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68)
- 2023(8699)
- 2022(7179)
- 2021(6505)
- 2020(5317)
- 2019(12137)
- 2018(11706)
- 2017(21927)
- 2016(11506)
- 2015(13202)
- 2014(12817)
- 2013(13018)
- 2012(12758)
- 2011(12106)
- 2010(11857)
- 2009(11297)
- 2008(10757)
- 2007(9430)
- 2006(8752)
- 2005(8274)
- 学科
- 济(76400)
- 经济(76337)
- 管理(28442)
- 方法(25801)
- 业(24615)
- 数学(23474)
- 数学方法(23359)
- 中国(19641)
- 企(18156)
- 企业(18156)
- 地方(17307)
- 学(13839)
- 农(13361)
- 贸(13274)
- 贸易(13262)
- 易(12910)
- 地方经济(12767)
- 业经(12379)
- 财(11456)
- 融(10811)
- 金融(10810)
- 制(10621)
- 环境(10312)
- 银(9459)
- 银行(9436)
- 行(9275)
- 发(9237)
- 农业(9062)
- 关系(8822)
- 体(8607)
- 机构
- 大学(183034)
- 学院(178133)
- 济(95441)
- 经济(94124)
- 研究(77059)
- 管理(61254)
- 中国(58656)
- 理学(52089)
- 理学院(51409)
- 管理学(50721)
- 管理学院(50383)
- 科学(43123)
- 京(40136)
- 所(39946)
- 财(39544)
- 研究所(36361)
- 经济学(32988)
- 中心(31819)
- 财经(31628)
- 农(30026)
- 经济学院(29543)
- 经(29053)
- 院(27430)
- 北京(26315)
- 江(25216)
- 科学院(24376)
- 农业(23785)
- 财经大学(23694)
- 业大(23636)
- 范(22319)
- 基金
- 项目(115374)
- 科学(91708)
- 基金(88094)
- 研究(81503)
- 家(79106)
- 国家(78572)
- 科学基金(65445)
- 社会(57017)
- 社会科(54317)
- 社会科学(54304)
- 基金项目(44514)
- 自然(40083)
- 省(39804)
- 自然科(39159)
- 自然科学(39139)
- 自然科学基金(38496)
- 资助(37627)
- 划(35437)
- 教育(35399)
- 编号(28061)
- 部(27616)
- 发(27133)
- 重点(27111)
- 国家社会(26297)
- 中国(26073)
- 教育部(23786)
- 成果(23530)
- 创(23200)
- 发展(22455)
- 展(22161)
- 期刊
- 济(109230)
- 经济(109230)
- 研究(62949)
- 中国(36437)
- 学报(29476)
- 财(28036)
- 科学(28010)
- 农(27635)
- 管理(25446)
- 大学(22533)
- 学学(21425)
- 经济研究(20271)
- 农业(19322)
- 融(18536)
- 金融(18536)
- 财经(17702)
- 经(15625)
- 世界(14771)
- 贸(14609)
- 问题(14489)
- 国际(14191)
- 技术(13559)
- 业经(12445)
- 教育(12378)
- 业(11538)
- 技术经济(10640)
- 统计(9561)
- 经济问题(8731)
- 经济管理(7985)
- 策(7726)
共检索到285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曾智华
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尤其在非洲更是被各国所推崇和效仿。这种做法是否行之有效?非洲的实践与中国有何不同?这就需要对中非的特区实践进行比较研究。该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和非洲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学习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在非洲经济特区投资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文还就如何战略性地借鉴中国经验来发展非洲的经济特区或工业园区提出了建议。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特区非常成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教训可供汲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部分国家在发展经济特区方面缺乏经验。自2006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包括非洲地区)推行经济特区或园区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世界经济黄皮书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王洛林张宇燕/主编2015年1月/69.00元ISBN 978-7-5097-6890-7本书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亚太、拉美、西非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2014年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大宗商品等问题和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多边开发银行发展现状等年度热点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对2015年世界经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学者以及普通民众等各界人士对这场危机的思索与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天祥 魏清泉
从1979年起,我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划出共338.4平方公里的四小块地方,筹办经济特区。三年多来,特区建设进展迅速,举世瞩目。它们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经济管理经验、扩大出口贸易和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区位条件以及各区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泰和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展望黄泰和目前,我国举办的经济特区共五个。其中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特区和福建省的厦门特区均是于1980年开始举办的。海南经济特区是于1988年才举办的。深圳特区的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现时人口为140万。珠海为121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红
免税区或其他名义的自由经济区域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大亚历山大征服腓尼基岛的时代。虽然免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却迟至近20年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约有70多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近400个免税区。然而,理论界却鲜有人运用贸易理论分析免税区。直到1974年Hamada才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在标准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孙安琴
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的进程既定格局,均受到国内、国际背景的规定。迄今为止,以1992年为主要界线,经济特区经历了两种有显著差异的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既有突进,也有局限性。9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的加速演进,汇聚成了经济特区面临大挑战的场景,改变了其在全国的综合性的优越位势。经济特区需要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的、多元化的进取格局中,实事求是地选择新的发展立足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阶段性的转变,实现新的跃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由陶一桃、鲁志国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详细记载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发展、演变历程的史书。它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起步到飞速发展的神奇的历史进程,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转型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与轨道。书中许多思想与论述对人们研究特区,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高度评价了经济特区的意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创立市场经济的绿洲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或比邻港澳,或远离计划经济中心),首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明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关于经济特区的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经济特区将长远存在,是未来国际贸易自由化总趋势与资本等生卢要素国际移动的障碍普遍存在两相矛盾的结果;亚太经济增长迅猛为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趋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特区在地理分布和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多大改变,但未来经济特区的功能必将有所侧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海平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路径。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而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起点,起到了转型空间诱致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制度变迁 非均衡转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Joseph Stiglitz Jeffrey Sachs
回顾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导致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增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塑,各经济体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促进对国际及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探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举办了以"世界经济与中国2022:聚焦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未来"为主题的学术年会,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新挑战,展望未来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新变化。本刊从国际嘉宾演讲中择发有代表性的演讲,分别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塑视角展望全球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希望以此推动经济金融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丁纯 许一览 杨小海
本文首先阐述了欧洲、美国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特点;然后深度剖析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未来欧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容乐观,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的一部分,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将趋缓。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经济 金融市场 监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曾智华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增长奇迹",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经济特区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一些案例研究、专访、实地调研和大量的文献综述,简要概括中国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成功经验和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增长引擎 经济特区 产业集群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天禄
2022年,重庆市金融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响应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强化调控“稳总量、降成本”。2022年,受疫情影响,重庆市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关键词:
重点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