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9)
2023(9556)
2022(8019)
2021(7061)
2020(5948)
2019(13245)
2018(12964)
2017(25348)
2016(13515)
2015(14909)
2014(15173)
2013(15062)
2012(14281)
2011(13249)
2010(13440)
2009(12785)
2008(12572)
2007(11369)
2006(10235)
2005(9712)
作者
(40695)
(34389)
(34063)
(32756)
(21940)
(16263)
(15403)
(13075)
(12901)
(12276)
(12041)
(11441)
(11318)
(11083)
(11011)
(10584)
(10114)
(10028)
(9731)
(9647)
(8919)
(8374)
(8267)
(7854)
(7727)
(7717)
(7703)
(7231)
(6985)
(6599)
学科
(79385)
经济(79296)
管理(45255)
(38969)
(33415)
企业(33415)
方法(26579)
数学(23426)
数学方法(23258)
(19095)
地方(18277)
(17445)
中国(16954)
(15075)
业经(15056)
(14111)
(13304)
地方经济(13003)
(11929)
金融(11927)
(11535)
银行(11516)
(11348)
财务(11326)
财务管理(11299)
(11056)
企业财务(10894)
环境(10525)
体制(10517)
产业(9699)
机构
大学(209407)
学院(207960)
(100380)
经济(98569)
研究(75877)
管理(75588)
理学(64558)
理学院(63816)
管理学(62889)
管理学院(62481)
中国(57003)
(48259)
(42748)
科学(42611)
(38481)
财经(37740)
研究所(34454)
(34115)
经济学(33648)
中心(32915)
(31913)
(31185)
经济学院(29900)
财经大学(28024)
业大(27189)
(26975)
北京(26854)
(24898)
师范(24609)
(24471)
基金
项目(132787)
科学(106057)
基金(99492)
研究(95902)
(86501)
国家(85874)
科学基金(73863)
社会(65680)
社会科(62538)
社会科学(62523)
基金项目(51731)
(50528)
自然(45807)
自然科(44751)
自然科学(44737)
自然科学基金(43999)
教育(43564)
(42108)
资助(41064)
编号(35345)
(30747)
重点(30516)
成果(29810)
(29518)
(29053)
国家社会(28504)
(27339)
教育部(26935)
(26656)
创新(25891)
期刊
(119171)
经济(119171)
研究(68967)
中国(41080)
(39050)
学报(31668)
管理(31355)
科学(29557)
(28786)
大学(24750)
学学(23879)
(22571)
金融(22571)
财经(21062)
经济研究(20694)
农业(18524)
(18264)
技术(17223)
业经(15786)
教育(15701)
问题(15262)
技术经济(11841)
(11471)
世界(10623)
统计(10451)
国际(9851)
经济问题(9544)
(9449)
现代(9324)
经济管理(9284)
共检索到323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晓鸥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经济结构分化及其他非结构性因素对国内结构性通胀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并通过FAVAR计量模型,使用2002—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一步验证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结构分化特征和其他非结构性因素对结构性通胀的作用效果和作用路径不同。因此,应更加关注经济结构分化引发的结构性通胀风险防范,在治理结构性通胀方面,应重视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结构性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总量政策的协同配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江建中  
本文归纳十多年来循环出现的通胀高峰和调控政策在经济波动中的演化机制;着重分析物价上涨的机理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和重新分配效应;指出通胀在中国极易加剧结构扭曲、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经济发展难以进入稳定而健康的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孝星  张宁  
针对今年7、8月份以来国内CPI的连续走高,本文从宏观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中国经济由供给或需求扰动构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而全面评估国内在短期与长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本文认为,7、8月份的国内CPI上涨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事件的短期影响。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推进,短期内的通货膨胀风险将会得到缓解。长期来看,供给侧的资源和要素价格上涨,以及需求侧的货币投放过多、投资效率低等因素,已经构成未来的通货膨胀风险。为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本文建议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进行多方面调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苏梽芳   李嘉政   王婷伟  
本文将数字化引致的可贸易性结构变迁纳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框架,结合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长期结构性通胀形成的理论作用机制,并使用包含89个国家的国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抑制了服务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相对价格(结构性通胀),且这一结论在高收入水平国家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服务可贸易性及服务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相对生产率两条途径对结构性通胀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研究对深刻理解数字经济的宏观经济效应、预测中国结构性通胀的长期趋势,以及优化宏观经济策略等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艳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有经济学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进行解读,二是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在理论渊源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论上可以归源于萨伊定律及之后的供给学派,另一些学者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其真正的来源。遵循经济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参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既不能简单归于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也不单单是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艳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有经济学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进行解读,二是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在理论渊源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论上可以归源于萨伊定律及之后的供给学派,另一些学者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其真正的来源。遵循经济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参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既不能简单归于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也不单单是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它与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变迁相联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与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甚至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演变都是分不开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小娟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结构性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回顾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发现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路径;集群和分散是区域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因;需求变动是经济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回顾美国、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现状,本文总结了美国和日本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四大启示:一是释放消费需求、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释放市场潜能、谨慎运用行政力量;三是研发创新技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四是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内部升级路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流动性与通胀之间的交替变化给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所谓流动性过剩(不足)实质是货币市场与非货币市场"双失衡"并存、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外化反映,流动性陷阱则是流动性不足的极端表现。而储蓄、消费失衡的经济结构矛盾容易内生货币条件宽松和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因此,由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构性通胀,由流动性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替反复,很可能成为未来宏观调控长期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物价...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理查德·N.库珀  丁俊萍  
本文假定美国确实有一个“新经济”,将讨论其事实根据,考察围绕“新经济”的争论和证据。探讨“新经济”的出现──如果它确实存在──可能对世界上其它地区包括亚太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捷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十五”计划的主线。纵观 1 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过程 ,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 ,许多地区的结构调整工作也陷入了“调不准”“调不好”甚至“调不动”的尴尬局面中 ,究其原因 ,首先必须反思指导思想或者说理论上存在着的一些误区 ,然后才能根据实践探讨新的思路及设想。本文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践 ,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一些理论上的反思 ,并提出构建云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协调联动机制的新设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龙少波  陈璋  
中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价格上涨的"二元分化"结构性特征: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进而推动整体价格上涨。本文在考虑城乡物价差异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构建部门间工资不完全追赶模型来解释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成本减小,城乡物价水平差异缩小,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缩小农业部门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计划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减小长期的结构性通胀压力的影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杨政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性调整 ,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构性矛盾调整的主要目标———通过改革、转轨、制度建设 ,建立起由市场经济力量推动的适宜于国民经济结构自行调整、持续调整的运行机制 ,主要措施有设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积极加快体制创新、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传谌  翟绪权  张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的特殊性质、"主导作用"的特殊功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需要我国国有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本文在分三个阶段按"国有工业产出占工业总产出比重"、"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三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对我国国有经济从1956~2012年的结构性调整历程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