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2)
2023(10847)
2022(9081)
2021(8229)
2020(6608)
2019(14647)
2018(14381)
2017(27485)
2016(14286)
2015(15562)
2014(15202)
2013(14739)
2012(13646)
2011(12676)
2010(13139)
2009(12550)
2008(11916)
2007(10839)
2006(9999)
2005(9053)
作者
(38971)
(32483)
(32369)
(30797)
(20865)
(15273)
(14572)
(12292)
(12210)
(11690)
(11113)
(10629)
(10475)
(10318)
(10136)
(10049)
(9616)
(9497)
(9390)
(9087)
(8274)
(7750)
(7738)
(7552)
(7528)
(7303)
(7052)
(7001)
(6382)
(6311)
学科
(77546)
经济(77501)
管理(45862)
(40385)
(34094)
企业(34094)
方法(23488)
数学(20549)
数学方法(20319)
地方(19705)
中国(18615)
(16889)
业经(15628)
(14647)
技术(13840)
地方经济(13373)
(13050)
(12948)
贸易(12933)
(12517)
(12227)
(11709)
银行(11703)
(11347)
金融(11346)
(11331)
(11266)
农业(10892)
环境(10272)
技术管理(9983)
机构
学院(204815)
大学(199782)
(99085)
经济(97172)
管理(77178)
研究(71603)
理学(65057)
理学院(64423)
管理学(63495)
管理学院(63090)
中国(57213)
(45134)
(39885)
科学(38110)
(34820)
财经(34724)
中心(32887)
(32160)
经济学(31813)
(31331)
研究所(30768)
经济学院(28213)
(25862)
师范(25703)
(25702)
(25640)
(25529)
北京(25355)
财经大学(25354)
业大(23240)
基金
项目(125552)
科学(100564)
研究(97790)
基金(90722)
(76521)
国家(75877)
科学基金(66209)
社会(65003)
社会科(61774)
社会科学(61762)
(49925)
基金项目(46057)
教育(44305)
(40478)
编号(39713)
自然(38828)
自然科(37964)
自然科学(37952)
自然科学基金(37263)
资助(36987)
成果(32798)
(29301)
(28898)
课题(28329)
重点(28169)
(27503)
创新(27221)
国家社会(27040)
(25197)
发展(24898)
期刊
(121253)
经济(121253)
研究(69872)
中国(41697)
(33876)
管理(32665)
(27521)
金融(27521)
(24800)
科学(23469)
学报(22221)
教育(21633)
经济研究(21507)
技术(19524)
业经(18741)
财经(18051)
大学(18025)
学学(17072)
农业(16515)
(15789)
问题(14478)
(13085)
技术经济(12381)
国际(11880)
世界(10558)
统计(10520)
商业(10432)
(10301)
现代(9946)
(9384)
共检索到329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易宪容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被市场解读为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中国货币政策将加杠杆。在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正在全面转型,增速下行并非不可容忍,央行不需要出台强刺激政策来保经济高速增长,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不需要重大转向。尽管过度信贷扩张短期内能够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甚至带动经济的短期繁荣,但它能否把经济带向持续繁荣增长之路是相当不确定的。降息的实质意义在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中国情况而言,去杠杆仍应是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爱俭  杜强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出现了杠杆率快速攀升的问题。而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如何应对"稳增长"与"降杠杆"双重压力成为我国央行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有向无环图(DAG)和SVAR模型,本文重点对我国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杠杆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增加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会导致杠杆率的持续快速上升;而利率的提高在短期内能抑制杠杆率的上升,但在长期内则会引起杠杆率的再次上涨;相比较而言,货币供应量比利率对杠杆率变动的影响更大。因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利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效应仍在一些国家持续,受危机影响的各个国家正面临加大资金投入和引发新通胀、造成恶性循环的困境。整个世界经济并未触底复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此轮经济萧条主因是大多数国家在过去一直推行凯恩斯主义,世界经济已面临"去杠杆化"。但去杠杆化会带来很多问题,遭到一些国家抵触。在此背景下,我国采取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均处于相对高位,但稳经济增长依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基于此,我国货币政策有必要进行适当改革,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适应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严格执行国家既定货币政策思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皎  张尚玮  胡兵  
国家统计局2007年9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这已经是CPI涨幅连续6个月运行在3%的警戒线上,连续4个月创历史纪录。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市场价格上涨的现象和原因,结合国家已采取的调控措施,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对未来价格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央行监管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玲  
随着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频繁操作以及中日贸易往来的不断加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溢出效应。因此,以往基于不变参数模型得到的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具有长期不变影响的研究结论,已缺乏实际经济意义。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索了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发现:(1)日本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行为会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平稳时期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提高,传导渠道主要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经济萧条时期会为中国经济带来两难选择,即引起中国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的同时,又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传导渠道主要为经常账户。(2)日本央行降低隔夜无担保拆息利率的行为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平稳时期会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下降,传导渠道主要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提高,传导渠道主要为经常账户。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海燕  康洋  
随着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货币政策操作思路方面趋向于用活用好资金;货币政策调整方向方面趋向于激活经济和调节结构;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方面趋向于传统政策工具与创新政策工具的结合使用;在货币政策操作环境适应方面趋向于主动适应经济转型、金融格局多元化、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的要求。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既是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常态经济运行的政策保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俊仰  汪勇  韩晓宇  
本文将居民与企业的杠杆率嵌入多部门DSGE系统,研究了居民杠杆率与企业杠杆率分别对利率与房产需求冲击的反应以及杠杆由企业转至居民时产出、通胀与房产价格的变化。依次考察了居民与企业加杠杆、转杠杆(杠杆由企业转至居民)情形下,社会总的福利水平。研究发现,利率冲击导致居民杠杆率与企业杠杆率上升;住房需求冲击导致居民杠杆率下降,而企业杠杆率上升;当杠杆由企业转至居民时,房地产价格上升,而产出与通胀下降;转杠杆时的社会总福利最大,企业减杠杆次之,基准情形(不采取任何政策措施)下的社会总福利最小。本文为更好地理解杠杆率形成机制,为协调有序去杠杆、转杠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亮  
本文首先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元区金融市场尤其是长期融资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然后从政策操作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欧央行应对危机、缓解流动性紧张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建立了研究欧债危机、金融市场流动性和货币政策应对关系的分析框架。最后文章认为,在2010年至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欧洲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系列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防止了危机通过金融市场进一步传染。但是,货币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继续观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慧  
2014年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处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总体温和复苏,但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区域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分化明显,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扰动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总体符合预期,就业和价格形势较为稳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小宇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受货币政策环境制约,特别是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时,在不同的利率环境下央行可能选择不同的利率调控模式。为此,通过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对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利率区制的相依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利率区制内中央银行的政策偏好和利率调控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在高利率区制,中央银行存在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名义利率的政策偏好;在低利率区制,中央银行则不存在这种政策偏好,低利率环境下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甚至失效是导致此区制中央银行不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利率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孙丹  李宏瑾  
近年来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增强了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弥补市场短期流动性缺口,有效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引导和优化社会资金流向,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减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促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融资成本下降。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市场利率调节和引导渠道不够顺畅、容易引发市场套利风险、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等问题。为此,要明确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利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建  许坤  卢倩倩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货币政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以及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临时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创设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实现了调节市场流动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促进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等任务。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不是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摒弃,而是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宏观调控的要求。未来,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以及货币政策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畅通货币政策由工具目标向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同时亦需要坚持完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孙丹  李宏瑾  
近年来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增强了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弥补市场短期流动性缺口,有效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引导和优化社会资金流向,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减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促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融资成本下降。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市场利率调节和引导渠道不够顺畅、容易引发市场套利风险、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等问题。为此,要明确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利率,健全利率走廊机制,提高利率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完善宏观审慎评估机制,为货币政策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造条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婷  
自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6月1日成立以来,各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予以了密切关注。本文以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切入点,研究其"双支柱(two-pillars)"的货币政策策略及其联合决策、分散执行的操作框架,并介绍了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特点及各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及其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操作框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香稳  
央行货币政策由于受社会信用状况、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及管理机制、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素质等影响,在基层传导受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