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29)
- 2023(17753)
- 2022(14662)
- 2021(13284)
- 2020(11268)
- 2019(24930)
- 2018(24841)
- 2017(47370)
- 2016(25154)
- 2015(28112)
- 2014(27810)
- 2013(27109)
- 2012(24767)
- 2011(22330)
- 2010(23048)
- 2009(21941)
- 2008(21372)
- 2007(19456)
- 2006(17420)
- 2005(15929)
- 学科
- 济(127035)
- 经济(126914)
- 业(94968)
- 管理(87357)
- 企(85098)
- 企业(85098)
- 方法(47867)
- 数学(38355)
- 数学方法(37723)
- 业经(35593)
- 农(32446)
- 中国(30744)
- 财(30735)
- 地方(28196)
- 制(24204)
- 技术(23353)
- 农业(22891)
- 理论(21502)
- 务(21031)
- 财务(20968)
- 财务管理(20945)
- 学(20775)
- 企业财务(19770)
- 和(19359)
- 贸(19147)
- 贸易(19132)
- 体(18845)
- 策(18683)
- 易(18479)
- 划(17986)
- 机构
- 学院(366476)
- 大学(358440)
- 济(161216)
- 经济(158018)
- 管理(145435)
- 理学(124153)
- 理学院(122910)
- 管理学(120836)
- 研究(120520)
- 管理学院(120133)
- 中国(94239)
- 京(75087)
- 财(72353)
- 科学(70278)
- 所(59739)
- 江(57541)
- 财经(56586)
- 农(55494)
- 中心(54459)
- 研究所(53565)
- 经(51006)
- 业大(49076)
- 经济学(48853)
- 北京(47201)
- 州(45570)
- 范(44396)
- 师范(43942)
- 院(43805)
- 经济学院(43626)
- 农业(43030)
- 基金
- 项目(234616)
- 科学(186826)
- 研究(175516)
- 基金(169323)
- 家(145315)
- 国家(144075)
- 科学基金(126045)
- 社会(113568)
- 社会科(107886)
- 社会科学(107859)
- 省(94837)
- 基金项目(87970)
- 教育(79557)
- 自然(78904)
- 自然科(77206)
- 自然科学(77186)
- 划(76866)
- 自然科学基金(75861)
- 编号(71312)
- 资助(69393)
- 成果(57169)
- 创(52683)
- 发(52664)
- 重点(52535)
- 部(50310)
- 课题(49670)
- 创新(48582)
- 国家社会(46857)
- 业(44966)
- 项目编号(44340)
- 期刊
- 济(192064)
- 经济(192064)
- 研究(109705)
- 中国(75762)
- 管理(63008)
- 财(58714)
- 农(51990)
- 科学(48489)
- 学报(48372)
- 大学(38191)
- 技术(37361)
- 教育(37140)
- 学学(36162)
- 农业(35328)
- 融(33975)
- 金融(33975)
- 业经(32503)
- 经济研究(31553)
- 财经(29147)
- 经(25470)
- 问题(23759)
- 技术经济(22478)
- 业(20928)
- 统计(20057)
- 策(19243)
- 商业(18868)
- 贸(18858)
- 现代(18349)
- 科技(17987)
- 世界(17743)
共检索到566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泗薪 侯蒙
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为研究背景,在产业集聚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从科技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的理论探索入手,深入剖析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演变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三位一体"攻略方案,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科技服务业立体发展的系列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泗薪 张志博
运用互联网思维,从服务经济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科技金融服务业,对互联网思维和科技金融服务相融合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通过对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探讨其发展模式与攻略:发展有担保的股权众筹,保护投资人利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发展模式,将中国科技银行做大做强;整合各地区资源,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综合大平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力 刘敦虎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产业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小平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产业集聚 集聚租 政策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芹 蒋伏心
为了厘清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个阶段,利用DEA方法测度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各阶段效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各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阶段性差异,与知识创新效率、成果转化效率相比,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技术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溢出作用,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虹吸效应",而对技术研发效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集聚 区域创新效率 创新价值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慕静 马丽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概念进行探讨,指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在刺激-反应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刺激-反应-新刺激"循环创新模式,提出服务平台创新模式、新兴服务业带动模式、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以期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先庆 武亮
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集聚模式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原生型、嵌入型和外生型三个层面分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模式,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取关键结构要素并分析其机理,对国内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及结构机理进行剖析和论证。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模式 结构机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丽娟 刘茜铭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李国平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提供技术和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但现阶段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不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高。而集聚发展模式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等优势,可促使科技服务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提高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新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明晰和识别中国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能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协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详细阐述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基础,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视角,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在空间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和动态分析了规模经济、科技实力、知识溢出及政府行为等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在分析集聚发展问题基础上,未来应从制定差别化政策、强化区域间合作、培育高端人才、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知识溢出等方面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巫孝君
通过调查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发展数据,选取2012—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行业体量、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分析2016年数据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在业态结构、区域分布、资本结构、产业支撑等方面缺乏协同性。针对集聚发展初期出现的协同偏差,构建协同视域下的"政策-区域-产业-资源"四位一体的四川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协同 集聚 创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胡琬晶 何典蔚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集成化服务模式能够对分散的科技服务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衔接独立分割的服务过程,实现一体化的服务运作,从而使科技服务企业聚集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实现服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从新质生产力、科技服务与集成化服务理论探讨切入,采用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重点选取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2个指标,从宏观上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算与评价。结果发现:从长三角区域看,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水平及就业人数基本呈稳健发展趋势,集聚势头良好,但在长三角内部集聚方面,江苏省大部分年份的空间基尼系数都高于其他3个省市,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集聚程度最高;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方面,苏州、南京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发展态势良好,而合肥、六安、扬州、杭州发展态势差强人意,集聚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地,采取问卷调查结合实证考察和访谈方式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投入、服务流程、服务产出及服务影响展开全方位评估与分析,从微观上多维度诊断长三角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服务资源集成化、服务功能集成化、服务环节集成化、服务流程集成化4个方面来设计长三角科技服务业集成化模式,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基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三位一体”科技服务业新型集成化服务模式及创新策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张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集聚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多层面的影响。基于理论上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假设,并使用我国城市数据和Panel 2SLS计量模型加以验证。我们将城市产业集聚进行了结构和行业的细分,结构上分为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规模集聚,行业上分为工业与服务业两种产业的集聚。研究发现,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说明这两种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快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且,我们以就业密度为指标计算U型拐点是665人/Km2。而工业集聚中无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城市经济规模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一直存在着稳定的倒U形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丽凤 刘玉祥
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依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研究,针对区域苹果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分析,在区域苹果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所处地位及构建方法方面找到关键因素,即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依靠产业化经营链条发挥科技部门主体作用、培养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壮大科技队伍等,达到区域苹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增加果农收益。
关键词:
苹果 科技服务 政府主导 产业化链条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明 董怡忠
近年来,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各地改造新建了大量小微集聚园(包括小微工业园、电商园、创新孵化园等)。其特征是"多小快",入驻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负荷需求变化快。采取传统大工业园供电模式,即由供电企业向园区供电、园区再向入园企业供电,将造成电力供需脱节、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同时,在电力体制改革售电市场放开的形势下,存在电力客户流失风险。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微集聚园的新型供电模式,实现了按需定制、灵活计量、直供到户和增供扩销,既有效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