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5)
2023(12637)
2022(10715)
2021(9839)
2020(8557)
2019(19781)
2018(19515)
2017(37867)
2016(20251)
2015(22931)
2014(22934)
2013(22704)
2012(20984)
2011(18837)
2010(18638)
2009(17189)
2008(16655)
2007(14871)
2006(12804)
2005(11448)
作者
(57294)
(48299)
(48155)
(45994)
(30630)
(23061)
(22131)
(18971)
(18297)
(17046)
(16521)
(16100)
(15220)
(15099)
(15070)
(14895)
(14449)
(14380)
(13924)
(13890)
(11907)
(11774)
(11657)
(11187)
(11073)
(10885)
(10567)
(10272)
(9750)
(9477)
学科
(104952)
经济(104864)
管理(56932)
(54223)
方法(45439)
(42627)
企业(42627)
数学(40975)
数学方法(40522)
(24472)
(24042)
中国(23192)
地方(21834)
业经(19244)
(18351)
农业(16731)
(15779)
贸易(15773)
(15271)
(15058)
地方经济(13997)
(13934)
财务(13888)
财务管理(13852)
(13398)
企业财务(13120)
环境(13095)
(12612)
金融(12609)
(12515)
机构
大学(291987)
学院(291487)
(133157)
经济(130757)
管理(114576)
理学(99349)
理学院(98348)
管理学(96628)
研究(96556)
管理学院(96087)
中国(73274)
(59583)
(57951)
科学(57303)
(47810)
财经(46788)
中心(45591)
(45403)
研究所(43443)
(42820)
经济学(42752)
(42520)
业大(41926)
经济学院(38388)
北京(37025)
(35555)
农业(35412)
师范(35200)
财经大学(34707)
(34279)
基金
项目(195463)
科学(154767)
基金(144192)
研究(141324)
(124952)
国家(123964)
科学基金(107397)
社会(92384)
社会科(87782)
社会科学(87759)
基金项目(75984)
(75420)
自然(68801)
自然科(67263)
自然科学(67244)
自然科学基金(66035)
教育(64753)
(63186)
资助(59879)
编号(56668)
成果(45171)
(43784)
重点(43667)
(42128)
(40257)
国家社会(39185)
科研(38151)
教育部(38084)
创新(37733)
课题(37660)
期刊
(143898)
经济(143898)
研究(83175)
中国(51777)
(46237)
学报(42805)
管理(41350)
(39940)
科学(39471)
大学(33114)
学学(31438)
技术(27235)
农业(26708)
(25004)
金融(25004)
经济研究(24405)
财经(23782)
教育(22476)
业经(21384)
(20509)
问题(18877)
统计(17521)
技术经济(16599)
(15090)
(14515)
理论(14343)
(14086)
决策(14006)
商业(13481)
世界(13116)
共检索到426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草原  王美花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本文揭示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短期经济波动(包括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中的一般特征。研究显示,劳动收入份额在产出波动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则呈现出"U型"变化轨迹。在控制了短期经济波动并考虑模型的动态性之后,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仅仅是一种短期"逆周期"现象,而并非伴随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工资粘性"及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某些特殊因素使劳动报酬不能随着产出增长和价格变化而迅速调整,是短期经济波动能够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原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其云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中国2001-2010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影响,技术进步则表现为负影响。除此之外,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效应的因素还有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本;而外商投资、资本产出比及银行部门扩张对其有负影响。从空间溢出效应看,贸易开放、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和银行部门扩张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益,其他变量的空间溢出效益不显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全红  
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因素,并运用1993-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替代弹性、二元经济引发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这些发现意味着,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劳动者利益的政策调整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扬  姜文辉  张卫芳  
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据此建立实证方程。随后采用中国197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测算其影响规模。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人口老龄化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劳动收入份额越低,要素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各区域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但呈现区域异质性。(2)我国技术进步总体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东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显著大于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3)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此外,劳动收入份额会随对外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政府可通过适当的人口政策、就业和社保政策及货币政策实施缓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现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扬波  
笔者从劳资利益分配框架的视角出发,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要素分配份额的因素,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7年~2008年的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报酬份额比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提高的资本产出比、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以及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白重恩  钱震杰  
本文利用1985~200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1985~1995年和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国有经济的比重以及税负水平三个因素对两个时期的劳动收入份额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对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内预测,发现1985~1995年产业结构转型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有偏技术进步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产业结构转型与后两方面的作用相抵消,总体劳动收入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1996~2003年,产业结构转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银行部门的扩张以及税负水平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俊宏  
目前对劳动份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本文对31个省市1993—2007年收入法劳动份额面板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31个省市分为四类地区,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份额反而较低。针对这种劳动份额反经济周期的现象,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地区间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资本重置成本低于劳动的重置成本和地方政府重投资而忽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乐一  李良  杨云  
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但从金融结构角度对经济波动进行探讨的文献尚不多见。笔者基于中国2001年~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我国金融结构的变动抑制了经济波动,且金融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具有滞后性。在分地区讨论中,沿海地区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大于内陆地区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城市层面分析国内价值链分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分工会显著推动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并对中西部的推动作用更大,但考虑空间效应后发现,对东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具体而言,国内价值链分工促进了国内中间品制造环节对劳动力的吸收;短期内降低了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促进市场竞争、降低垄断利润并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空间;通过提高服务业占比从而有利于国内制造环节的粘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中国应该加快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实现中间品内向化,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劳动议价能力,以减少全球价值链分工导致的要素扭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勇  张建武  
本文通过引入制度的异质性,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下研究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较优的制度水平有助于抑制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效应。即便控制产业结构、全球化等其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成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敏阳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从常数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试图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偏向角度探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机制。并通过我国1990-2017年省级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要素间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特征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分区域及剔除异常值进行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范慧  费利群  
笔者利用1993年~2009年间各省数据,对1993年~2009年、2002年~2009年、1993年~2001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份额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主要发生在2002年~2009年,由于1993年~2001年与2002年~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份额的效应不同而相互抵消,1993年~2009年间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掩盖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份额的影响。进一步以2002年~2009年间数据,对东、中和西部地区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份额的影响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并且可能会呈现倒U型趋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宗胜  宗振利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各种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变动确实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使其处于"U形"曲线的左边下降段。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外贸易以及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抑制作用,而劳均资本存量和财政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志民  熊唯伊  张松彪  
本文基于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本—产出比、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而金融深化和FDI则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利用回归结果,对各显著影响因素的贡献度进行测算表明,经济结构转型是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贡献度达到了43.30%,但是这一贡献度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政府干预和资本—产出比的平均贡献度也分别达到了9.69%和3.24%;而金融深化和FDI的平均贡献度则分别仅为7.35%和6.24%。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长远  张军  
本文运用1987~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事实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三阶段最小二乘分析,发现FDI、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营化都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其中,FDI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双向的负相关关系,是"谈判力量"机制在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的背景下发生效力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中国目前还处在曲线的下行区间上;民营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效应与"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被扭转以及劳动力供给的正向冲击有关。对劳动收入占比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财政支出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