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0)
- 2023(17449)
- 2022(14186)
- 2021(12667)
- 2020(10228)
- 2019(22639)
- 2018(22045)
- 2017(41424)
- 2016(22490)
- 2015(24377)
- 2014(23976)
- 2013(22999)
- 2012(20811)
- 2011(18812)
- 2010(19184)
- 2009(17965)
- 2008(17150)
- 2007(15492)
- 2006(14203)
- 2005(12539)
- 学科
- 济(103719)
- 经济(103630)
- 管理(68197)
- 业(62980)
- 企(50488)
- 企业(50488)
- 方法(34666)
- 数学(30163)
- 数学方法(29844)
- 中国(29095)
- 农(28622)
- 地方(24939)
- 业经(23236)
- 财(23167)
- 学(19656)
- 农业(19091)
- 制(18918)
- 贸(17695)
- 贸易(17681)
- 技术(17599)
- 易(17149)
- 银(15669)
- 银行(15619)
- 环境(15274)
- 行(15009)
- 地方经济(14782)
- 融(14759)
- 金融(14758)
- 策(14548)
- 发(13775)
- 机构
- 学院(316520)
- 大学(312353)
- 济(139807)
- 经济(137094)
- 管理(118530)
- 研究(111919)
- 理学(101767)
- 理学院(100672)
- 管理学(98939)
- 管理学院(98353)
- 中国(84078)
- 科学(66764)
- 京(64303)
- 财(62405)
- 农(56434)
- 所(56109)
- 研究所(50739)
- 中心(50497)
- 江(49389)
- 财经(48874)
- 业大(47419)
- 经(44358)
- 农业(44005)
- 经济学(43683)
- 范(40721)
- 院(40441)
- 师范(40262)
- 北京(39948)
- 经济学院(39075)
- 州(38491)
- 基金
- 项目(210211)
- 科学(166249)
- 研究(153038)
- 基金(152062)
- 家(133797)
- 国家(132669)
- 科学基金(113476)
- 社会(100706)
- 社会科(95572)
- 社会科学(95551)
- 省(83668)
- 基金项目(79211)
- 自然(71445)
- 教育(69909)
- 自然科(69899)
- 自然科学(69878)
- 划(69489)
- 自然科学基金(68637)
- 编号(60815)
- 资助(60552)
- 成果(48873)
- 重点(47875)
- 发(47550)
- 创(45948)
- 部(45338)
- 课题(43321)
- 创新(43183)
- 国家社会(42389)
- 科研(39398)
- 教育部(38998)
- 期刊
- 济(162733)
- 经济(162733)
- 研究(96931)
- 中国(65338)
- 农(52784)
- 学报(49717)
- 财(47283)
- 管理(46202)
- 科学(45797)
- 大学(37835)
- 学学(35961)
- 农业(35379)
- 教育(34257)
- 融(31786)
- 金融(31786)
- 经济研究(28108)
- 技术(27395)
- 业经(26732)
- 财经(24606)
- 经(21439)
- 问题(20585)
- 业(18488)
- 技术经济(16917)
- 贸(16574)
- 科技(15261)
- 商业(15196)
- 版(14803)
- 国际(14562)
- 统计(14560)
- 现代(14507)
共检索到483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帆 胡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要求城镇化必须走优质高效的道路。然而目前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还存在着争议。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各方面建设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协调。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方式必然转型,并通过增长动力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帆 胡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要求城镇化必须走优质高效的道路。然而目前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还存在着争议。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各方面建设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协调。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方式必然转型,并通过增长动力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瑞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 推进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禹铭
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文章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及经济新常态的相关内容,再阐述新型城镇化与经济新常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互联网科技的普及对市场环境的影响,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提出在互联网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兴业创业的新型城镇化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凤娇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新常态的深刻内涵,从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出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手段,而农村经济新常态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新常态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也应该积极发展,实现持续稳定。探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充分认清农村经济新常态的战略走向,我国农村经济新常态战略走向呈现出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四大特征。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经济 新常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守慧 丁士军 孙飞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的基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基于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构建了多维度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长沙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宏观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质量的系统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虽然提升了城镇综合发展质量,但政策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而且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各维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维度与环境发展维度的影响呈现出"此升彼降"的反向关系;相对于社会发展维度,试点政策对城乡发展维度的边际效应更加稳定。从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看,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的边际提升,对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质量的贡献度最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守慧 丁士军 孙飞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的基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基于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构建了多维度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长沙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宏观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质量的系统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虽然提升了城镇综合发展质量,但政策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而且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各维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维度与环境发展维度的影响呈现出"此升彼降"的反向关系;相对于社会发展维度,试点政策对城乡发展维度的边际效应更加稳定。从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看,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的边际提升,对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质量的贡献度最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光文 王敬超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强化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关系、文化产业与城镇文脉的互建关系。新型城镇化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改善文化民生,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践行城镇美学,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品质;营造创新环境,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依托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融入生态经济,提高文化产业生态效益。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产业 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陈维肖 陈振光 彭丽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步惊人,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城镇化冒进、土地流失、资源环境破坏的问题。为此,"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在新常态化下健康稳定地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分析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对中国城镇化4个特征的认识,并在中国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加强认识中国城市化规律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重大策略的新思路,确定了中国应实施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和谐城市、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常态化下,应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规划,提升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虹多
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待改进之处,全面展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样趋势。深刻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刘易斯拐点 城乡一体化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素 贺娅萍
本文基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特殊环境,通过考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建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研究表明: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城镇化率、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而结构效应中农业化率与城镇化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效应则呈现出显著的倒"U"关系。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雪潋 郭跃
镇级市发展作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一步,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所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镇级市发展,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以及镇级市投融资体制等,在政策上大胆突破、创新。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