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46)
- 2023(4229)
- 2022(3577)
- 2021(3102)
- 2020(2581)
- 2019(5658)
- 2018(5507)
- 2017(10690)
- 2016(5364)
- 2015(6035)
- 2014(5977)
- 2013(5984)
- 2012(5903)
- 2011(5654)
- 2010(5882)
- 2009(5602)
- 2008(5191)
- 2007(4810)
- 2006(4589)
- 2005(4295)
- 学科
- 济(51514)
- 经济(51477)
- 管理(19651)
- 业(14506)
- 地方(14237)
- 方法(14208)
- 数学(12681)
- 数学方法(12635)
- 企(12451)
- 企业(12451)
- 地方经济(11406)
- 业经(8174)
- 中国(8144)
- 学(7842)
- 财(6644)
- 农(6400)
- 经济学(6314)
- 环境(5929)
- 制(5586)
- 融(5232)
- 金融(5232)
- 体(5137)
- 产业(4822)
- 和(4773)
- 农业(4676)
- 发(4676)
- 策(4567)
- 银(4511)
- 银行(4505)
- 资源(4452)
- 机构
- 大学(91329)
- 学院(90922)
- 济(52982)
- 经济(52244)
- 管理(35436)
- 研究(33325)
- 理学(30625)
- 理学院(30311)
- 管理学(29982)
- 管理学院(29808)
- 中国(25157)
- 财(21450)
- 经济学(17948)
- 京(17912)
- 财经(17398)
- 科学(16874)
- 所(16244)
- 经济学院(15785)
- 经(15764)
- 研究所(14497)
- 中心(14230)
- 江(13249)
- 财经大学(12847)
- 院(11404)
- 北京(11228)
- 农(11083)
- 商学(10427)
- 经济管理(10316)
- 商学院(10304)
- 范(10276)
- 基金
- 项目(55429)
- 科学(45314)
- 基金(43099)
- 研究(40162)
- 家(36656)
- 国家(36390)
- 科学基金(32195)
- 社会(29680)
- 社会科(28254)
- 社会科学(28247)
- 基金项目(22495)
- 省(20156)
- 自然(19405)
- 自然科(18997)
- 自然科学(18994)
- 自然科学基金(18675)
- 资助(17794)
- 教育(17441)
- 划(16310)
- 编号(14436)
- 国家社会(13086)
- 济(12885)
- 发(12873)
- 部(12815)
- 经济(12781)
- 重点(12091)
- 人文(11639)
- 教育部(11603)
- 成果(11449)
- 发展(11091)
共检索到14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树华
经济激励与行为约束──我国国有企业动力机制问题探讨郭树华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动力机制问题无论是对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再构造,还是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国有企业动力机制能否得以创设和完善.国有企业动力机制问题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光进 赵莹
循环经济是一种比传统经济更为安全有效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体的耦合行为是体系内部经济实体之间根据相互依存度而建立有效经济联系的理性行为。文章的目的是设计一个理论模型,探讨循环经济体耦合行为的有效激励模式及其约束条件,厘清其约束与激励机制,为深入进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分析框架。
关键词:
循环经济体 耦合 激励模型 约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跃新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要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价格等政策,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激励约束机制 政府 政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叶剑峰
企业员工规范外行为,是超过或违反企业制度和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之外的行为。对于员工的规范外行为,究竟应该激励还是约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此类行为呢?从根本上来说,对于员工的规范外行为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懈追求制度创新,努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实现组织目标与推进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组织要善于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并不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路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以适宜的制度安排促进循环经济有效激励机制形成,以法律法规强制性制度促进循环经济有效约束机制形成,确保循环经济进入有序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制度安排 激励 约束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利 胡琼
在文献回顾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系统的包含经济、"精神"和环境约束三个方面的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视角,基于该视角全面分析了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从而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激励机制要素构成模型,旨在为构建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
供应链 激励机制 构成要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甘丽芳 邓振安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员性、全局性、持续性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我国目前具有创新眼光与胆识的企业家十分缺乏、供需矛盾日益激化的现状,文中提出实施年薪制、股票期权、企业家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制度安排,为吸引人才、防止流失、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家激励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企业家 激励约束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士祥
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家的贡献标准,是合理的并有其现实意义。对企业家依据经济利润进行激励,是企业家这个特殊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根据委托——代理关系,说明在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下,对企业家进行激励约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认为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核心是改变企业家的效用函数,并提出了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激励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赵红征,张燕
激励与约束是形成管理行为的要素,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又是构成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运用激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就会使管理出效率,经营出效益。因此,把这种关系积极应用到卫生经济管理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1 激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 激励与约束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激励,即激发鼓励。具体地说,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内在的动力,将其行为导向所期望的目标的一种过程。约束,是约束力、约束条件、约束状态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任何管理或经营活动不仅要有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冬荣 雷新途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外在条件和目标非兼容的内在因素,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理财者常处在理财目标冲突状态中。理财目标的冲突是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财务约束是对理财目标的“硬”协调,其约束功效受约束成本限制。财务激励是对理财目标“软”协调的一种机制,其实质是在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理财者之间建立起均衡契约,对企业理财目标进行良性协调。
关键词:
理财目标 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 均衡契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吕津 马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马万里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呈现出财政纵向失衡的典型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体制安排与激励设计,既要保证中央权威又需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纵向失衡的体制安排表明,中央政府在“赋权-控权”的过程中主导着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寻求调动地方经济积极性与维护中央权威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财政激励制度。然而,财政纵向失衡在激励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行为的同时,也会诱发地方政府的偏离行为,此时需要中央政府的干预和纠偏。合理解释财政纵向失衡安排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深入刻画中央财政控权与地方自主理性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是深刻理解中国式财政改革逻辑的关键。由此,未来推动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应延伸至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引导和重塑,由激励机制的单向逻辑走向治理权力的综合逻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瑞 柳海燕 徐志刚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讨论了规模经济激励、劳动力资源约束以及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和市场活跃程度等外部市场条件对农户农地转入决策的影响,并利用农户农地转入的实地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说。研究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农地规模及非农就业状况是影响其转入农地的重要经济激励因素,但这种转入农地的行为受其劳动力资源禀赋的约束和非农就业机会成本的影响,而农地细碎化由于凸显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而对农户转入农地产生负向影响。村庄农地流转市场的活跃程度是农户能否转到所需农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村民参与非农就业市场的程度是决定村庄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