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0)
2023(6370)
2022(5307)
2021(4573)
2020(3893)
2019(8781)
2018(8556)
2017(16849)
2016(8852)
2015(9673)
2014(9678)
2013(9665)
2012(9290)
2011(8696)
2010(8988)
2009(8282)
2008(7787)
2007(6971)
2006(6584)
2005(6025)
作者
(27459)
(23260)
(23163)
(22023)
(14645)
(11018)
(10385)
(8865)
(8802)
(8148)
(8072)
(7566)
(7450)
(7374)
(7277)
(7188)
(6896)
(6646)
(6495)
(6432)
(6034)
(5648)
(5556)
(5282)
(5219)
(5198)
(4851)
(4694)
(4681)
(4549)
学科
(66979)
经济(66955)
管理(23755)
方法(22547)
(21853)
数学(20713)
数学方法(20589)
地方(16903)
(16060)
企业(16060)
地方经济(12665)
中国(12290)
(11741)
(11348)
业经(10957)
(8880)
产业(8447)
(8258)
农业(8229)
环境(8036)
(7337)
经济学(7245)
(6897)
金融(6897)
(6828)
贸易(6825)
(6753)
(6508)
结构(6326)
(6084)
机构
大学(140542)
学院(140275)
(74444)
经济(73310)
研究(53030)
管理(51622)
理学(44723)
理学院(44188)
管理学(43515)
管理学院(43245)
中国(38571)
科学(30193)
(29133)
(28476)
(26928)
经济学(25166)
研究所(24558)
(24401)
财经(23840)
中心(22560)
经济学院(22427)
(21674)
业大(20825)
(20704)
农业(19062)
(18265)
北京(17737)
财经大学(17586)
(17145)
师范(16957)
基金
项目(91631)
科学(73198)
基金(68684)
研究(64574)
(60386)
国家(59941)
科学基金(51280)
社会(45415)
社会科(43379)
社会科学(43367)
基金项目(35928)
(35136)
自然(31521)
自然科(30809)
自然科学(30802)
自然科学基金(30317)
教育(29066)
(29013)
资助(28528)
编号(23441)
(21427)
重点(20993)
(20854)
国家社会(20084)
(18408)
成果(18302)
教育部(18124)
发展(17663)
人文(17613)
(17460)
期刊
(86711)
经济(86711)
研究(45408)
中国(24972)
学报(21720)
(21527)
(21223)
科学(20553)
管理(19983)
大学(16933)
学学(16407)
经济研究(15736)
农业(14654)
财经(13339)
技术(12788)
(11819)
(11592)
金融(11592)
问题(11270)
业经(11254)
技术经济(9900)
统计(8898)
教育(8566)
世界(8072)
(7795)
(7647)
(7536)
经济问题(7246)
决策(7048)
商业(6873)
共检索到211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屹山  于维生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利益要通过分配来获得。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是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权力的格局决定分配的格局,分配体系与权力体系是同构的。为了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优化,在同一层级内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权力对等,同时确保每一经济主体权力和责任对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本文借用博弈论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论证了上述观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和本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以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各部门的主要产品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当它们的发展规模或产量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求比例时,才能使经济活动协调地、健康地向前发展。本文从一些基本假设出发,应用数学模式和计算机解题程序,推导出两种生产要素分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冰   彭雪清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型经济驱动力,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洪基  傅春杨  陆江源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大规模工业化接近尾声,难以继续通过刺激制造业投资来提振增速。从而,改善结构条件,提高市场配置的配置效率,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既往的研究主要侧重分析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对产出水平的影响,使用的是静态的研究,而缺少要素配置对产出增速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带有结构变迁的扭曲核算模型,研究了行业投入产出背景下的中国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对本国产业结构和增速变动的影响,并分长短期判断了其瓶颈部门。本文的主要发现有:构造了一个合理的指标,来判断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差异对增速的影响;发现中国服务业的要素配置效率低于制造业,且消除服务业的配置差异,可以较大的提高增速和改变产出;自2007年开始,中国服务业内的配置效率损失中,金融业的占比增大,其逐渐成为了经济中的瓶颈部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张立元  
本文旨在测算、分析中国经济及各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年均增长率、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再结合其他37个国家的相应数据进行国际比较。本文依据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推导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程并构建了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的两个指标。本文发现,由三大产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和部门间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结构效益",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较高但三大产业部门却处在较低水平甚至负增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事实。本文从数理逻辑和经验研究两个角度验证了"产出增长率效应"和"结构效益"的存在。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大幅落后于多数高收入国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鹏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传统的增长模型以计量的方法分解了引致中国经济增长相关因素;并在空间层面上研究了中国28个省份的生产函数性质,验证了劳动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严重过剩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配置效应问题,最后运用“增长的核算”框架分析了劳动力、资本与TFP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京同  何蕾  
基于国民经济全行业的视角,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了2002—2013年间,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行业间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劳动力的行业配置可以解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18.4%;相反,资本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结构负利",资本配置效应可以解释资本生产率下降的77.4%;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劳动结构效应持续为正,而资本结构效应则以负值为主;2008年以来,资本结构效应的严重下滑,解释了TFP增速下降的近50%,且年均降低GDP增长率的7.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治  
文章立足资源型城市,着眼于宏观经济中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以山西省为例,利用Lilien指数对城市生产要素配置进行测度,并利用面板数据构建模型研究其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配置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依此结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进程中首要应该建立资源要素错配的修正机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数字经济在绿色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2011—2018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探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具体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城市绿色规模效率并促进了绿色技术进步。从区域差异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出现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地区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要素配置效率来看,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均对数字经济的积极影响产生了抑制效果,且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较高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任韬  阮敬  张潇潭  
本文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计算出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估算。更进一步,本文使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基于卡尔曼滤波法对生产要素配置在扭曲和优化两种状态下的要素产出时变弹性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生产要素的配置处于扭曲状态,该扭曲导致要素产出弹性低于应有的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要素配置的扭曲的主要原因是限制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以及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耀新  乌家培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实现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从生产要素组合原理、平衡原理、替代原理三大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力图为我国产业经济良性运行探索现实途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凤  赵燕  邓格致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入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中介效应模型、Log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应用通过两个路径化解了“索洛悖论”,其一是直接效应,即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渗透至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改变城乡劳动力的分布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结构性的,而且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也是结构性的,此类结构性的变化会对农业农村的禀赋结构,尤其是通过提升和改变劳动力的质量与分布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准确识别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的作用路径及其结构性差异,对于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导向上更好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建斌  
文章构建随机边界模型对我国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并探讨要素价格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全要素增长率2011年后出现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资本配置效率下降,劳动配置效率多年来则保持稳定;生产要素价格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显著,我国要素相对价格存在一定扭曲,劳动价格相对较低,资本价格过高。提高劳动价格适度降低资本价格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配置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从企业和城市层面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和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的双重效应,对企业和城市整体的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城市规模以及区域位置等方面具有异质特征,且动态边际效应渐趋强化;数据要素优化配置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其中,数据开发应用和数据传播共享的渠道效应最为突出。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训波  
对2004~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二元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资本和劳动存在着明显的跨部门配置扭曲。如能有效消除此类扭曲,我国农业TFP能提高6%~36%。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农业TFP增长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土地资源再配置效应都是影响农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则相对较弱。由此可见,促进城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现阶段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促进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