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78)
- 2023(6426)
- 2022(5412)
- 2021(4584)
- 2020(3664)
- 2019(8225)
- 2018(7813)
- 2017(15343)
- 2016(7752)
- 2015(8537)
- 2014(8620)
- 2013(8889)
- 2012(8685)
- 2011(8157)
- 2010(8487)
- 2009(7819)
- 2008(7348)
- 2007(6560)
- 2006(6257)
- 2005(5632)
- 学科
- 济(68480)
- 经济(68443)
- 地方(21543)
- 管理(19048)
- 方法(17773)
- 数学(15816)
- 数学方法(15746)
- 中国(15655)
- 业(15513)
- 地方经济(14677)
- 业经(11889)
- 产业(11380)
- 企(10945)
- 企业(10945)
- 学(10186)
- 农(9930)
- 环境(8889)
- 发(8178)
- 经济学(7624)
- 农业(7189)
- 城市(6835)
- 结构(6604)
- 融(6360)
- 金融(6359)
- 和(6353)
- 制(6278)
- 资源(6018)
- 体(6016)
- 信息(5789)
- 技术(5710)
- 机构
- 学院(126962)
- 大学(126269)
- 济(69665)
- 经济(68373)
- 研究(50700)
- 管理(46214)
- 理学(39409)
- 理学院(38841)
- 管理学(38320)
- 管理学院(38062)
- 中国(35325)
- 科学(28229)
- 京(27100)
- 财(25655)
- 所(24706)
- 经济学(23601)
- 研究所(22286)
- 中心(21154)
- 经济学院(20946)
- 财经(20874)
- 江(18784)
- 经(18775)
- 院(18321)
- 范(17326)
- 师范(17245)
- 北京(17174)
- 科学院(16035)
- 农(15338)
- 财经大学(15164)
- 州(14940)
- 基金
- 项目(82357)
- 科学(67016)
- 基金(61602)
- 研究(59540)
- 家(52876)
- 国家(52543)
- 科学基金(46060)
- 社会(43185)
- 社会科(41333)
- 社会科学(41325)
- 基金项目(33236)
- 省(31655)
- 自然(27255)
- 自然科(26631)
- 自然科学(26628)
- 自然科学基金(26117)
- 划(25937)
- 教育(24425)
- 资助(23865)
- 发(21255)
- 编号(21156)
- 国家社会(19037)
- 重点(18483)
- 发展(18395)
- 展(18178)
- 部(17599)
- 创(16780)
- 济(16723)
- 经济(16561)
- 成果(16032)
共检索到198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分散——制造业各环节、金融机构及服务业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各自的最优区位。而对分散的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要求新的集聚形式——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城市的集聚。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节点,承担着世界性调控和集散功能,应形成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发挥全球经济管理控制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和全球信息中心等职能。从空间布局来看,生产者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应在世界城市CBD集中布局。
关键词:
空间分散 世界城市 产业集聚 CBD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安虎森
本文重点讨论了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与潜在收益的损失、空间距离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距离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种额外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人人皆知的运输成本,隐性成本是指时间的损失和进入机会损失而导致的潜在收益的损失。本文指出,空间距离提高了信息生产成本,信息的生产成本按时间距离倍数增加,或降低信息生产效率。距离近,信息生产的有效投入增加,提高信息生产率;距离远,因克服空间障碍而支付的成本的增加,信息生产的有效投入减少,降低了信息生产率。本文认为信息量的多少,与信息甄别能力、不确定性的降低是正相关的,不确定性小,对不确定性的贴现小,保证市场的有效运作...
关键词:
空间距离 信息生产 不确定性 聚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华友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集聚 机制与过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永亮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
关键词:
市场获得 边界效应 中心—外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淑新 何元庆 王学定
本文基于31个省(区、市)旅游外汇收入的面板数据,采用变差系数、Gini系数、Herfindahl指数、Theil指数研究了1996-2009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集聚与分散,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集聚是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历史特征,分散是主流变化趋势;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和旅游资源水平在促进入境旅游经济分散化发展方面具有主导推动作用;而旅游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比重和星级酒店水平阻碍了分散化趋势。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入境旅游经济 集聚 分散 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明之
新经济时代,全球技术进步、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大变化,城市产业成长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动态的、非连续性变化的经济生态环境之上。在集聚机制作用下,作为城市空间经济变换和整合的重要趋势,城市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成长将成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政府应为这一转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春芳 韩清
本文将高铁运营视为一项"准实验",在PSM&DID的方法下,运用2006-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检验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集聚阴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存在"集聚阴影"效应,"集聚阴影"的范围为远离高铁站点车程时间距离80-260分钟。高铁运营对距离高铁站点80分钟车程以内的城市经济活动有积极影响,而对80-260分钟车程内城市经济活动有抑制影响,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其负向影响逐渐消失。此结论表明,高铁运营改变了周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距离高铁站80分钟以内的城市经济活动是以削弱"集聚阴影"范围内的地区经济为代价而增长的。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应用夜间灯光数据检验中国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集聚阴影"效应。高铁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阴影"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星星
根据2000—2014年中国28个省份7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分别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三个角度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特征,并研究中国省域行业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布及演化,最后得出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从终端消费总量来看,能源消费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水平较低;从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第二,2000—2014年中国省域产业能源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即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整体呈空间集聚分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终端消费总量的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第三,终端能源消费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从排名前5位省份的消费集中度来看,区域集中度有下降趋势,且能源消费的区域间差异在减弱。第四,中国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消费属于"双高集聚",一部分省份属于"双低集聚",且能源消费在区域间基本不存在异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艳婷
从空间模式而言,城市群的本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更大范围城市地域实体内的集聚。在这一集聚体内,原乡村地区密集参与着工业化、经济发展。在国内外经典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城市群这一特征概括为分散性区域集聚,并认为分散性区域集聚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空间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政策制度背景的产物。作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平台和协调控制中心在空间上的独特反映,这一根本属性使得城市群区别于传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遍在;其分散性的发展特征使得它同时代表着最为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值得特别关注。从分散性的地域单元入手的规划策略较目前的城市群整体战略而言,可能较易实施和取得效果。同时,随着中国内需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城市群发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空间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所有区域,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客观事实。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勇 李国武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转型和乡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条件下,乡村企业只能就地办厂,当创新性产业在当地出现后,在模仿机制作用下本地居民不断加入这项产业。由于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该项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经由人际交流迅速就近扩散。在同一产业活动就近扩散达到一定规模后,集聚经济得以产生,辅助和关联产业就会出现。集聚经济的形成不仅会进一步诱使产业技术就近扩散,而且吸引外来要素和企业的集聚。技术就近扩散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扩展。
关键词:
技术扩散 集聚经济 产业集群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雪 简泽
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良好的知识基础、研究与开发投入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结构组成的区位条件赋予了广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技术创新活动的初始优势,具有区位锁定效应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自我增强中成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们对技术进步的源泉和技术创新活动地区分布的认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促进地区间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区位 规模经济 技术创新 空间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振 李志刚 胡璇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形态高级化的有形载体,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因其空间结构与产业集聚的相互支撑具有更强的韧性。文章构建了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18个重点发展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探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市群维度内,本地经济韧性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强,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城市群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由于大多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样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章美锦 伍霞芳
1.经济社会演变中的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如此夸张的世界。既便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人们的观念和语言却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漫无边际。那些人类早期所经历的变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人们宁愿雾里看花,也不愿意从历史的经验中体会眼前的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盖翊中
以往的文献表明,制度资源和聚集经济是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分析文献入手,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论证了制度资源与聚集经济对产业空间集聚的正向影响关系。
关键词:
制度资源 聚集经济 空间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