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5)
2023(7245)
2022(6048)
2021(5296)
2020(4516)
2019(9736)
2018(9843)
2017(17998)
2016(10076)
2015(11514)
2014(11943)
2013(11674)
2012(11335)
2011(10652)
2010(11193)
2009(10662)
2008(10229)
2007(9620)
2006(8946)
2005(8453)
作者
(31587)
(26403)
(26257)
(25272)
(16842)
(12406)
(11926)
(10250)
(9996)
(9558)
(9242)
(8783)
(8691)
(8677)
(8356)
(8123)
(7764)
(7680)
(7561)
(7307)
(7147)
(6561)
(6512)
(6264)
(6055)
(5905)
(5838)
(5787)
(5419)
(5344)
学科
(63008)
经济(62949)
管理(27830)
(20719)
地方(18209)
方法(16623)
(16496)
企业(16496)
中国(14957)
数学(14064)
数学方法(13890)
(13281)
地方经济(12871)
(11907)
业经(11587)
(11479)
(9779)
(9551)
(9144)
金融(9137)
(9064)
银行(9047)
(8798)
理论(8306)
农业(7796)
(7578)
环境(7563)
经济学(7417)
(7005)
(6787)
机构
大学(152915)
学院(152526)
(70711)
经济(69122)
研究(60474)
管理(51349)
中国(46745)
理学(41786)
理学院(41246)
管理学(40449)
管理学院(40152)
科学(34320)
(33601)
(32718)
(31546)
研究所(28003)
中心(27351)
(26752)
(25415)
财经(24517)
经济学(22422)
北京(21932)
(21865)
(21517)
(21297)
师范(21066)
(20552)
(20148)
业大(20026)
经济学院(19644)
基金
项目(89641)
科学(69263)
研究(67500)
基金(62877)
(54638)
国家(54177)
科学基金(44992)
社会(43216)
社会科(40842)
社会科学(40833)
(35418)
基金项目(31596)
教育(30862)
(29217)
编号(27282)
资助(26578)
自然(26389)
自然科(25724)
自然科学(25714)
自然科学基金(25208)
成果(24425)
(20896)
课题(20688)
重点(20666)
(19365)
国家社会(18067)
(17592)
发展(17326)
(17324)
(17083)
期刊
(94082)
经济(94082)
研究(54646)
中国(37700)
(25709)
(24010)
学报(23854)
管理(22589)
科学(20915)
教育(19997)
大学(18154)
(17791)
金融(17791)
学学(16893)
经济研究(15703)
农业(15421)
技术(15015)
财经(13617)
业经(12840)
(12001)
问题(11800)
(9292)
技术经济(8883)
国际(8772)
统计(8692)
世界(8629)
图书(8448)
(7765)
经济问题(7559)
(7433)
共检索到264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侯自赞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经济活动中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主体,平等主体只是法律对经济活动主体的一种拟制。经济法公开承认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平等性与差异性。本文从哲学、历史与法律三个维度对经济法主体进行考辩,见证经济法强、弱势主体的生成。经济法强、弱势主体的生成,揭示了民法的虚伪与经济法的真实,揭示了民法的力有不逮与经济法的历史使命,揭示了经济法主体的本质,以期发挥经济法的真正作用,引领经济法走向正确发展的轨道。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爱华  
弱势经济主体遭受金融服务缺位发展受阻,而弱势金融群体却坚持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大客户、大项目的市场博弈并且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对鲜明尖锐的矛盾展开分析探讨,提出社区银行会成为弱势经济主体必然选择和弱势金融群体的终极改革目标的观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禹希  
文章分析了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首先,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称性,责任形式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国家意志渗透效率进行强化和主动落实国家经济赔偿责任来加强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通过加强意志渗透、立法监管和信息公开,能够规范和约束权力主体的行为;通过完善赔偿制度、加强赔偿程序和责任追究,能够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袁  
主流经济法学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其在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解释时存在局限。对经济进行干预是政府经济职能最本质的要求,这种干预的正当性主要不是来自于"市场失灵"理论,而是政府经济职能。厘清这一点有助于人们把握经济法学的任务,放弃"法学家的幻想",从现实出发发挥经济法学的功能。经济学为经济法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经济法学应当大胆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法律的语言并应用于法律实践,这也是经济法学面对经济学不断发展,并在各学科全面渗透形势下的重要任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星斗  
本文提出了弱势群体经济学的新概念,论述了弱势群体经济学的内涵、特征与源起、弱势群体经济学的大纲及原理,最后,探讨了关于弱势群体的若干经济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覃丽华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经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然而近一段时间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弱势群体主要指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丽华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实质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为 :导致即期消费欲求萎缩 ;抑制民间投资增长势头 ;形成资源畸型配置 ;阻碍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 ;降低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减缓或消除这一现象的措施包括 :让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成果 ;关注“三农”使农民增收减负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 ;实施反垄断战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贺艳秋  李钧民  
弱势群体源于社会变革和公民个体的生活变迁。弱势群体与一般社会公众的生活距离和区别,不仅在生活内容和生活水平上,也包括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弱势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着力转化、提升弱势群体是社会控制和政府管理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洁  庞雅莉  吴自聪  
现阶段,我国弱势人群“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政府应该在完善针对弱势人群的医疗财政、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为全社会每一位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对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志红  陈爽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中枢环节,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经济法法律关系,下启经济执法和司法。但长期以来,经济法责任的权利主体不够清晰。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经济法责任与民法责任的重要不同是权利主体具有"多数人"的特征。确定经济法责任权利主体是"多数人",对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特点和建立、完善执法为民制度有重要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涛  
“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章分析了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方法:收入援助上实行负所得税方案;制定和落实援助计划要多听取“弱势群体”的呼声与要求;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税收的征管工作,使援助计划有财力保障;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培训提高机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后雄  
弱势群体“差生群”问题是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贫困、教育公正失衡、社会排斥等是“差生群”生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及“差生群”问题应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遏制“差生群”的生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立新  
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传统部门法面临着挑战。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体现在通过保障国家调节和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克服因市场与(或)政府的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中国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中国经济法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和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经济法应该担负起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任务,实现其社会公平价值。其价值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关经济法得以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