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14)
- 2023(21705)
- 2022(18486)
- 2021(16805)
- 2020(14211)
- 2019(31969)
- 2018(31580)
- 2017(60954)
- 2016(33001)
- 2015(36716)
- 2014(36352)
- 2013(35990)
- 2012(33049)
- 2011(29861)
- 2010(29873)
- 2009(27816)
- 2008(27162)
- 2007(24304)
- 2006(21719)
- 2005(18896)
- 学科
- 济(150336)
- 经济(150100)
- 业(110458)
- 管理(101972)
- 企(91547)
- 企业(91547)
- 方法(61847)
- 数学(51410)
- 数学方法(50813)
- 农(50541)
- 业经(38536)
- 财(37505)
- 中国(37117)
- 农业(33586)
- 地方(30419)
- 学(30194)
- 制(26079)
- 务(25147)
- 财务(25072)
- 财务管理(25034)
- 贸(23756)
- 贸易(23745)
- 企业财务(23738)
- 理论(23585)
- 和(23307)
- 易(23010)
- 技术(22994)
- 环境(22905)
- 划(21139)
- 策(20547)
- 机构
- 学院(477337)
- 大学(473449)
- 济(199026)
- 经济(195027)
- 管理(187635)
- 理学(162451)
- 理学院(160689)
- 研究(160371)
- 管理学(157855)
- 管理学院(157001)
- 中国(120280)
- 科学(100255)
- 京(99634)
- 农(91996)
- 财(87579)
- 所(80882)
- 业大(76567)
- 研究所(73778)
- 中心(72942)
- 农业(71453)
- 江(70775)
- 财经(70725)
- 经(64381)
- 北京(61821)
- 经济学(60272)
- 范(60158)
- 师范(59522)
- 院(57443)
- 州(56218)
- 经济学院(54141)
- 基金
- 项目(325239)
- 科学(255832)
- 基金(236963)
- 研究(232774)
- 家(207959)
- 国家(206150)
- 科学基金(177240)
- 社会(150206)
- 社会科(141801)
- 社会科学(141755)
- 省(127861)
- 基金项目(125763)
- 自然(115922)
- 自然科(113297)
- 自然科学(113266)
- 自然科学基金(111237)
- 划(106708)
- 教育(105700)
- 资助(96743)
- 编号(93439)
- 成果(74063)
- 重点(72846)
- 部(70944)
- 发(70153)
- 创(68336)
- 课题(63697)
- 创新(63559)
- 科研(62194)
- 国家社会(61993)
- 教育部(60515)
- 期刊
- 济(225550)
- 经济(225550)
- 研究(137078)
- 农(87955)
- 中国(87185)
- 学报(79355)
- 科学(72294)
- 管理(70752)
- 财(68088)
- 大学(60402)
- 农业(59309)
- 学学(57812)
- 教育(43527)
- 技术(41320)
- 融(40932)
- 金融(40932)
- 业经(39625)
- 财经(35209)
- 经济研究(35083)
- 业(30747)
- 问题(30719)
- 经(30420)
- 技术经济(25322)
- 版(24197)
- 科技(22991)
- 现代(22194)
- 统计(22058)
- 商业(21667)
- 世界(21662)
- 业大(20965)
共检索到699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欣 张华 董玥
农业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农业碳减排已迫在眉睫。在计算2009—2016年武汉城市圈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并定量分解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农业碳排放总量在2016年高达2.22×10~6t,相比于2009年翻番,同时武汉城市圈2009—2016年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整体和各地区表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和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较明显地抑制武汉城市圈农业碳排放增长,而农业生产规模效应促进各地区的农业碳排放。笔者提出可以从差异化的农业碳减排措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等方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低碳农业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构建一套适合"两型社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寻求合理的碳减排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以IPCC碳排放清单为依据,从4个一级项目27个二级项目系统地计算了武汉市城市圈2001~2009年各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并进一步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LMDI)定量分解了影响武汉城市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废弃物处理是武汉城市圈碳排量最多的项目,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等市,城市圈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地理强度和经济强度的年均递增(减)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土地低碳利用对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估算了武汉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由1996年的952.82万t上升到2010年的4 550.35万t,年均增长11.82%,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2)武汉城市圈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耕地最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强度及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圈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时空差异,时间...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卫涛 张俊飚 周万柳
协调好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的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并对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的农业发展处于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必须尽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武汉城市圈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萌 甘臣林 陈银蓉 梅昀
本文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主观决策因素。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意向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控制力较弱;2)经济收益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动力,而就业保障程度则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阻力,感知风险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3)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村集体的信任度;4)受制于村集体的统一流转,农户的自我决策能力较弱,对行为意向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本文建议建设因地制宜的租金制度,促进农地信息交易平台的建立,同时优化务工环境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关键词:
社会空间分异 武汉城市圈 人口普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一萍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状态,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是不相符的。文章选取武汉城市圈中的黄冈市为例,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由点及面对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黄冈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从八大经济区的角度测算各省农业碳排放和碳源贡献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对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各因素在不同时空层面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稻田碳排放占比最大,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农用物资与农田利用碳排放占比最大,大西北除宁夏、新疆外,动物养殖碳排放占比最大;各省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农业对外开放度、人均农业GDP对大部分省份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海玥 张安录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技术构建了多空间尺度农地城市流转经济驱动机制模型,以揭示不同空间尺度因子对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显示:①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差异有61.99%是各县域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8.01%是其所在市的差异造成的;②GDP和城镇土地比较收益对农地城市流转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农地投入和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则具有负向驱动作用;③市域GDP会强化县域GDP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但会弱化县域城镇土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市域粮食自给率会弱化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向关联;④市域层次变量的引入解释了88.77%的县域农地城市流转平均规模差异,75.47%的县域城镇用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8.67%的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5.03%的各县(市、区)距武汉市中心距离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道猛 鲁德银
分析了武汉城市圈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散-散"现状,通过电子商务战略联盟改造农业产业化组织思路,以大型产业化专业化流通企业为中心构建产销物流运对接平台的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战略,整合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等产业化前端组织,引入社区鲜活农产品专卖形式,构建超市+社区联盟专卖店的产业化后端组织,以提升产业化主体的产销物流配送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并设计出产业化组织基础上电子商务平台框架。
关键词:
鲜活农产品 电子商务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高 袁征 李贝歌 张宏亮 张玉 郑美洁
[目的]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实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ESDA)对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32%和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节能减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沂 沈昊婧 贺灿飞
从不同层次选取反映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综合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分工合作;采用偏离份额法模型定量研究了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武汉城市群呈整合态势,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依自身优势进行调整;②各城市间的产业相似性呈现距离衰减特征;③出现总部向武汉集中、生产向周边地市扩散的"双迁模式";④城市群等级结构的"断层"、政府的调控机制、基础设施条件等影响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
关键词:
武汉城市群 经济整合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雅鹏 吴娟 闫建伟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不懈的追求目标。本文首先提出现代化农业的新内涵:开放性、科技创新性。根据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减轻资源压力、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顺应国际农业发展趋势等4大任务;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信息化建设,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提出了三化同进,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培育新型农业人才等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