥夺和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群体认同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和集体效能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最后指出社会抗争模型需要对模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并将其他重要因素如群际情绪、政治信任等因素包含到模型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美灵  
当前我国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其生成机理呈现出"怨恨唤起—怨恨动员—怨恨感染—怨恨发泄"的现实逻辑。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已经难以为继,协同治理为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依据。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困境在于理念滞后造成协同治理的缺失;制度不完善难以为协同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畅使协同治理难以展开。因此,要克服协同治理的困境,必须要转变观念,提升协同治理的意识;切实完善农村居民环境权相关法律体系,为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保障;构建主体间良好的合作机制,大力发挥媒体与社会组织参与功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福廷  
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应急管理考量着高校乃至政府机关危机管理的水平。置身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其突发群体性事件也必然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信息传播的聚合效应,对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网络也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及时地获取校园舆情动态,在突发事件萌芽期进行预警处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枫  任荣明  
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需同时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三者的关系。基于CGSS 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环境问题会增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经济发展会降低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而如果将环境问题作为中介因素,那么经济发展会通过环境问题增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因此,要坚持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同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增强民众对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信心,促进社会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枫  任荣明  
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需同时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三者的关系。基于CGSS 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环境问题会增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经济发展会降低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而如果将环境问题作为中介因素,那么经济发展会通过环境问题增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程度。因此,要坚持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同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增强民众对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信心,促进社会稳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琼瑛  
目前,劳动保障监察中遇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劳动者的诉求方向扩大,非理性维权事件增多,超出法律基准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同时,引导企业不断探索、提高人性化管理程度,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是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当务之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俊  霍良安  
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通过构建交互演化模型来刻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过程,分析微博环境中两个舆论场之间相互影响机理,探讨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趋势,提出了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小茹  张全省  
转型期陕西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究其源头有社会原因、制度原因,也有当事人法治意识淡漠的主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基层干部的官僚主义,办事拖沓,不作为,致使一些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由小事情演变成群体性大事件。虽然其呈现多发性态势,由单纯泄愤型或经济诉求型向经济政治复合诉求型转变趋势,但它不是要推翻党和政府,而是迫使政府满足自身诉求,应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处置,构建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建设透明公正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农民法律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峰  
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其特有的内涵和性质,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动预防,妥善处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