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2)
2023(8804)
2022(6708)
2021(6178)
2020(4677)
2019(10594)
2018(10139)
2017(18968)
2016(9704)
2015(11147)
2014(10847)
2013(10858)
2012(10415)
2011(9842)
2010(9589)
2009(9121)
2008(8594)
2007(7506)
2006(7024)
2005(6547)
作者
(27489)
(23175)
(23092)
(22271)
(14866)
(10829)
(10319)
(8975)
(8798)
(8324)
(7979)
(7500)
(7490)
(7402)
(7319)
(7123)
(6864)
(6630)
(6527)
(5978)
(5901)
(5504)
(5454)
(5355)
(5333)
(5269)
(4868)
(4567)
(4557)
(4534)
学科
(70820)
经济(70776)
管理(24485)
方法(21399)
(19977)
数学(19618)
数学方法(19553)
中国(18899)
地方(17021)
(14263)
企业(14263)
(13189)
业经(12891)
地方经济(12584)
(11958)
贸易(11950)
(11649)
(10068)
环境(9794)
(9470)
(8960)
农业(8954)
(8868)
金融(8867)
(8764)
(8548)
银行(8548)
(8391)
产业(8383)
关系(7831)
机构
大学(151384)
学院(150969)
(84681)
经济(83578)
研究(61418)
管理(53138)
中国(47731)
理学(45103)
理学院(44586)
管理学(44183)
管理学院(43885)
(34455)
(31796)
科学(31226)
(29956)
经济学(29636)
财经(27774)
研究所(27079)
经济学院(26505)
中心(25662)
(25483)
(21831)
北京(21067)
财经大学(20598)
(20432)
科学院(19285)
(19255)
师范(19158)
(18659)
社会(18476)
基金
项目(95536)
科学(77119)
研究(73702)
基金(72266)
(62253)
国家(61801)
社会(52683)
科学基金(52614)
社会科(50175)
社会科学(50164)
基金项目(36514)
(33394)
教育(32280)
资助(29394)
自然(28758)
(28633)
自然科(28086)
自然科学(28079)
自然科学基金(27609)
编号(27097)
国家社会(24089)
(23559)
(22997)
中国(22880)
成果(22285)
重点(21903)
发展(20590)
教育部(20448)
(20299)
(19876)
期刊
(99482)
经济(99482)
研究(54328)
中国(29433)
(24132)
管理(21630)
科学(19520)
经济研究(18572)
(18327)
学报(18143)
(15926)
金融(15926)
财经(15439)
大学(14840)
学学(14122)
(13672)
问题(13140)
(12832)
农业(12819)
技术(12646)
业经(12645)
世界(12146)
教育(11862)
国际(11559)
技术经济(9462)
统计(8266)
经济问题(8152)
(7110)
改革(7016)
(7016)
共检索到239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海平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路径。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而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起点,起到了转型空间诱致的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冷静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成立了经济特区,如今改革开放已经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积极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伟丽  方晓萌  
中国特色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实行特定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来达到建设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文章利用制度演进视角和动态分析视角,梳理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经济特区具有世界经济特区的主要基本特征,但在发展背景、建设基础、历史使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演进机理与发展问题,借鉴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从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竞争优势、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提升特区的协调协同发展水平、推进营商环境制度化建设、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以此丰富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中的中国样本。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易明  姬超  
经济转型事关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和保证。所谓转型即是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单纯依赖资源投入、忽略资源约束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传统方式,而这一点依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转型模型显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对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将难以避免,但将模型的构成延展至社会规范后,资源高效、合理使用的均衡将重新实现。接下来,本文提出主动建立并遵守社会规范,并以非掠夺性政府为前提,多样性的、公平的、非歧视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则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健全的深圳经济特区为实证对象揭示了深圳奇迹的真相以及转型任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钟坚  罗海平  
原生市场起源的内在规律同样支配着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内在化起源于共同体的边界和尽头,特区模式是我国非均衡、渐进式对外开放和转型市场形成的帕累托改进。作为内地共同体的"人拟边界",特区充当了共同体与外部世界的"市场集聚地"和"交换中介"。而作为"公共产品",特区既要为转型市场提供试验,又需迅速成为渐进市场化"诱致极点"。特区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旧体制能否生产出具有"改革家精神"的"改革家"。因为"改革家"是中国式转型经济的独特增长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姬超  
产业转型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真实的经济发展场景中考察比较五个经济特区的增长与结构演变差异,从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产业转型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减趋势,长期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不同地区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在长期的演化方向大体一致,但演化路径却存在极大差异,可持续增长要求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转型根植于经济增长系统,两者互为因果而动态累积,可持续增长要求总量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清和  潘道远  
中国经济特区可分为传统特区和新特区两大类,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传统特区功能定位由"利他性"转变为"互利的自身成长性",新特区功能定位则立足于特区,探索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转型时期特区功能转换成为扩大开放的前沿地区、科技创新的源泉地区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质心地区。调整政府职能和产业结构以适应更高水平开放,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引进创新人才,继续发挥特区"试错权"、促进体制创新是特区实现功能转换的三个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天祥  魏清泉  
从1979年起,我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划出共338.4平方公里的四小块地方,筹办经济特区。三年多来,特区建设进展迅速,举世瞩目。它们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经济管理经验、扩大出口贸易和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区位条件以及各区的发展方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红  
免税区或其他名义的自由经济区域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大亚历山大征服腓尼基岛的时代。虽然免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却迟至近20年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约有70多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近400个免税区。然而,理论界却鲜有人运用贸易理论分析免税区。直到1974年Hamada才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在标准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孙安琴  
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的进程既定格局,均受到国内、国际背景的规定。迄今为止,以1992年为主要界线,经济特区经历了两种有显著差异的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既有突进,也有局限性。9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的加速演进,汇聚成了经济特区面临大挑战的场景,改变了其在全国的综合性的优越位势。经济特区需要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的、多元化的进取格局中,实事求是地选择新的发展立足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阶段性的转变,实现新的跃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由陶一桃、鲁志国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详细记载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发展、演变历程的史书。它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起步到飞速发展的神奇的历史进程,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转型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与轨道。书中许多思想与论述对人们研究特区,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高度评价了经济特区的意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创立市场经济的绿洲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或比邻港澳,或远离计划经济中心),首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明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关于经济特区的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经济特区将长远存在,是未来国际贸易自由化总趋势与资本等生卢要素国际移动的障碍普遍存在两相矛盾的结果;亚太经济增长迅猛为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趋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特区在地理分布和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多大改变,但未来经济特区的功能必将有所侧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崔冠杰  
"经济特区"是指主权国家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根据其特点,经济特区大致可分作五类: 1、自由港。这类经济特区是在国境之内、关税之外的免税区,一般来讲,它与国内其它地区是隔离开的。它通常规定,外国商品进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其屏  
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特殊角色,成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其发展构想是:“融入两区,参与联盟,成为基地,进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