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94)
2023(16914)
2022(14257)
2021(12811)
2020(10887)
2019(24807)
2018(24067)
2017(45678)
2016(24689)
2015(27455)
2014(27232)
2013(27048)
2012(25377)
2011(23310)
2010(23831)
2009(22368)
2008(22329)
2007(20422)
2006(18272)
2005(16288)
作者
(74946)
(63321)
(62925)
(59903)
(39869)
(30320)
(28486)
(24460)
(23770)
(22358)
(21578)
(20733)
(20365)
(19876)
(19789)
(19465)
(19005)
(18518)
(18154)
(18106)
(15852)
(15714)
(15324)
(14398)
(14338)
(14140)
(13967)
(13905)
(12834)
(12499)
学科
(119018)
经济(118872)
管理(75252)
(71658)
(57149)
企业(57149)
方法(44786)
数学(39172)
数学方法(38810)
(36631)
(30654)
中国(28792)
业经(26857)
地方(25751)
(25627)
农业(24267)
(23759)
(18856)
贸易(18847)
(18262)
(18070)
(17657)
财务(17617)
财务管理(17572)
(17454)
银行(17394)
(17062)
金融(17057)
企业财务(16685)
环境(16676)
机构
大学(367159)
学院(365845)
(158888)
经济(155655)
管理(137011)
研究(129178)
理学(117778)
理学院(116457)
管理学(114543)
管理学院(113866)
中国(97599)
科学(78187)
(76468)
(74628)
(71097)
(66465)
研究所(60019)
中心(58767)
财经(58153)
业大(57571)
(56802)
农业(55130)
(52535)
经济学(49716)
北京(47791)
(45962)
(45663)
师范(45408)
经济学院(44528)
(43860)
基金
项目(240542)
科学(188720)
基金(175874)
研究(171325)
(155155)
国家(153831)
科学基金(130357)
社会(112508)
社会科(106464)
社会科学(106433)
(94322)
基金项目(93040)
自然(83397)
自然科(81468)
自然科学(81436)
自然科学基金(80009)
(79028)
教育(77631)
资助(70556)
编号(67180)
成果(55344)
重点(54880)
(53297)
(52445)
(50070)
国家社会(47290)
课题(47195)
创新(46944)
(46785)
科研(46263)
期刊
(185186)
经济(185186)
研究(109527)
中国(75282)
(68912)
学报(63752)
(60145)
科学(56623)
管理(50571)
大学(48090)
学学(45878)
农业(44941)
(35975)
金融(35975)
教育(31971)
业经(29953)
财经(29902)
经济研究(29792)
技术(29335)
(25747)
问题(24097)
(22148)
(20175)
技术经济(19029)
(18508)
统计(17193)
世界(17109)
科技(16581)
业大(16442)
商业(16337)
共检索到557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梅继霞  彭茜  李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精英参与村庄治理,发挥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很多地方形成"富人治村"的乡村治理模式。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揭示经济精英参与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及条件。经济精英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机驱使采取体制内或体制外参与方式影响乡村治理绩效,其效果依赖于主体素质、村民自治制度及信任关系等条件。本研究可以拓展精英参与村庄治理的理论研究,并为促进经济精英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连刚  陈星宇  谢彦明  
中国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治理主体缺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村集体经济支撑等结构性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重塑了乡村公共领域的治理结构,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本研究通过建立“动因-行为-绩效”和“主体禀赋-场域支持”两个逻辑分析范式,构建了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动态过程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基于4个典型案例解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依存条件。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行为机制为:利益互嵌-协同联动机制、矛盾调解-长效稳定机制和民生普惠-扶持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行为机制为:资源整合-节本增收机制、村社共建-固基强村机制、“培训+就业”助农机制和认知驱动-文化造血机制。同时,“村‘两委’+合作社”共治模式能更显著地提升乡村治理绩效。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禀赋、村庄场域支持网络两类依存条件的积极作用,一要充分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潜力与动力;二要健全乡村治理格局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选育机制;四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多元化新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家德  李智超  
面对"公地悲剧"的问题,奥斯特罗姆提出自主治理模式作为解决之道,但自定规章要如何相互监督?奥斯特罗姆指出需要信任机制、互惠机制及声誉机制才能形成有效监督,而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向这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社会资本。本文即在理论上提出,在关系层面,相互为利、人情交换、可信赖行为、情感关系及第三方信任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在社会网络结构上,封闭性,强规范,口碑网络以及网络动员可以带来结构性信任,另外在认知层面,社区认同感也是重要一环。本文以TM村的访谈资料分析了从传统乡村社区的宗族关系、长老权威以及乡规民俗到今天现代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本仍扮演一定信任机制的角色,但NGO成为动员者,并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蓉  施国庆  
通过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Z村6名乡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为进行深描,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Z村乡村经济精英历经了生计危机下的自主创业、政府介入下的积极成长和创业成功后的护村守业等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经济精英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以下要点:第一,产业、民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正式性规范具有政策导向作用;第二,村内熟人信任机制与"面子观"约束机制等非正式性规范具有行动保障作用;第三,相关社会现象和村内价值理念等表意性符码具有价值感召作用;第四,精英自身及村庄所拥有的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具有行动基础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光华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谢庆勇  应洪斌  王其雄  
文章通过国内五家案例企业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动态环境下酌情性CSR和发展性CSR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酌情性CSR和发展性CSR都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环境动态性起着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强化了酌情性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发展性CSR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则起到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深化了对CSR作用的理解,并对企业CSR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王宝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仲斌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出发,结合中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发展历程及目标模式,就中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我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是逐步向目标模式演进的,但现状仍然与目标模式相去甚远,远未达到均衡状态,政府应创造条件,对不同的经济组织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绍合  胡岳岷  陈雨霏  
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治理是一个沉寂了几百年的古老名词,进入21世纪开始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成为学术热词。但是,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中国乡村数量庞大,地域分布辽阔。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仍处于弱势地位,紧张的干群关系导致乡政村治互相扯皮,农地制度安排成为乡村治理的矛盾焦点,不发达的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治理的软肋。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框架,也就是说,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作用,坚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英魁  徐彩勤  
回顾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精英群体的比较优势并非纯粹主体性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使之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赋权机制。传统社会的系统性赋权,使这一群体构成多元,治理功能强大;近代社会传统的赋权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使之呈现出混杂式的群体样态,其中经济精英治理功能凸显而政治精英式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单一的政治赋权机制使无产阶级政治精英成为主导,乡村治理呈现出典型的统治与管理特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复合式精英群体重又出现,并承担了系统的乡村治理功能;新时代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赋权机制,“新乡贤”的政策话语为精英群体打造注入了动力,其治理功能处于新的建构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治理功能,优化当前精英赋权机制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顾岳汶  吕萍  
基于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晰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范围;从权利层面显化了资产属性;从市场层面完善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实现了资产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在乡村与城镇之间的流动。进一步而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户个体收入的增加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谷继建  颜珂  
宏观经济失衡中的经济发展节奏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往在研究宏观经济失衡时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节奏上,而不是从制度的内在需求入手分析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制度变迁具有模仿性,只有制度达到相对均衡才会使宏观经济实现均衡。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的原理为框架,以天津、北京、上海、成渝四个"新特区"为案例,来分析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制度内生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解学梅  王宏伟  
以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案例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方法,从联盟合作机制视角,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机制模型,对联盟稳定性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得出以下命题:运行机制、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和整合机制共同构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长效合作机制,该四维机制作为联盟运行的机制保障,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政府政策能强化联盟合作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促进作用。结论可为战略联盟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以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