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6)
2023(3788)
2022(3126)
2021(2599)
2019(4659)
2018(4578)
2017(8738)
2016(4517)
2015(5197)
2014(5275)
2013(5416)
2012(5463)
2011(5398)
2010(5777)
2009(5691)
2008(5400)
2007(5192)
2006(5067)
2005(4821)
2004(4524)
作者
(14903)
(12719)
(12451)
(12106)
(8232)
(5852)
(5631)
(4867)
(4757)
(4650)
(4560)
(4335)
(4227)
(4042)
(4001)
(3854)
(3643)
(3633)
(3592)
(3460)
(3091)
(3064)
(3038)
(3007)
(2976)
(2947)
(2645)
(2536)
(2510)
(2489)
学科
(49190)
经济(49166)
地方(14345)
管理(13710)
方法(11705)
地方经济(11536)
数学(9905)
数学方法(9872)
(9350)
中国(8778)
(8523)
业经(7801)
(7662)
企业(7662)
经济学(6359)
(5629)
(5444)
环境(5419)
(5400)
金融(5399)
(5041)
(4936)
(4928)
(4866)
理论(4826)
产业(4663)
(4373)
银行(4373)
(4283)
资源(4261)
机构
大学(85962)
学院(84540)
(48016)
经济(47257)
研究(33095)
管理(27334)
中国(24506)
理学(22286)
理学院(21995)
管理学(21749)
管理学院(21572)
(20747)
(17500)
科学(17024)
经济学(16930)
(16893)
财经(16300)
研究所(14899)
经济学院(14761)
(14536)
(13546)
中心(13307)
(12249)
师范(12218)
财经大学(11669)
北京(11498)
(10929)
社会(10737)
(10691)
科学院(10278)
基金
项目(44117)
科学(34896)
研究(34503)
基金(32279)
(26877)
国家(26644)
社会(24943)
社会科(23697)
社会科学(23688)
科学基金(22532)
(16409)
基金项目(16020)
教育(15018)
资助(13418)
(13206)
编号(12747)
(11812)
经济(11711)
成果(11651)
自然(11275)
(11227)
自然科(10961)
自然科学(10959)
国家社会(10956)
自然科学基金(10757)
重点(10114)
(10072)
发展(9973)
(9841)
课题(9713)
期刊
(65661)
经济(65661)
研究(34852)
(16349)
中国(15528)
管理(12446)
经济研究(11489)
学报(10894)
财经(10821)
科学(10281)
(9592)
大学(8773)
(8674)
金融(8674)
问题(8497)
(8363)
学学(8279)
技术(7763)
业经(7445)
教育(7157)
技术经济(6598)
(6164)
世界(5879)
经济问题(5428)
国际(5406)
统计(5279)
农业(5231)
改革(5038)
(5038)
经济学(4994)
共检索到144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悟真  
我国改革开放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催生了经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断裂状态为经济法的制度竞争力发挥造就了现实的空间,而渐进性的改革又决定了经济宪政目标与经济法治秩序构建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茂钦   刘晨希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背景下,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法治予以因应。在软硬法混合治理结构下,区域经济法治可以保障区域发展中空间正义的实现。从区域经济法治的实践来看,当前区域经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及失位,阻碍了法治功能的有效发挥。基于“规则-机制”的分析框架,我国需要加快制定区域经济基本法,完善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立法横纵协调;完善“中央-地方”区域经济执法规则体系,强化区域执法协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执法协同常态化;完善“程序-组织”区域经济司法规则体系,深化区域司法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司法资源协调整合;完善区域经济法治文化建设规则体系及协同培育机制,助推区域经济法治观念培育;同时,建立健全区域经济法治绩效评估机制,推动区域经济法治可持续发展,以高质量的区域经济法治体系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大洪  
现代社会经济与法律全面渗透和融合的态势,导致本世纪法经济学的兴起。它运用包括成本效益在内的经济理论方法和价值观研究分析评判几乎所有的法律问题,给人以全新的启迪,对最具经济性的经济法无疑更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对经济法成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全先银  胡滨  
经济法的目的是关系到经济法正当性以及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重要问题。作者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法产生之初的经济法目的目的,然后分析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经济法目的的意义和发现经济法目的的方法,最后提出我国经济法的目的及其顺序。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光志  屈淑娟  
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只有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执政能力与执政体系的现代化。经济法是危机对策法、拯救市场法、补救民法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还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未来经济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时代使命是推动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虚拟经济法治建设以及规制国家干预经济的活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红珊  
历时一年有余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在亚洲恢复缓慢,还在南美等世界其他地区继续蔓延,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危机能持续多久?如何才能制止和预防这种危机的发生,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在寻找发生这场危机的根...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郑飞  
税法作为经济法之下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理论发展明显超过了其他部门经济法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的经济法法治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体而言,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平等、利益对等、程序公正、立法统一四个方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霍中文  
市场缺陷范围决定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市场缺陷的实质是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表现 :市场配置在微观经济领域不能实现有序竞争 ,在中观经济领域不能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 ,不能实现地区、部门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宏观经济领域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就是政府弥补上述市场缺陷的全部行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强胜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 ,经济法学界对此探讨并不多。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只能使我们抽象、模糊地认识经济法 ,更进一步探讨经济法律关系则使我们更具体地把握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有助于认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秋林  薛江武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要确认和规范国家对于特定社会关系的干预,关键是看这类社会关系是否"需要"国家干预。本文从经济法产生的物质条件和法律的思想准备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法具有再分配功能的论断,同时,把经济法的这种再分配功能与其他部门法作了比较研究,确定了经济法具体再分配的范围,这一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振生  
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经济、协调经济之法”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法不仅是“干预经济、协调经济之法” ,而且重要的是“干预政府之法”。政府要成功地干预好经济 ,必须首先受到法律的干预 ,即依法界定政府的权力和职责 ;明确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方式。所以 ,“适当干预政府”是经济法的核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朱兆敏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划分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的主要标准之一。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经济管理关系,国际经济交易关系不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只有调整前者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受到国际法约束的国际经济管理法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连专  
经济法是国家规范经济主体与政府组织行为的制度与规则。本文以经济法的内在精神为切入点,对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法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忻怡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社会本位思想是经济法产生的基础,体现于经济法的本质性原则,决定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法从始至终体现着社会本位思想,并且对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